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痴迷陇西民俗文化的追梦人
文/刘亚丽
陇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境内秦汉长城蜿蜒,历代古堡耸立。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和秀美旖旎的自然景观在此交相辉映。
众所周知,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盛世兴收藏”。在当今这样的太平盛世,收藏研究老祖宗留下的遗物,把历史文化传承下去,作为留给今人后世的精神滋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的确,在我的现实生活中就遇到这样一位名不经传、痴迷于收藏和研究陇西民俗文化的追梦人——焦友平。一位土生土长于甘肃省渭源县北寨镇郑家川村的村民,中等的身材、棱角分明的脸庞,戴着一副近视镜,说着一口浓郁地道的家乡话,朴实憨厚中透着聪慧与睿智。
中学毕业步入社会的他,长期从事种植药材、搞副业、做点小本生意养家糊口。酷爱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的他,更热衷于地方传统文化,尤其对陇中民俗文物及陇西李氏文化相关的传世文物情有独钟。因为他刻苦钻研,善思好学、博采众长;以及他对收藏品的长期欣赏、触摸、把玩、感知、识别、归类、交流,很快在普通文物的鉴定上达到不走眼的程度。尤其他即兴讲解历史文化知识和古代名人乡贤轶事如数家珍。他不但勤奋好学,而且吃苦耐劳。他成家后定居陇西文峰镇,不再从事种植业,而是跑遍陇中各地,走村串户。从农家、集市、古玩店、收藏爱好者手中搜集了大量的陇上民俗文物,从收藏中学到了知识,找到了乐趣。多年的积累使得他家中如汗牛塞屋一般,慢慢地为自己积累了称不上财产的财富,也使得他在陇上文玩收藏圈小有名气,有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又没有经济来源,爱好嘛,搞收藏专拣便宜的弄”,“别人最没用的,就是我最有用的,这没啥丢人的”等等。
如今在党和国家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发展“非国有博物馆”的好政策形势下,焦友平的收藏囊括了陇上传统文化的一副副匾额、一件件服饰绣品、一套套陇中家具、度量衡器具、关锁、银饰等民俗风物,以及一大批与陇西李氏文化相关的李氏家谱、李氏祖宗牌位、祖宗影像画、悬挂式家谱、陇西堂李氏墓志铭拓片等等都是民间的稀世瑰宝。
认识焦友平,是十几年前在天水市博物馆工作期间认识的,当时,天水市确定利用南宅子(胡氏民居)古建筑群设立西北第一家公办民俗博物馆。市上把建设、管理及民俗文物征集等重任交给了天水市文化局,天水市博物馆作为下属单位负责民俗文物的社会征集工作。记得当时博物馆几次派工作人员去各地征集民俗文物,却没有多大进展,预期计划被落空。究其原因,无非是民间敬畏国家博物馆涉及文物,不配合提供征集文物信息;古玩店、文化市场征集不好鉴定,不了解市场,难掌握价格等。最后领导研究确定委托民间收藏爱好者焦友平帮助征集。
焦友平不辞辛劳,积极配合天水市博物馆的相关业务。伴随着民俗博物馆的立项、古建筑维修、民俗博物馆的成立、开放,几年来征集到好多民俗精品,尤其是民俗博物馆的民俗文物经他鉴定或过手,真正为天水市民俗博物馆的开馆成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期间,我虽然跟焦友平没有过多的交往,但是经常见他背着民俗文物,扛着席筒的身影和为大家讲授民俗文物知识、鉴定、协助布展、造册建档的情形,使我慢慢地对他有了许多的了解,也使我对于他热衷于民俗文物藏品的痴迷和执着深受感动和钦佩。
天水民俗博物馆的成功建设以及对外开放,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关注、肯定和认可,在社会上也赢得了广泛的好评和赞誉。随后的几年时间里,随着焦友平的鉴赏水平和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又参与了天水市书画院针对地方名人字画的收藏捐购,社会征集活动;还为兰州市博物馆委托征集一批木刻雕版、古旧戏服绣品、民俗乐器等。从参与对公征集活动中提高了认识,开阔了眼界。深刻领悟到,“留住民俗就是延续了我们的文化根脉。”他有了要把古玩收藏转变到收藏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从此,他把收藏重点转变到自己的定居地—陇西李氏文化相关的收藏中来,实现自己“非国有博物馆”------陇西民俗博物馆的梦想!《定西日报》以《留住民俗,就是延续了我们的文化根脉》的长篇通讯。对焦友平的收藏事迹做了专题报道。
后来,“历史再现”工程建设及“非国有博物馆”的申报在甘肃大地开花结果。盛情难却的他又在定西市文物局领导的邀请下,舍弃了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任劳任怨,花费了几年时间积极配合定西市文物局,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及“非国有博物馆”的申报事宜做出了突出贡献。由此,也赢得了“地方文博人”、“收藏界土专家”的美誉。为此他曾经这样回答讥讽过自己的人:“虽然没给工资,但是我热爱、我愿意,我高兴”。也为自己申报了甘肃“历史再现”工程、市级“非国有”陇西民俗博物馆。走进落地生根的陇西民俗博物馆,嫣然就是走进了他的家。除了那块镌刻着“陇西民俗博物馆”的牌子,没有什么像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一座普通人家四合院,小二楼几间青瓦房里还住着家人老小。当你踏进其中任意一间房子,那扑面而来的就是种类繁多,琳琅满目、五花八门的老民俗。地面到墙壁,桌上桌下,箱子、盒子、柜子里面装的、外面摆的都是不同类别的民俗文物。如果你若不是个廋人,几乎连打个转身都困难。说白了就是没有任何安全保障的民俗文物仓库。即谈不上展览,又谈不上参观。因此,美其名曰博物馆,在一定意义上是言过其实,但在某种意义上讲的确是名符其实。
这样一座陇西民俗博物馆就像一朵芳香艳丽的鲜花,吸引了许多名人、收藏家、爱好者前来参观造访。这些丰厚的古旧民俗文物,有大量关涉古陇西郡、陇西堂李氏文化的神龛、牌位、祖先画像、族谱、古代陇西李氏名人墓志铭拓片等等。不仅蔚为大观,并且十分珍贵,而且是陇西古郡李氏辉煌历史文化的见证,成为研究陇西堂李氏文化的活化石,也极大地填补了陇上收藏李氏文化的空白。有关焦友平申办博物馆及李氏文化收藏,甘肃省电视台《今日聚焦》栏目,以《“摸得着”的历史和“看得见”的文明在民间呈现》作了专题报道。
这些刻画着厚重陇西历史文化的烙印,蕴含着陇西多元价值的民俗文物,使得如今的焦友平面对自己的家庭,面对陇西民俗博物馆这块牌子,心情五味杂陈。理想中的陇西民俗博物馆始终在他的梦想中,终身也可能是一个梦想。他三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地顽强守护着自己割舍不弃的陇西民俗,为了这个梦想,长期生活拮据,多年甘于清贫的他虽然已经年过半百,但却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不得不远走他乡,奔波劳碌在建筑工地。不能做到让陇西民俗文物活起来,他心急如焚。如今的他依然在劳作之余,建筑工地坚持做着《陇西民俗博物馆拓片中的陇西李氏文化》的课题,通过陇西地方自媒体转发宣传陇西的传统文化。
这就是我眼中质朴平凡、坚毅守护、卓尔不凡、无怨无悔的焦友平,愿他的博物馆梦想能够早日实现!
作者简介:刘亚丽,甘肃天水人,天水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