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高原麦客
书上说“在一个人的体内,驻扎着两个人,在争夺着控制权。”对这句话我感同身受,却也有不同的理解。
比如早起这件事,一个自己已经暗示过,明天必须早起,好好利用起床这段时间做点事情,弥补一下学习上的亏空。当闹钟响起的时候,你却会伸伸懒腰,你却会想,来日方长,何必把人忙坏。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于是你闭着眼睛,凭直觉关掉闹铃继续睡觉。
比如读书这件事情,一个早已制定好了读书计划,先读社会科学类,再读哲学类和投资理财类。只有在学习区,才能更好的成长。一个却在心里盘算,读什么都不如读小说,因为好小说涵盖了一切基础学科,寓教于乐轻松自在。
比如跑步这件事,一个说,怎么也得跑够30圈,这是底线。只有达到足够长度才能起到强身健体的效果。跑着跑着,另一个却跳出来,开始叫苦。既然跑不动了,不如走走,反正都是运动,自己又没闲着。
就像两个能言善辩的辩论家,相互开始驳斥,试图说服彼此,如果不能达成最终的合作,有可能升级为两个人的战斗,争夺对身体的控制权。身体就像一座无名高地,一会儿听你的,一会儿听他的,就像一个没有自由意志的傀儡。
听说那些人格分裂者,他们的内心住着不少于两个自己,可能是三个,也可能是四个。哪一个都像自己,哪一个都不像自己。他们各自按照各自的逻辑行事,有时是谦谦君子,有时是卑鄙小人;有时虚怀若谷,有时傲慢无比;有时超凡脱俗,有时庸俗不堪。
想要判断哪一个对,哪一个错,好像没有明确的界线。一个是自我1 ,代表头脑和意识;一个是自我2,代表身体和潜意识。一个常常想证明自己能力非凡给别人看,一个却想抛开世俗的束缚做真实的自己。
人之所以会矛盾、会痛苦、会挣扎、会反复无常,都是两个自我闹腾的结果。于是寻找各自存在的意义,既然坚持总得为点什么。有人为了物质上的满足;有人为了精神上的超脱;有人为了一句话,或者一个使命;有人为了找到一种存在感,证明自己的价值。
在战斗无效的情况下,最终两个自我会坐下来和谈。思考常常是断裂的,是散乱的,是不连贯的。而写作给这种和谈提供了自我妥协的场景。谁都知道写作的重要性,谁都知道写作是一种自我的重建,谁都知道写作是创造,但能坚持的人微乎其微,不能坚持的人似乎各有各的道理。
人都是非常势利的动物,既然要做某件事情,一定先会想到我能得到什么。就像种果树为了果实,养孩子为了基因的延续,走路是为了身体的强健,长得好看是为了吸引异性。做事总要找个原因,要不然就会像无头的苍蝇,东撞西碰,无法心安理得的开始。
有人一开始写作,是为了钱,只有钱才能衡量做事情的价值。写着写着,好像又赚不到钱,似乎为了成长。成长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它会囊括很多东西。包括见识、格局、视野、知识和某些能力。一个人的成长,不是看他的存量,而要看经过努力以后,他的增速和增幅。
其实在我们寻找写作意义的同时,本身就弱化了写作的意义。内在的探索,阅读,思考,写作,本身就是目的和意义。根本不需要寻找,意义就摆在那里。有时候,我们愚蠢到,就像一个抱着金饭碗的傻子,四处讨要生活。
一个人如果能为这个世界创造一些东西,似乎才能平衡某种虚无感。写作看似无用,可当你退掉浮躁,静下心来用最小的代价,体验一件事情如何完成,本身就满足了好奇心。写作人总是自我安慰,“也许写的不好,可一旦写出来其实没那么差劲。”
这些用文字创造的思想,故事和经历,并不怎么完美,甚至不尽人意。而一旦完成,他就站在那里有了生命,像一个幼稚而顽皮的孩子。不管别人喜不喜欢,你内心肯定是接受包容的,毕竟他已烙上你的某些烙印。而且,这种创造的兴奋快乐是一种不断累加的过程。
创造的越多,就越能强化这种幸福感。你也会慢慢感知到时间效应。任何事情不是一功而来,而是一个漫长的,逐渐的,细微的改变过程。从压力到适应,从难受到爽,从违背人性到融入生命,从寻找意义到成为生活本身。创造是一个人的苦旅,却又常常伴着意外惊喜。
真人无梦,不是被生活压垮,变的麻木不仁,而是自我1和自我2合二为一。目的和结果常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才是你想要的生活。把自己像柿子一样捏扁榨干,那种创造再生的幸福感,只能一个人孤独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