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这句话很多人都知道,那么后面的“……”是什么?《论语·学而篇》里面记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参,四书之一《大学》的作者,孔门七十二贤之一。这句话是他说的,每天要反省自己的三件事。
第一,“为人谋而不忠乎?”,给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只是这一条,恐怕很多人都没有想过。哥哥求你要我中,我们会经常谈到一个词“靠谱”。
很多事是需要找人来做的,那么找的这个人靠不靠谱,成为你第一的选择。靠谱不靠谱,这个真的很难定义,完全就是一种感觉,或者就是对这人特别的熟悉,有时候就是一种假象。
工作这么多年,干的也可以说是半个销售行业。很多年前我朋友跟我说过,“销售嘛,最本质的就是先把自己卖出去”。
跟我说这种话的朋友很多,整天教训我的朋友也很多,我也算是幸运的那个,最起码有朋友跟我说些实在的话。
以前真不知道“卖自己”是什么?现在算是有些明白,其实就是信任的事,靠谱不靠谱的事。
粗浅的理解,靠谱也就是曾子说的“给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这个问题是自己的问题,只是这个尽心尽力很难定义了。
有时候你明明很负责,很用心,但是在别人的眼里就是不靠谱;别人就是能说会道点,其实做的那些事真是什么也不是,但是别人眼里就是很靠谱。
真没什么道理的。
人嘛,都有一种毛病,说开了一点意思也没有。你要说一件事,说得很明白了,他会说“你不说我也知道”,但是你没有让他明白,他又说“你不说,我怎么知道”。
为别人办事,你尽心尽力,还经常跟他说,我一直在用心的做,说多了你这个人也变的矫情,有一种就怕他不知道你很用心的感觉,反而让他有些负罪感。
为别人办事,你随便应付,什么也不说,到时间了交点东西,这种做法,摆明了不想做,那当初也就不要答应了。
为别人办事,随便应付,还偶尔提醒着他,你在很用心的做,但是这个事很难,别人觉得你靠谱的同时,还觉得你这人很不错,至于那个随意做出来的东西,就算他不满意,也觉得情有可原,因为你尽力了,很可能会直接接受你这随意做出来的东西。
为人办事,尽心尽力,在认真完成的同时,还要让他知道,你是很认真的在做,很负责的在做,到最后,他满意你人的同时也满意你的东西。
这些东西说开了,这有什么奥秘可言,无非就是一个度的问题,现在统称为“套路”。但是有这个度的前提是要有那个心,忠诚之心,也可以说自己的良心。
第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交朋友是不是诚实守信了?交朋友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要是彼此心怀鬼胎,相互利用,这种算是朋友吗?
算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南环瑾先生还加了一条,“交万个友”,我也很同意这点。朋友分很多种,萍水相逢、势力之交、狐朋狗友、红颜(蓝颜)知己等等。
无论什么样的朋友,你总能从他们身上看到和学到很多的东西,虚情假意也好,真心实意也罢,那只是个人的处事方式。
至于曾子所说的这个“朋友”,是那种真的朋友,那种必须以诚相待,以心相交的朋友。信任、真诚那个是基础,这点也没有,也只能算是泛泛之交,不在此类。
对于这种朋友,真心实意,以诚相待,无可厚非吧。后来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帮朋友办事或者找朋友办事其实有些复杂的关系在里面。
人情就是其中还一个,有些事是欠人情的,而人情这个东西很难说,有时候真是一文不值,有时候却价值千金,这里面就涉及到个人的思想观念。
先抛开人情不说,有朋友找你办事,其中你还有利可图,你该如何决策?按照传统的道德观念,为朋友办事,尽心尽力,其中的利益不要也罢,还赚朋友的钱,真是丢人。
直到遇到了一件事之后,我怀疑了这种想法。那时候上班的那个公司,跟老板关系也不错,老板是个性情中人。
很多客户都是朋友或者朋友介绍的,一开始老板也是想着朋友嘛,进货价卖了也算了。
后来发现不对了,就算老板给那些朋友进货价,他们还是觉得老板赚了他们的的钱,还在那里讲价,还要求送点什么东西。
本来帮他们拿货就已经是老板的底线了,最后搞的,吃力不赚钱也算了,还要倒贴钱,那些朋友之间的人情全部化为了金钱。
后面老板很无奈,也知道这样下去他这店迟早做不下去,思来想去,有些朋友的钱还是得赚,还是只能谈成生意,毕竟是个生意人。
有些事,自己没经历过,听朋友说说也很好的,能学到很多东西,最起码我从那个老板那里学到了很多。
有些朋友,真是以心交心,但是涉及到利益的时候,很多东西就变了,情义之中夹杂着生意。
事情很简单,涉及到人心那就很难了。黑格尔所说的三段论,正、反、和,很有道理,只是简单了,很多事情却没有那么简单。
这个三段论,个人理解,就好像扔硬币一样,不是正面就是方面,运气好点,那枚硬币是竖着的,不就是和了。
但是,在对与错和中立之间还有很多东西。相对于黑格尔的三段论,我还是比较喜欢《易经》看问题的方式。
如果说黑格尔看问题只看三面,正面、反面和中间,那么《易经》看一件事就有八面,甚至是十面,所谓的八面玲珑。
这个话题说起来就有些长了。一个人的心理变化首先是从自己内心开始变起,要是内心坚定,那么就要考虑外在因素,有些时候就因为一个人,或者一句话,原本坚定的心就动摇了。
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个事,你跟一个人是朋友,你也觉得这个人挺好的,但是他周围的人说这人人品不行,久而久之,这个人在你心里面的形象也就在慢慢的变化着。
“君子之交淡如水”,一点味道也没有的,水有什么味道,水味呗。有些朋友,走着走着就散了;有些朋友从未一起走,却还在那里。
生活中有很多事比新年诗句还精彩,但是小说也不那么写,写出来没人看的,很乏味的小事罢了。把一些别人想要却没有勇气去做的事情写出来,这小说不说幸福日志,吸引人还是可以的,最起码剧情很爽啊。
我毕竟不是什么生意人,与朋友交,讲信还是最基础的,至于其他的我也管不了了,什么利益,什么人情,那些已经是衍生出来都的东西了,合理善用就好了,万事只求心安。
第三,传不习乎?学到的东西今天温习了没有。这个是关于学习的事,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很人,很多事,能不能从中学到什么也算是别人的一种传授。
做一件事,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这是全面的看;看一个人的话,我习惯小处着眼。
很多人不经意间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很能反应这个人的性格,甚至是人品。我们常常忽略这些小事情,看的都是这个人大局观,整个人的幼儿教师寄语规划,人生走向,或者说这个人的成就。
一位长者跟我说过一句话,我一直觉得很有道理,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只是我同事的妈妈,一个平凡的母亲。我们只见过三次,但是我却很佩服她。
她对我的评价就四个字“书读少了”,每次想到这四个字,有种涣然大悟的感觉。对我来说,这也是一种传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点也没错。
什么才叫书念够了,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我确实书读少了。我不知道她怎么看出来的,以前从来没人跟我说过这个事,我一直以为自己念成了书呆子。
直到听到了这样的评价之后,我才明白,那里是念多了,明明就是念少了,成了半吊子。我给自己的评价就是“四不像”,文人不像,商人不像,政客不像,高士不像。
“吾日三省吾身”,其实省一次就行了,心可安否?人生难的是心安。无论是为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还是与朋友交是否真心实意,其实只是为了心安。
很多事你不说别人也不知道,有时候会很有多误会;有些事你不说别人也知道,有时候也会产生误会;这里面的权衡在于心态,说与不说有时候真的不重要,我对得起你对我的信任,你坚持着那份对我的信任,就足够了。
有些事,傻就傻点了,活的那么明白做什么,有一句话说的好“我对你好那是我的性,你对我不好那是我的命”。
吾日一省吾身,心可安乎?一思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