走近王家大院,最映入眼帘的,是那拱形大门洞左右上方挂着两个圆柱形大红灯笼,上面竟写着“王府”两字。
王家大院,是黄土高坡上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如同鹤立鸡群,显得非常的雄壮!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灵石县静升镇,总面积25万多平方米,是静升王氏家族于明清两朝、经过300余年的一组大型建筑群,要比乔家大院大4倍。
王家大院,红门堡建筑很讲究。整座建筑依山而建,从低到高,由四排院落组成,左右对称,中间主巷道与三条横巷,总体体现一个“王”字出来,以示王氏家族。 红门堡建筑群建于乾隆四年(1739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 它的面积25000平方米。
现在王家大院开放有高家崖、红门堡两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高家崖、红门堡东西对峙,一桥相连。王家大院,依山就势,随行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其内,窑洞瓦房,巧妙连缀。并以匠心独运的砖雕、木雕、石雕、博大精湛的艺术装饰,显得内涵丰富,兼融南北情调,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堪称一绝。基本上继承了中国西周时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 既提供了对外交往的足够空间,又满足了内在私密氛围的要求,做到了尊卑贵贱有等,上下长幼有序,内外男女有别,且起居功能一应俱全,充分体现了官宦门第的威严和宗法礼制的规整。 王家大院,种花不种树,意味着“多(籽)子就等于多福。
在王家大院,“王是一个姓,姓是半个国,家是一个院,院是半座城”。王家大院的建筑,有着“贵精而不贵丽,贵新奇大雅而不贵纤巧烂熳”的特征。凝结着自然质朴、清新典雅。漫步在王家大院,明丽简洁的乡土气息,充分感受封建时代豪门大家的雄壮气魄。
据说,王家本身是地地道道的静升镇的农民,从第十二世、十三世起,家业和人丁渐渐地兴旺起来,加之族人中英贤志士外出经商拓业之举不断,至明万历、天启年间,已是“逐利湖海,据资万千”。入清后,王家人更为发奋,康乾嘉年间,族业鼎盛,成为闻名遐迩的三晋望族。发迹后的王家,到乾隆年间开始大踏步进入官场,其中通过考、捐、封、赠等途径步入官场的各种大夫34人,堪称王氏官僚集团。王家从13世到18世受封典二品至五品以上的官员竟有42人,16世王中极乾隆50年被赐黄褂一件,银牌一面,嘉庆元年荣赴皇帝主持的千叟宴;王中极之祖父王谦受因支援平息吴三桂叛乱有功,于康熙61年赴千叟宴,并受御赐龙头拐杖,所谓“平叛一功宠三朝,三朝都封王家人”。可见清政府对王家的信赖程度。
视履堡(高家崖),这是王家十七世孙王汝聪和王汝成兄弟俩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至嘉庆十六年(1811年)建成的本族最后一座古堡。建筑面积19572平方米。是王氏家族现存宅院的精华,尤其在建筑装饰艺术上,被誉为“纤细繁密”之典范,而以西宅凝瑞居为之最,文化积淀丰富,甚有品位,为王家大院精华之极致。
兄弟合用的桂馨书院,其建筑特点与两主院大相径庭。房屋低矮,阳光充足,院落杂错,连环紧套。对称的“映奎”月洞门和“探酉”月洞门,与门匾刻有“桂馨”二字的正门鼎立呼应,前院十字花径,东西沟通月洞门,南北连接廊亭与后院。在这块幽雅别致的小天地里,南面廊亭下珍存着12块双面书法石刻,称俗“石书”。上面的笔迹出自王家第十五世王梦鹏之手。此人曾是王家举足轻重、德高望重之人物,一生以“孝义”二字闻名朝野,其书法技艺亦颇有影响。清代著名书法家翁方纲曾评价道:“平淡高逸,无烟火气,即偶临古帖,亦间出己意,超越娴静,如其为人,自是书家上乘。”
由前院到后院正屋,要经过三组三级台阶,寓有“连升三级”之意。后院分上下两院,由一道女儿墙相隔,中央台阶两边紧贴隔墙的望柱为“辈辈封侯”雕刻,底座是浅浮雕“渔樵耕读”四逸图,为简洁朴实的书院涂染了富有教化意味而传神的一笔。不难想象,在这静谧优雅的环境里,王家历代曾有多少子弟为了一举成名,鱼龙蜕变,经过苦读奋发而企盼金榜题名。因此,作为育人之所,桂馨书院一定为王家赢得显赫的社会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进桂馨书院的照壁,砖雕作品,上下对称的二龙戏水图,还有透雕的垂花门,还是砖雕山林中书院壁与画,还是桂馨书院凉亭的对联:“束身以圭观物以镜, 种德若树养心若鱼 ”的字迹,都笔笔生辉,若闪闪有光。
出桂馨书院“探酉”月洞门,进入花院。院落西南角西堡门顶上挺拔俊秀的瞻月亭。斗拱叠出、飞檐四挑,登临其上,东可观绵山日出,西可望苏溪夜月,是花院的主要景观之一。那石雕垂带五级踏跺和踏跺之上“叠翠轩”月洞门组成的画面,可以让人浮想联翩。
在静升镇村“五里长街”和“九沟八堡十八巷”的版图里,王家至少占据了五沟五巷五座堡。其中,完全城堡式的五座住宅群,在地盘规模之体内,更张显出其磅礴的气势。被称为“华夏民居第一宅”,“山西的紫禁城”,“中国的民间故宫”啊 !真让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