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倒腾一些书的时候,偶然翻出一本名叫《故乡流过一条河》的文集,看了一下时间,这本书是2009年出版的。也不记得我是怎么得来的,作者是甘肃靖远县人宋育红。
我认识宋育红。那是在白银市总工会工作的时候,单位组织编写《工会志》,宋育红便是时任白银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魏兴才专门请来的编写专家。我是在搜集、整理相关资料过程中与他有过一段时间的交往。那时候他已经退休,约摸65岁左右,是个行动迟缓、还有些木讷的胖老头,大家都习惯叫他老宋,倒显得格外亲切,还有那么一些贴切。当然,我一直称他宋老师,一是出于对长者的尊敬,还有就是对这位“写作高手”的崇拜。
对于老宋,我了解的并不多,只是从领导和一些文化圈的朋友们嘴里听说他是一个能很写的人,文笔非常好,在省市很多报刊杂志上发表过服务理念口号,还多次撰写白银市级大型活动的主持词。对于我这个嫩头青而言,仅听说的这些就足以将我折服。
这本书不禁让我想起了老宋头,想起时隔多年的往事。我决定认真的读一读这本文集。
通过那一行行朴实的语言,我大致了解了宋老师坎坷、艰辛和磨难的半生。他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的那个特殊年代,注定该有那么一段辛酸而无可奈何的环保作文500字道路。他小学毕业刚进入初中的时候,恰好碰上学校停课闹革命,这也就标志着他的学习生涯几乎终结。后又因为父亲在那个年代所谓的历史问题而受到牵连,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懵懂少年从此就成了地道的农民,也成了辛勤劳作的主劳力。这一干就是十年,他的青春就那样埋在了黄土高原那片厚实的土地里,他的梦想也在那干涸的土壤里随风飘摇,但他始终渴望着读书、渴望着学习,自己也偷偷摸摸、想方设法获取知识,在条件相当艰苦的岁月,他只要逮住有字的纸纸片片,就一遍一遍、一年一年的读。就这样,他内心深处的那棵心灵的呼唤种子还是能在骄阳炙烤的偶然间得到点滴甘露的滋养。
宋老师的文采是很好的,当时被誉为靖远三才子之一。他的笔风、文风就跟他的人格一样淳朴、敦厚,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充满了对人生苦难的理解,也充满了对往事的感恩怀念。同样因为时代的原因,他还因一篇发表在甘肃日报上的《一顶帽子》而招来灾难。他也因此而受到各种批判和打击,还因此被开除党籍。这件事将他带上了一条漫长而辛酸的上访申诉之路,满怀希望而去,满载失落而归,在希望与绝望的强大反差中度过了又一段很长的日子。
生活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里,中国大地迎来了新的春天,宋老师的人生也从此有了彻彻底底的转变,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他又重新回到了城市,有了新的工作。一直以来他笔耕不辍、坚持写作,给他的人生创造了更加宽阔的舞台。后来分别在文化馆、文联担任领导职务。用自己的一腔热忱为我们的精神文化事业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或许正如人们常说的“人来到这个世上就是来受苦的”。从辩证的角度讲,生活本身也存在它的两面性,有给我们卢纶的诗的时候,也不可避免的有着让人束手无策的磨难。但面对困苦,我们需要像宋老师那样,有一颗勇于面对的心,有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怀揣梦想、拥抱善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要相信苦终会尽,甘终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