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IOS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欢迎访问小越美文网 阅读最新散文诗歌 下雪了作文

王元佐其人及白草山抗击白莲教事略

时间:2020-10-18 16:14:51    来源:
作者简介
王力,男,1973年11月出生于长道西团村。
 
白草山,地处莽莽秦岭山脉和岷山脉系之间,其主峰位于礼县龙林镇赵家村,海拔2301米。白草山号称“九曲十八盘”,盘盘险象环生。山半腰有一豁口,名曰:“丫豁里”,为险隘。白草山与横垣西和县何坝镇境内的大、小香山,姜席镇境内的无影山、苏合乡境内的龙王山逶迤相连约二十余公里,构成一道南通川蜀,北达秦巩的天然屏障。白草山地势险要,虽算不上天下雄关,却也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关隘,虽算不上兵家必争之地,却在此发生过激战。据1996年出版《西和县志》记载:“嘉庆四年(1799年),白莲教首领张汉朝由礼县入西和,县拔贡王元佐率民团迎战于白草山,战败阵亡四十余人。”
又据编撰于民国9年(1920年)的《重修西和县志》记载:“王元佐,字赞工,清乾隆丁酉科拔贡。西乡冯家沟人,嘉庆四年正月川匪张汉朝寇西和,元佐集乡勇往御,遇贼于白草山,力战欲之,因火鎗不继,贼复拥至,力屈被执遇害,乡勇死者四十余人……”这是截止目前历代所撰“西和志书”中唯一比较祥细的记录自明清以来声势浩大的白莲教起义波及西和,以及当时西和官府组织抗击抵御的史料记载。依据此线索,笔者查阅《清史仁皇帝(嘉庆朝)实录》、《白莲教起义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及其他地方史料,百度相关文摘,结合时代背景及地域遗存对这一历史事件及当事人物作以赘述,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王元佐其人
王元佐(--1799),字赞工,姜席镇冯沟村人。祖籍山西太原,始祖世代为官,元末避祸乱遂辞官,举家迁入巩昌府西和县,并在邑西冯家沟落居。清乾隆丁酉科(1777年)王元佐被遴选为拔贡,候铨教谕。其长兄王元贵,字锡三,乾隆十四年(1749年)已已岁博士;其弟王元德,字闻升,号兑山,乾隆年间蒙赐恩贡进士。据乾隆55年西和进士任尚蕙作《王兑山夫子教泽碑记》云:其世辈恪守耕读,敦善积行,邑中人兢传为“王佛爷”。元佐父王国藩,史载其“先世笃雅,举乡饮宾,怜贫救急,宽厚超人”。
王元佐少年聪颖,勤奋好学,曾与任尚蕙师从陕甘督学嵇老师门下。嵇老师,即嵇承谦(1732--1784)字受之,号晴轩。清无锡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其父嵇璜(1711年-1794年),字尚佐,晚号拙修,雍正八年进士,清朝杰出的水利专家。嵇承谦于乾隆十五年(1750)中举人,二十六年(1761)登进士第,官至翰林院侍讲。曾历任山西、陕西省主考,在任陕甘学正期间不拘一格,发现和重用提拔了不少人才。
王元佐从小志向远大,据志书记载:其人“敦伦崇孝友,立品希贤哲”。虽屈居于乡野,但矢志不渝。“秉来耕陇畝,诗书课儿提”,他毕生唯“耕读”最乐,阅读甚丰,遍读经子诸史。且为人慷慨重义,以豪侠著称,虽系一介儒士,却经常以历史上的有志之士为楷模。诚如嘉庆年间西和县令周宅仁《吊王烈士诗三十韵》中所言:“邑有一志士,见贤辄思齐,刚建而中正……”。
 
二、操练乡勇,保境安民
 清朝中叶,太平日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也日显突出。一方面,官僚体系的骄奢淫逸与贪腐现象严重,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官吏层层苛剥百姓,乾隆时的和珅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另一个方面,广大贫苦农民被苛剥,越过越穷。于是,以白莲教为纽带的民间结社组织迅速发展,这反映了清政府的政治腐败,公信力严重丧失。特别是在湖北、四川、陕西更是土地高度集中,民不聊生,于是,在嘉庆元年,以襄阳为中心的农民起义打着白莲教的旗帜,开始了反抗政府压迫的斗争。他们头裹白巾,号称“白巾军”,西和旧志中称其为“白苫”①。
嘉庆三年(1798年),龚景瀚上《坚壁清野并招抚议》,系统提出用团练乡勇协助清兵作战,用坚壁清野的寨堡政策对付起义军的分散流动战术。坚壁清野的内容,是“并小村入大村,移平处就险处,深沟高垒,积谷缮兵,移百姓所有积聚,实于其中。贼未至则力农、贸易,各安其生。贼既至则闭栅登陴,相与为守,民有所恃而无恐,自不至于逃亡。”同时令各地广筑寨堡,寨堡建成以后,必须有防守寨堡之人,于是又有“团练壮丁”之说,团练本地壮丁,分乡勇与团勇两种,“随营打仗守卡隘,官给盐菜口粮,听候调拨者谓之乡勇。百姓等自出已资修筑堡寨,择年力精壮者,各备器械,里民自行捐给口粮,以为守御者谓之团勇”。推广坚壁清野政策以后,各省召募团练甚多。
西和村民多聚族而居,为应对乱世,豪强地主多组织武装、聚众结察,以图自保。祖居冯家沟的王氏家族以其深厚的家世,广博的人脉,丰裕的基业为操练乡勇提供了优越条件,王元佐筹练民团扞卫梓里。他亲自选练壮士结队自卫,骁勇之士,多慕义从之,实力不断壮大。冯家沟团勇成为当时西和县府倚重的一支重要的地方武装力量。
 
三、鏖战白草山
嘉庆三年正月廿二日,白莲教在川陕发展的一支起义队伍,号召“陕西三张”,威慑一时,在起义首领张汉潮、张士龙、张天伦的率领下攻克阶州(今武都),张士龙、张天伦率众转战徽县、成县、两当、凤县;张汉潮一支约千余人从武都经礼县草坪、雷坝,屯兵于西礼交界的白草山下,直逼西和县城,企图占领西和然后与二张对秦州(今天水)形成包围之势,进而与转战于陕南、河南、湖北境内的白莲教首领王聪儿、姚之富、高均德部遥相呼应,使甘、陕、豫与川楚白莲教大本营连成一片。
    白草山作为西和,乃至整个陇右地区天然险障,战略位置十分凸显。而“白草山关隘守御战”则攸关整个陇右战区,一旦白草山失守,则白匪顿入无人之地,长驱直入,占领陇右。正是在这种严竣的态势下,西和县府急令临近的冯家沟团勇前往御敌。王元佐临危受命,未有丝毫贻慢,他抛妻舍子,甚至连家人都顾不得安置便带领乡勇急赴白草山,堵截犯境之敌。
王元佐率众刚到位于半山腰的盘套坡,便与“贼”相跻。面对来势凶凶的“匪众”,他指挥士兵迎头猛击,沉着应战;冒着枪林箭雨,蜂拥冲杀义军大队,并与之搅杀一处,刀砍矛戳,打败了“匪寇”一次又一次的轮番进攻,双方死伤无数,盘套坡到处尸体狼藉,鲜血染红了田水,至今白草山还有一沟叫“万家坟”,据说是战争结束后当地村民将遍地的尸首埋在这里。这样一直坚持到第二天,团勇们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困境,他一面派人向城中求援,一面继续组织防守。当时西和城防薄弱,且不论无兵可援,就连起码的弹药都供给不济,形势相当严竣。在敌我如此悬殊的态势下,元佐率疲兵弱卒迎击,被匪寇团团包围,左冲右突,元佐被创,身中十余枪,他平时惯用的弓箭亦被折断,但是他仍尽全力督战。最终弹尽粮绝,寡不敌众被匪众持矛兵所杀,随他出征的家乡子弟也在此战中殉亡四十余人,其余的不降即溃,志士们的鲜血浸透了白草山的一草一木。
据冯沟村祖辈相传,战斗结束待匪寇撤退时,漫山遍野独元佐的遗体如生前一样席地而坐立于乱尸之中。虽然身体多处受伤,但依旧面目狰狞,表情栩栩如生,怒发冲冠,仿佛活着一样。匪众惊骇,首领张汉潮闻之,甚感惊奇。于是他便亲自在元佐的遗体前跪拜,此时尸体方才轰然倒地。又据当地人讲自从打过仗以后,白草山一带鸡不鸣,狗不咬,时至今日从山上过路都使人觉得阴风森森,毛骨悚然......”从老人们的言谈中,反映了当时战斗的激烈。
白草山失守后,“匪众”焚地虐民,沿途所经之处无不饱受其蹂躏,正如知县周宅仁在《吊王烈士》诗中所描述的“杀掠遍四境,残暴如虎兕。无村不荼毒,无人不惨悽”。
 
 四、旌表勒石,百世流芳
    王元佐以身殉职后,县内的众绅联名将他的事迹上报道、府衙门。时任甘肃布政使司按察使广厚闻听后褒匾赞曰“感怀义烈”;甘肃省巩秦阶道王锟、巩昌府知府朱尔汉赞曰:“见危授命”。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春西和生员杨维春、杨茂春、陈绍禄,王元佐胞侄王正修等人专门赴汉中面见陕甘总督松筠②,秉文书呈白草山壮烈殉职志士的事宜。嘉庆九年(1804年)也就是王元佐殉职五年之后,其英烈事迹才传到嘉庆皇上耳中,嘉庆帝震悼,诰封王元佐为修职郎,并降旨将其灵位祀入位于巩昌府“北天第一门”的昭忠祠,逢节时令祭拜。嘉庆十一年(1806年)冬朝廷又降旨赏祭及银两,再次对元佐及阵亡的团勇给予褒奖,并赐维缮冯家沟王烈士祠堂,逢节时令由地方致祭,并奉祀灵位于本县文庙忠义祠。
此后每年历任西和邑令都要亲自到忠义祠和冯家沟祠堂凭吊志士,或赐匾,或撰文赋诗褒扬忠烈。其中最著名的有嘉庆年间邑令周宅仁③与伏羌知县(今甘谷县)田均晋④的“吊烈士王元佐诗”十八韵,三十韵。嘉庆十四年己已,西和知县张秩有感于其事迹,召集士绅商议对冯家沟祠堂再次进行修缮,并重新勒石立碑以彰其事迹。
    其后因时长漫患,匾额多已毁佚,但碑文与赞韵石刻都得以幸存。其诗合格律,文气磅礴,联对精工。尤其是田均晋所作《十八韵》中“被鎗凡十余,白壤膏红血。心期保乡闾,死独罹惨烈。天地无终穷,如君不磨灭。”读来使人顿如身临其境,热血沸腾,义愤填膺;掩卷犹觉荡气回肠,感怀英烈,饱噙泪水。
 五、后记
王元佐与同他一起殉难的志士们离开我们已经219年, 尽管我们不能完全苟同田均晋的赞词,因为王元佐毕竟是为镇压农民起义而殒命的。但是造成大规模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在官府,官逼民反也是不争的事实。清王朝也在经历了这次与白莲教起义的斗争后,由鼎盛渐趋衰落。
英雄之所以为英雄,就在于明知结果不可逆转,却依然愿意踏着荆棘坦然无惧,仗剑前行,宁死也要保全最后的尊严,在绝望的尽头守住一丝希望。所以,我们的民族不会就此败亡,因为有像王元佐这样的千千万万的忠勇之士。王元佐的事迹有他的局限性,但是他以及四十余名勇士忠国爱民,赴难尽忠的英勇气慨,正是中华民族几千来生生不息,世代相传的民族之魂,这种精神之源不论社会发展到何时都值得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
注释:
①白苫:西和地方对白莲教的称谓。苫为遮盖之意。
②松筠:嘉庆四年(1799年)春,和珅倒台,松筠被召回京,任户部尚书,不久,出任陕甘总督,加太子少保衔。川鄂陕三省白莲教起义方兴未艾,松筠奉命驻扎汉中督办粮饷。《清史稿》:“时教匪张汉潮及蓝号、白号诸党扰陕、甘。松筠至,驻汉中,治粮饷给诸军。”
③周宅仁:四川绵州安县人,举人,清嘉庆年间西和知县,在西和任职6年(1803--1809),有善政。
④田均晋,清嘉庆午间伏羌知县(今甘谷县),贵州黔南人。
⑤张汉朝(潮),又名张富国,湖北襄阳人。本为一书生,屡试未第,遂在乡间设馆授徒,以教书为业。后加入白莲教,并以私塾先生身份积极串联,广收门徒,后于嘉庆元年二月初二日与其子张正隆率众在枣阳黄龙起事,时年他已七十多岁。并自号起义部队为“襄阳蓝号”,发展手下约万余人。
参考文献资料:
1、王访卿撰《重修西和县志》
2、 《礼县县志》
3、《直隶阶州志》
4、《巩昌府志》
5、百度文摘
6、《大清仁宗睿皇帝嘉庆朝实录》
7、《清史稿·松筠传》
8、《姜席史话》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