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内容来自赋能岛终生成长群>
< 整理:阿九 校对:佳玲 配图:杨坤发>
本期导读:
1、与孩子相比成人具有什么优劣势?
2、为什么成人要向孩子?
3、成人要如何向孩子学习?
大部分人都认为孩子是一张白纸,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需要我们大人教育,才能成长为有用的人,但王烁老师却说,我们成人应该俯下身向孩子学习!
为什么呢?因为孩子是天生的学习机器,与孩子相比,成人唯一胜出的就是经验,而经验意味着行为模式与大脑回路均已定型,虽然调用起来又快又方便,但坏处是失去弹性和可能。
可孩子不一样,他们没有经验的束缚,又具有极度专注、兴趣多元、反复练习、总问为什么、纯粹、重视反馈、学习时不要脸等优点,而这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那我们应该怎么向孩子学习呢?就在昨天赋能岛岛民们展开了深入的分析,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精彩发言。
如何向孩子学习?
今天获得特别推荐的同学分别是:三木、曹礼明、呆猪 。
Top1:三木
1.极度专注
(1)如何培养和保护
分析:孩子在投入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中途打断孩子,也要做好其他家人的思想工作,保护孩子专注的习惯,家长平时也要做好表率,吃饭时不看手机、阅读时也要投入、陪孩子出去玩的时候尽量不要看手机、和孩子一起投入做一件事,例如拼图、乐高玩具、画画等手工活。
(2)大人如何学习
分析:目前最影响专注的外在干扰源,就是手机,这个在前面的话题也讨论过一些方法,专注需要大脑注意力集中,比较消耗能量,可以从容易开始,专注5分钟、10分钟,一直递增,但是也需要劳逸结合。
(3)准备哪些改变
分析:自己不专注的习惯有吃饭会看手机,学习得到的时候有时候受不住诱惑去看头条、刷微信,要一个一个改变不专注的习惯。
2.兴趣多元
(1)如何培养和保护
分析:在尊重孩子的兴趣前提下进行引导,读书方面,保证广度;另外,在未来的日子里,要培养孩子一起运动,一起学习,一起听音乐,参观博物馆等等,要培养的不是听话的和填鸭式应试教育的孩子,小时候要体验足够的快乐,体验到什么是爱,这样才能够内化和把爱迁移到其他事物,爱也是一种“纯粹”,有无限的探索动力。
(2)大人如何学习
分析:要树立一种观念,尊重差异性,尊重人的不同,才能更加深入了解身边的人,拓展自己的思维的边界。
另外,多元兴趣,不仅仅是知识内容的多元,更要学会把不同兴趣里的经验、体会收获提炼萃取出来,进行迁移和类比,尤其是方法论和思维模型方面。
(3)准备哪些改变
分析:像在赋能岛里,就有不同领域的兴趣爱好者和达人,例如岳洋哥们喜爱健身,有兴趣写作输出的小马哥,爱瑜伽的灵儿学友,有喜欢跑步的朱总等等,自己可以多请教这些优秀的学友,了解一下这些兴趣爱好带给他们的改变,他们过程的体会。
3.反复练习
(1)如何培养和保护
分析:反复练习的过程伴随孩子的专注过程,这个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不断验证假设的过程,不应该打断孩子,应该鼓励、支持孩子,在这个过程,可以以身作则,教会孩子如何通过反复练习掌握一门技能,如何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如何坚持,如何面对失败,增强反脆弱。
(2)大人如何学习
分析:赋能岛每天的话题的思考,也是一个不断输出,反复锻炼自己的思维的过程,而且能够吸收不同岛民的智慧结晶。
(3)准备哪些改变
分析:坚持参与岛里的话题和打卡活动,日拱一卒。
4.总问为什么
(1)如何培养和保护
分析:以后孩子问问题的时候,我要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和启发孩子自己去思考,让他享受提问的乐趣,不要不耐烦。
在遇到不会的问题,要教会孩子学会拆解问题,培养孩子的搜索商,教会孩子学会求助和借力,以及认识到自己的能力边界,如何去拓展自己的边界。
同时,还要灌输一个观念“总在想办法解决问题”,知识是可以习得的,成长性思维,通过不断问为什么,提升孩子的联想能力,这也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那么郝广才老师的创意思维课就用得上,穿插在和孩子的互动对话之中。
嗯,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你问我答,我问你答,训练换位思考能够,训练共情。
(2)大人如何学习
分析:多对身边的事物问为什么,尤其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如何反“共识”!
(3)准备哪些改变
分析:一个问句,“why not?”!
5.纯粹:
(1)如何培养和保护
分析:不培养“听话”的孩子,培养对自己的“纯粹”认知观,客观面对自己一切,接纳自己的一切。而在接收外界信息时,也需要有纯粹的心境,放下已有的认知和偏见。
(2)大人如何学习
分析:大人很多时候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容易给欲望,被贪欲劫持,目的不够纯粹,容易自欺欺人,犹如猴子下山故事里猴子一样。另外一点,就是利他,付出的时候要纯粹一点,动机单纯一点,那么就一分真诚,多一分感动,方能“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3)准备哪些改变
分析:万SIR第三季讲到博理论的时候,我记得有提到“难得糊涂”,有时候却是一种智慧,做人可真诚一点,纯粹一点。
6.重视反馈:
(1)如何培养和保护
分析:多说话,多游戏,在游戏中学会,对比现状和预期的差距,总结分析,学会复盘,学会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寓教于乐,灌输量化的思维,而过程的反馈则是元认识能力的体现,逐步启发孩子的元认知能力。
(2)大人如何学习
分析:通过输出倒逼输入的反馈方式,回忆、提问回答和以教代学来反馈自己学习情况。
(3)准备哪些改变
分析:包括自我反馈,总结和反思;和外界反馈,了解在别人眼里的自己,有什么可以提升和改变的地方,以人为镜。
7.学习时不要脸:
(1)如何培养和保护
分析:孩子是可以犯错的,犯错的是正常的,但学会从犯错中总结经验;
人不是什么都懂的,承认自己的不会和不知道不是可耻的,但是发现问题需要想办法解决,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承认别人比自己强不是弱者,放低身段学习求助不是弱者,任何人都可以是自己的师傅,可以获取认知的源泉。不要批评孩子蠢,不如别人。以成长来评价孩子的对错,不仅仅是结果,更要注重过程。
(2)大人如何学习
分析:虚心求教,stay foolish,stay hunger。
(3)准备哪些改变
分析:对于自己的错误和不足,要接受,接受别人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Top2:曹礼明
今天的话题,虽然是说向孩子学习,我想到的是,不仅要向孩子学习,更要向高手学习,因为不论是孩子还是其他人,学习的主要矛盾是怎么提高学习效率和转化效果(至少我是如此)。
关于学习方法,我在学得到专栏时有下面几点体会。
重复学习:
我觉得很多专栏和课程,如果是新知识,看一遍听一遍根本不够。很多当时听觉得完全理解的知识,过一段时间后忘得精光,更不要说在实践中应用,所以要重听重看,感觉会不同。
万老师曾经说过,好的学习方法,是间隔学习,重复学习。有的知识点,我听了四,五遍后体会才进一步加深。所以,对像我这样的人来说,贪多真的嚼不烂,我有意识减少了订阅的课程,以前加入的组织有的也暂时退出,不为别的,只为有重点的重复学习,润总和万老师的专栏是我学习的重点。
关联学习
万老师说,你的认知体系里,底层的规则应该很少,就那么几个,我深表认同。
所以得到这么多专栏,应该找到你认知的底层原则,换句话说,那么多专栏,商业的,管理的,心理学的,科学常识的,组织行为学的,历史的,哲学的,应该能关联到认知树的根上,要花时间整合认知。
比如我认为科学至少可以归结到数学,人文的可以归结到进化论,应该还可以统一,我不知道最终结果是什么,但至少可以把关于人的和关于事的知识分别上推关联。
像润总说的,在巨大的白板面前,写下各专栏的思想和结构,然后退后八步,看看他们有什么联系,平时多做这样的练习,我觉得是有价值的。
推理学习:
我认为前人的思考,留下的结论,可以让我们对未来,对事物的发展进行预测推理。
润总是高手,一个产品,渠道,营销的结构就可以把所有的商业模式做一个拆解推理,判断你的企业的模式是否合理有效。一个人口抚养比,就能推演出退休年龄要延长,这是知识的力量,学会这项本领,才能心里有底气,所以平时要多加磨练。
实践学习:
得到专栏有很多方法论,如果在实践中可以应用练习,一定会有意外收获,比如万老师说到的超级说服力,就一句先同步后领导,就能广泛应用于人际沟通中,你这样做了就真有效果,所以知识要学以致用,刻意练习,当然实践学习,还要有反思反馈改进。
这四点是我的体会,分享给岛友们。
Top3:呆猪
额外衍生补充一下,首先要定义好学习的东西,是视野,技能,品德,还是其余之物。我所理解的学习对象是,能够提升自己的东西。
其次对象:
不仅仅应该向孩子学习,甚至也要向动物看齐。我们的思考点,建立在人是万物的尺度,歧视是有很大的代价需要付出。
我之前养了一只雪拉瑞,这只狗去找别的小狗玩,别的小狗两个小时之内从未正眼瞧过它,我的这只小狗两个小时都未放弃一秒,一直主动像另外一只小狗示好。
我在观察的时候是非常震撼的,给我人生上了很好的一课。其实生活无时无刻都在学习,看电影,吃饭,睡觉。用心去观察,时时刻刻都在前进。
🍂#如何向孩子学习?#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本期有哪几位同学的精彩讨论被选中。
如何向孩子学习?
欧阳潇楠:
向孩子学习,深有感触。
我常说,当你陪着你孩子时,其实也是你弥补对你自己童年记忆的重要时刻。一个人照顾了孩子之后,自己的每一段人生才完整。
孩子最善于学习,也说明了我们每个人其实本来都是一部学习机器,只不过受到在外影响,主观上或客观上逐步退化了。向孩子学习,逐步找回自己善于学习的那部分,与大家一起进步。
Lisa:
今日话题:跟孩子学习,我的亲身经验,孩子不愿意记仇,翻脸一会就好;另外,不要脸,哈哈哈,哄人嘴是真甜。
猫须:
今日话题:像孩子一样学习和上周樊登书会讲的《逆商》,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有共同的生理基础。
讲到经验和神经元的链接,樊老师建议打破经验,做一些没有经验的事情,把这个神经元的原本链接冲破,去链接新的神经元,与罗胖的话题正好类似,学习孩子的极度专注,而又兴趣多元。
所以突然明白自己为什么兴趣多元,距离极度专注还差好远,比如11年开始做布艺手工啥的,过了几年就不感兴趣了,突然就不想再动那些材料了。
还有玩橡皮章也是,刻出几个章就没精进了。所以现在布艺的水平,仅限于缝个裤脚边,车个沙发套这种,章子也没法自行创作,只能拓印别人的图案来刻,也是玩了不久就束之高阁了。
这里可不可以理解为神经元的链接还不够稳固?没反复练习?也不在意结果?当然我猜也有年龄和时间的关系,现在做事反而耐得下心来,学了一个课程,每天海量的笔记,也坚持了六周了。还有画画,也是将来会坚持的爱好,希望未来还能捡起原来的爱好,爱好们之间还能相互串联。
刘铁:
我们大人有太多的约定俗成,俗称“经验”,这经验往往会束缚我们的手足,因为有时我们根本不去想为啥那样去做。
其实我们身体是有两个系统的:“经验”系统和“思考”系统,“经验”系统通常耗能较小,拿来就用,等做完,有时不知为啥那样做,所以我们平时应多用“思考”系统,适当关闭“经验”系统,多问几个why。
肖海香 :
孩子的思维永不设限,充满新奇。记得我儿子大约四岁的时候,通过CD看动画片,可能光盘有点脏了,总是卡。我儿子径直把光盘取出来,拿到洗手间用水冲洗。然后又放回CD播放,果然不卡了。
我当时看着儿子流畅的操作,很惊讶。说实话,我那个时候,从来没想过光盘还可以用水洗。
张强 :
无论是得到的学习,还是向孩子、同事、长辈的学习,重要的还是认识这个多变的世界,调整自己,适应环境,得到给我感觉越来越像一个大百科知识库,没有能力全部消化吸收,在有需要的时候,随时调用,抓住底层的规则,精力有限而学无涯啊。
🍂#如何向孩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