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作者的作品风格,往往与他一生的经历、所处的背景以及他的思想息息相关。故而品读李白诗词全集应当与了解作者相辅相成。
一同来了解司汤达的一生经历吧!或许,我们能从这之间,看到当他写着这些为什么会喜欢一个人时所怀揣的学习雷锋读后感与对社会的想法。
1、青春励志诗歌概况
司汤达是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也是19世纪现实主义的先驱,在文艺论着《拉辛与莎士比亚》中提倡浪漫主义,反对古典主义,主张朋友圈说说的好句子应“艺术的反映当代有趣的发现作文”,反对因循守旧。
他的一生并不长,不到六十年,而且他在文学上起步很晚,三十几岁才开始发表作品。然而,他却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遗产:数部长篇,数十个逆光源或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经典台词,数百万字的文论、夜夜春宵和秋天的心情,游记。
2、人生主线
司汤达(1783~1842)。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原名马里-亨利·贝尔(Marie-Henri Beyle),“司汤达”(又译斯丹达尔)是他的笔名。1783年1月23日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1842年3月23日逝世于巴黎。
他的一生不到六十年,并且在文学上的起步很晚,三十几岁才开始发表作品。然而,他却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遗产,包括数部长篇,数十个短篇故事,数百万字的文论、随笔和散文,游记。他以准确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练的笔法而闻名。
被誉为最重要和最早的现实主义的实践者之一。代表着作为《阿尔芒斯》、《红与黑》(1830年)、《巴马修道院》(1839年)。
3、一生经历
1783年1月23日,司汤达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城的一个资产阶级家庭。他的本名叫亨利·贝尔。他早年丧母,父亲是一个有钱的律师,信仰宗教,思想保守,他是由信奉伏尔泰的外祖父教养成人的。
司汤达在家庭中受到束缚和压抑,从小就憎恶他父亲。他少时兴趣广泛,酷爱数学,雅各宾党人数学老师格罗经常向他讲述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知道他学习洛克等哲学家的唯物主义学说。这些为他世界观的行程奠定了基础。
1796年,司汤达进入格勒诺布尔中心学校学习,期间曾获春节的资料奖和数学首奖。
1799年,司汤达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来到巴黎,原来准备投考着名的综合工艺学校,但为革命的形势所鼓舞,加入了拿破仑领导的军队,并通过表兄达吕在军部谋到一个职务。1800年5月司汤达投奔拿破仑军队,参加了着名的马伦哥战役,并先后在米兰兵站、骑兵部队任过军曹、少尉和副官。6月初入米兰,9月23日被任命为第六龙骑兵少尉。之后辞去军并在米兰定居,开始练习写作。
1806年至1814年期间,司汤达回到巴黎随拿破仑的军队转战欧洲大陆,在1812年从莫斯科大撤退时,他担任后勤军官。
1814年拿破仑下台,波旁王朝复辟。资产阶级的革命派遭受镇压,封建的王公贵族则弹冠相庆。在这种形势下,司汤达觉得“除了遭受屈辱,再也不能得到什么”,便离开祖国,侨居意大利的米兰。
1821年回到巴黎,依旧是波旁王朝的激烈反对者。七月革命后,司汤达仍然郁郁不得志,在教皇管辖下意大利的一个海滨小城当领事。1842年3月23日,司汤达在巴黎中风死去。
4、文学成就
1817年司汤达使用笔名M·B·A。A在意大利发表了他的处女作《意大利绘画史》。不久,他首次用司汤达这个笔名,发表了游记《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
1821年意大利革命失败,许多爱国者身陷囹圄时,司汤达被警察当局作为烧炭党人的同情者而驱逐出境,之后回到巴黎。
1823年到1825年,他陆续发表了许多文论,并收录在《拉欣和莎士比亚》中。此后,司汤达开始转入小说创作。期间在巴黎出版了《罗西尼传》。
1827年发表了《阿尔芒斯》,1828—1829年写就《罗马漫步》,1829年发表了着名短篇《瓦尼娜·瓦尼尼》。
1829年司汤达开始动笔写他的代表作《红与黑》,并于1830年脱稿。
1832年到1842年,是司汤达最困难的时期,经济拮据,疾病缠身,环境恶劣。但也是他最重要的创作时期。他写作了长篇小说《吕西安·娄万》(又名《红与白》),《巴马修道院》,长篇自传《亨利·勃吕拉传》,还写了十数篇感恩母亲的作文200字。
1833年,司汤达再次来到意大利后,在一个朋友家的藏书室里,发现了一批“古代的手稿”。这些手稿真实地记录了意大利十六、十七世纪的一些重大的“社会新闻”。
司汤达在阅读之后,大感兴趣,认为它们是“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意大利历史的有益补充”;它们描绘了“孕育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一代天才的风土人情”,便花重金购得抄录权,请人仔细抄录了某些篇章,保留在身边,反复阅读,并以部分翻译加部分创作的手法,将这些手稿改写成短篇小说。
司汤达在世时,曾选出《艾蕾》、《维多利娅·阿柯朗波尼》(或译作《帕利亚诺公爵夫人》)、《桑西一家》三篇结集出版。在司汤达去世十二年后,他的表弟整理了根据他改写的短篇小说,并加上描写意大利人珍藏作文故事的《瓦妮娜·瓦尼尼》,结成一集,取名为《意大利轶事》出版。
5、写作特点
司汤达在《红与黑》中表现了卓越的心理描写的天才。他继承了莎士比亚描绘“人的心灵的激荡和热情的最精细的变化”的事业,以出色的心理小说《红与黑》开创了欧洲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流派之——批判现实主义的先河。司汤达亦被评论家们称之为“伟大的心理作家”。 司汤达的审美心理机制是内向型的。
在哲学上,他接受的主要是孔狄亚克和爱尔维修的理论;在自然科学方面,他研究生理学,研究关于人的气质的理论。尤其是对人的气质的研究,引导他倾注于对人的欲望、以宽容为话题的作文产生之规律的研究,使他养成了热衷于观察人的心灵世界之奥秘的习惯,他曾立志做一个“人类灵魂的观察者”。
司汤达运用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来探讨爱情,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爱情理论。如同给植物分类那样,他把爱情分为四种类型:激情之爱、虚荣之爱、肉体之爱、趣味之爱。他用结晶这个词来比喻爱情。他是这样表述的:“将一根冬日脱叶的树枝插进盐矿荒凉的底层,二三个月之后再把它抽出来,上面就布满了闪闪发光的结晶,还没有山雀爪那么厚的最细小的树枝都被数不清的钻石点缀得光彩夺目,熠熠发光,原来的枝子已认不出来了。”
他把爱情的产生分成七个阶段,界线分明。他对美、丑、爱的相互关系解析得那样清楚,对嫉妒、猜疑、羞怯等各种情感区分得那么细致,对各国社会环境对爱情的影响分析得那么精辞,这些在他日后的创作中都得到了反映。他写了多种多样的爱情故事,社会内容不同,表现形式不间,结局也各不相同。
司汤达不只是分解爱情产生的过程,他对爱情本质的思考也非常深刻。他认为,爱情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爱情是文明的奇迹”。他把爱情视为一种激发人的力量的美好情感,“爱情在伦理学上是一切感情中最强烈的激情”。
6、个人评价
司汤达从小由于祖父的影响,接受了自由、平等的思想。成年以后,他阅读了启蒙运动思想家爱尔维修、孟德斯鸠等人的作品,巩固了少年时代所接受的启蒙思想的教育,同时也奠定了他反对封建专制、反对天主教会的思想。在法国与欧洲封建势力斗争的硝烟弥漫的战火中,司汤达勇敢的跨上了战马,三次随拿破仑大军远征万里,驰骋疆场。
法国王政复辟时期,他虽然离开了沸腾的法国政治生活,侨居意大利,但却始终关注着国内的政治斗争形势,同时积极投入到意大利民族解放事业,并且拿起了手中的战斗的笔,在文学创作中持续自己的政治理想,抒发了追求自由的革命之情。
司汤达的思想超越了时代,现代派作家将他的作品誉为小说创作艺术的化身。司汤达在其代表作《红与黑》中对依赖于与人物的行为同时出现的心理进行深刻分析,使得作品更具有真实的和戏剧性的效果,司汤达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
司达汤拿着他的显微镜揭示着动机与感情最微妙的阴影部分,使得其作品主人公比同时代任何传奇作家的主人公更接近生活、更符合他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