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礼”论
李国强
笔者在《清明节的追思》一文中,曾经介绍过母亲是熟读过四书五经的,对传统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母亲从不拘泥于古典伦理之中,反而对于一些封建礼教,是非常反感和深恶痛绝的,但她对基本的为人处世规矩和家庭礼仪,却是在中规中矩地认真遵循着,时常化解到平凡的生活之中。像每年的“三节两寿”(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长辈的寿辰日)、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都对我们兄弟姊妹有着严格的要求,还把“礼”分解成礼貌、礼节、礼仪、迎礼、回礼等,而且还用她那诙谐幽默的语言形成了她自己的一套“礼”论,通俗形象地阐述着一个个人生的哲学道理,从而时时地影响着我们。年少时我很是不以为然,有时还嫌母亲罗嗦,母亲总是微微一笑。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阅历的加深,越来越感到母亲的圣明。简要列举母亲的几个“礼”论。
“土坷垃打土坷垃”论。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老百姓家家生活都很拮据,我们家也是一样,很少有余粮的,逢年过节的礼物那是不能随便乱动乱吃的,要用东家礼物到西家去回访,姨家的礼物用到姑家上,礼物随手过,情谊心中留。既减少了经济支出,也做到了不失礼仪。这不正是《礼记·曲礼上》:“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的礼仪体现吗?
“回礼时,不要高于20%”论。在人际交往中,母亲都会让我们做记录,列清单,并要求及时回访回礼。回礼要与接礼的标准基本相等相称,既同等来往,不要伤及别人的尊严,尤其是同事、朋友之间的走动。如果你家条件比别人家的要好,更应该注意不要过多回礼,如果别人家确实需要帮助,要用其它的方式方法,不能用在节日回礼上。这也是符合《礼记.曲礼》“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古训的。
以上两项的“礼”,是指正常的人情往来之礼,而非贪官们以职务之便所收的“礼”,那已与礼无关,是贿赂。
“好男不图田亩地,好女不图嫁妆衣”论。母亲始终要求我们自立自强,不要在祖辈的家业上打主意,要创出去,自己打下一片天地家业。她经常说娶媳嫁女看重的是家教和人品,不要在嫁妆彩礼上下功夫。《朱子治家格言》中说“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毋计厚奁。”《周易》也曾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山高遮不住太阳,儿大压不住爹娘”论。这是母亲在处理邻里之间的一次房宅基地纠纷时说的话。两个邻里之间因为房后屋檐滴水出现了矛盾,按照我们当地的传统习惯,家里盖房子时,后面是要留有滴水的距离,原则上是解放前老房子50厘米的距离,解放后新房子是30厘米的距离。前面一家是老房子,后面的一家是买的另一家的房子,买卖房屋时需要邀请前后左右邻居的户主都到场签字的,但在房屋买卖签约时,只邀请了前面房子的儿子去签的字据,其儿子稀里糊涂的就按滴水30厘米距离签字画押了,其理由是不管30还是50,反正都在后面院子里。结果等到前面的房子需要翻新时,后面的一家就以房子高低问题提出了疑义,双方越争执越激烈,社区和街道干部到场也没有解决问题,大有大打出手之势。结果就请出了德高望重的我的老母亲,母亲就说了上边的话,并告诉双方,老房老规矩,父母在,儿女不能强出头。经过母亲的调解,双方握手言和。《孟子·尽心上》也说“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儿女要尊重父母的意愿。
“大风刮了簸箩里的面,再刮也没有簸箩里的多”论。就是亲朋之间也总会有一些人好占别人便宜的,母亲的观点是:清亮不了糊涂了,小事不要斤斤计较,吃亏是福。我的父亲对此也有精彩的诠释:借光,借光,那是你有光可借,让别人借你的光,总比你借别人的光要光彩的;借光借光,越借越光,总是占便宜的人,是不会发家的。《朱子治家格言》也说“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大学》里也说:“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小小虫站屋檐,一辈一辈往下传”论。小小虫是我们当地人对麻雀的称呼。母亲经常告诉我们,家教家风最重要,父母是儿孙的榜样,长辈不做出好样子,是要带坏下一代的。《三字经》里也说“养不教,父之过。”身教胜于言教的。
“不要做门里边的光棍”论。这是母亲在我小时经常说的话,她始终要求我们兄弟姊妹要团结,不要家里横,不能窝里斗。母亲对我兄弟三人说,为什么把男人称作大丈夫,那就是说男人要有大心胸、大度量、大气势,不能有小家子气,不要做小男人。《朱子治家格言》说“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诗经·小雅·常棣》说“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周易 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桥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兄弟睦,家道兴。
“得罪十个君子,也不要得罪一个小人”论。对于这个问题,我曾经与母亲有过争论:干吗小人就不能得罪,君子就能得罪?母亲说:君子不记仇,小人时时要报复,你没有精力天天与小人纠缠。等到我在生活中碰得头破血流时,方知这是至理名言。至于能否在大众场合公开讲,值得商榷。
“人,不在人眼下;树,不在树底下”论。母亲曾指着院子里树木说,你看哪些小树,是不会在大树底下生长的,因为得不到阳光,它会顽强地从一边长出去的。人也是一样,不能让人瞧不起,要自强不息,要敢于担当,人不是被别人欺倒的,是自己不努力造成的。司马光说“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 李白也说过“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
“人遇霉运时,不能有霉相”论。文革期间,因家庭的历史问题、外祖父家的双重高级成分问题、二舅的后补右派问题、四爷(父亲的亲叔)国民党将军问题等,压得全家人喘不过气来,父母也是政治运动“不下场的老运动员”,哥姐们也因此上不了学、当不上兵,参加不了工作,一个个都很自卑。但母亲却要求我们挺起腰板走路,昂起头颅做人,穿衣戴帽要整整齐齐、干干净净,不能有一丝的邋遢相。母亲说,转运转运,要从自己的仪态和心情转起,大运12载,小运天天有。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章有诗云“雪压竹枝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起,依旧与天齐。”
“做人讲良心,处世讲脸面”论。在我们兄弟姊妹参加工作成为国家干部后,母亲时常教育我们,要谦虚谨慎,要关心体恤弱小,处理问题时要出于公心,要问心无愧;批评部下时,要照顾其脸面,不损其尊严,要留有出路。她还用《水浒》里的故事来阐述物极必反的道理。在我当军官回家探亲时,母亲也给我说:当官了,求你的、巴结的、奉承的人就会多起来的,告状的、诬陷他人的人也会多起来的,记住,他们看重的不是你本人,是你所担负的职务,而他们利用的却恰恰是你本人,要始终葆有清醒的头脑,要保持一个平常的心。如果你被诬陷了、误解了或抵毁了,不要急于辩解,清者自清,时间会澄清一切的。对于经常告状的小人,置之不理才是最大的反击。《周易》上讲“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厚德载物,心诚之人方能走正道,行好运。
“男人前面走,露出女人一双手”论。母亲常说:一个连家务都做不好的人,是不会处理好工作的;一个连饭都做不明白、吃不明白的人还能有爱心?她要求我们做饭不在食材多么好,而在可口可心,衣服不在布料高低,而在于合身可体,穿着大方利索。《诗经》云“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我们兄弟姊妹六人都是急性子,有时候也会出现好心做了坏事,母亲就告诫我们处理事情要多想想别人的感受,静下心来想一会儿再做决定。多做善事,对工作要敬畏,对任何人都要尊敬,态度要端庄持重,言辞要详审而确定,不要言辞闪烁、模棱两可、神色飘忽不定,要使人有安全感。处理问题要公道正派,不偏不倚,自己有了错情,要勇于承认,敢于承担责任,这样才能够使人信服,千万不要干“磕一个头放仨屁——行好没有作恶大”的事。
母亲还教育我们:生活就是酸苦甘辛咸,喜怒悲思恐,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五味杂陈,才是人生的本质。要把生活中一切苦难曲折都像熬中药一样,使酸味能收能涩,使苦味能泻能燥,使甘味能补能缓,使辛味能散能行,使咸味能软坚润下,用五味滋养五脏,化解精血,把一切的困难险阻都变化为生活的动力。
母亲的理论还有很多很多,可惜的是她老人家走的太快,没有来得及收集整理,这是我们兄弟姊妹永远的遗憾。
父母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母亲的细心唠叨,谆谆嘱咐,使得我们兄弟姊妹都是坦荡做人,正直做事,没有一人违法乱纪的,也没有一人违背家规家法的。现在哥姐们都已光荣退休,在照顾儿孙的同时,也不时的做一些公益事业,履行着父母的行善之道,弘扬着修身齐家之理念,实践着《大学》中“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之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