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一座高大雄壮的古朴牌楼拱门,犹如穿过了800多年的风雨岁月,展显在我们眼底的是一处视野开阔、古色古香、环境优雅,让人惊讶的“世外桃源”。
踏着那光滑的青石板,眺望着那古民居、古祠堂、古庙、古店铺、古榕树、古楼阁、古牌楼等,那浓郁的江南古村落一派特色景观,除大红灯笼高高挂外,一切呈现着一个“古”字,看样子这“古”字牌的村落,我从大西北来的客人还是第一次所见这样的乡村。使人不禁想到:今天能将这些历史“活物”保留下来,真是难能可贵。
南社村,位于广东东莞茶山镇,这是一个围绕着水塘为中心聚集的古村落,绕水而居。
水塘,尤为引人注目,在明媚的阳光照射下,静静地被周围村落的古房屋所环抱;静静地在安详“横卧”,没有过多的流动波纹,只有丝丝细风掠过水面,水塘才便泛起鱼尾纹;又静静地瞑听来客的“脚步声”,“辨别”来自哪方的贵客?还静静地展示着它象一个偌大的镜面,映照出周围色彩艳丽的老房子和一棵古榕树的身影。
南社村,处处可看到大红灯笼高高悬挂,装扮的分外妖娆,处处感到是喜气洋洋,一派喜于悦色之中。“古”中有“喜”,“喜”中有“古”。水塘边、拱石桥旁,一棵古老榕树(据说已经守护这个村子几百年了,是这个村落的“守护神”树),它昂首挺胸,如一位老者笑脸相迎着来客,又如一把巨大的盖伞,覆盖、庇护着南社村人的“吉祥福禄”。
大红灯笼,古榕树,古房子、水塘倒映,真是一幅江南园林式的优美古村落图画。难怪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全国特色旅游名村”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美丽乡村”名称。
明媚的阳光,湛蓝的天空,干净清爽的空气。
我们走进了,游过了,看过了,欣赏了,谢氏族人祭祖的祠堂、仪事厅、百岁坊、家庙、陈列馆……那有着“天人合人、人文内含”,又富有诗情画意江南小园林气息的三进三开、两进四合院的祠堂和民居;那经历了数百年风雨苍桑的老房子;那具有高超技艺、精做细凿、栩栩如生、绚丽多彩布满屋檐和檐廊雕刻艺术的木雕杰作……
无不领略了这一切的一切,感到好奇,新鲜,兴趣盎然,然而,不经意之中我们几个钻进了一条古巷。
古巷。
青石板铺就,窄狭而幽深,温柔而令人惬意,静谧而恬雅,神秘而觉得深奥。
南国的丝丝细风从巷道吹拂而来,掠过我的脸颊,南国的风儿也不同,似觉是用柔软和素洁的手绢在拭过我脸面,如感受这江南女子温柔般的惬意,多情的风啊。
站在巷里,仔细打量着古巷里的一切动静,望着这蜿蜒幽朴的深巷,脑海里不禁在问:这深幽幽的古巷里究竟蕴藏着什么?幽静的巷道里究竟营造出什么样的特有风格和蕴含着多少古朴乡村的文化价值?究竟培育走出来了多少古今的文武人才?也就是说古巷究竟有多大的灵魂和魅力?
举起相机,触摸快门,一种心与物相同而产生了真诚的用心去体味古巷意象,难道南村人动人的优美故事是不是从这条条古巷里产生的?流淌而出的?难道这古巷子就是南村人的灵魂?难道这是南村人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或者说让每一位观览者应该用心灵去触摸,去思考这幽深里巷的精神财富和勤劳智慧的结晶?已流过了多少历史时光的长河记忆?已承载了多少历史文化载体?霎间,情怀会让人在内心滚动的。情意浓浓的,情感也深幽幽的。
古巷,随着岁月的流逝,南村人没有追逐时代潮流的“时髦”,而沉淀下来的这一条条小巷延伸着历史,蕴含着历史,凝固着历史,定格着历史,不容易的历史,现在又领略着历史,体味着历史……
古巷,深藏着,尘封着历史文化的底蕴和深厚,打开这扇风尘烟云的厚重“大门”,是了解明、清时期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岭南文化、吴越文化、广府文化……融为一体的“大课堂”,是岭南地区一颗亮丽的明珠。
古巷,饱经忧伤,历经过风雨霜雪。墙壁不是灰白的,墙壁已呈显出沧桑岁月侵蚀的斑驳时光“烙印”,因幽深,有的墙壁上已晕染着“青苔”,甚至有一片片成了乌黑发青紫的“壁鲜”,成了一年又一年的“印记”。可能因为古巷幽深潮湿,阳光长年照射不足而至吧,这才更彰显出了它的“古”,它的“幽”,它的古韵味的流淌气息。如果让我们穿上明、清时期的服饰,穿梭在巷道里行走,可分不清是现代还是过去了。但我们从巷子里来来回回走过,体验过,领略过,拍录过,其乐而吟吟。
古巷,两边房屋的墙壁是青砖砌就的,一块块墙砖分明是明、清时期的,厚重而长形,与现在的砖块明显不可比拟。古巷里有的高墙之上,敞开着窗户,仰望而有点“壁垒森森”。房屋顺着巷道整齐排列,有的房顶不知名的檐角“飞兽”,向上高高翘起,与天空的蓝天、几朵漂浮的白云相互映衬,既显得有些威严纯朴、又古老厚重,恰如给来访的客人一个绝美的欢迎“手势”。
古巷,居住着的人家,大门庄重,家家门框上贴着红艳艳的对联,户户高挂着大红灯笼,很是喜庆,看来南社人喜欢用“红”,尤对大红灯笼情有独钟,但不是重大节日,何为家家户户这样装扮?我们一时还捉摸不透这其中的奥秘。
古巷,当我们行游在幽幽深巷之中,碰到的台阶层层不断,巷深,纵横交错,里勾外连,如南社人的血脉。当快到“尽头”,谁知拐弯又走进了一条胡同,弯弯曲曲,条条联通,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古巷,我们边走、边观、边欣赏、边拍、边录像。条条古巷,象一个个饱经沧桑的老人,似乎明白我们的来意,诉说着风雨岁月的历史烟云和它的酸甜苦辣。
原来南社村是以谢姓为主的血缘宗氏村落,谢氏源自炎帝,得姓来自周朝的申伯,东晋谢安的后裔谢尚仁于1275年迁居南社村,置田兴家,立围建族,办私塾以兴人文,艰苦创业,成为南社村谢氏的始祖,至今已繁衍了28代,子孙逾8000余人。难怪我们一踏进村落就会看到谢家古老厚重、雄威典雅的祭祀祠堂,还有祖庙等。
古巷,折射着多少南社村人的深深情愫,封藏着多少讳莫如深的“闺蜜”心声,虽然随着历史的烟雨飘然而逝去,然而南社村人从没有忘记祖先创造下的这份家园的珍贵,在烟雨的风尘之中守护着神圣的“文化殿堂”而得保留下了来。
古巷,似乎也荣耀地在向我们掐指而算?从南社村的巷道里先后走出来了10多位进士举人,成为广东有名的“进士村”和“文化村”了。
呵。真了不起!也难怪南社村史陈列馆里展现着谢氏一族近800年的文物发展过程史,也难怪我们所看到的处处有“隐香古苑”,“南社书吧”,“南社文化茶社”等文化痕迹,也难怪古今多少文人墨客来此地吸收什么营养成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呵,南社村,幽幽的古巷,古巷幽幽,风情万种,在幽深静谧中撰写着她优雅的传奇,谱奏着优美的古典乐章。当路过“望月楼”巷口之时,那潺潺如流水的琵琶弹奏及悦耳起伏的短笛声,伴和着女声优美的清唱,悠悠扬扬传入我们的耳膜,真将人带到了“……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的古老境界。我们虽然短短逗留了二、三个小时,但也更是拨开了我们的心弦,难舍这流连忘返的古巷情怀,回头再拍一照,又是一张,作为永存于心间的回忆与甜美的微笑……
作者简介:王钰(笔名:覆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