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IOS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欢迎访问小越美文网 阅读最新散文诗歌 下雪了作文

徐丽娇\兰田采风记

时间:2020-10-18 16:47:22    来源:
接到去兰田采风的通知,我就开始盼着这日子,可以偷个时间与亲爱的外婆见一面了。
 
外婆家在兰田山,因而“兰田山”这三个字,从我记事就深深记住了,我在心的地图里还画下一个圈。兰田又叫桐峙山,桐峙山是山名,我老家的桐峙区也是由此而来。但是很多人有人笑谈:桐峙山上绿壳堂,桐峙山人柴株枧戚当棉袄。不管桐峙山是如何一个地方,我都满心爱着它,它如一轮暖阳放出炽热的光芒,暖着我孤寒的心。
 
我记忆里的桐峙山是比较热闹的,在外婆家的附近,有供销社、乡镇府、卫生所等政府机关部门。我最喜欢跟外婆去供销社,哪怕不买什么,也可饱饱眼福。我人生最初的供销社就是桐峙山供销社的这等模样:各色的袜子,色彩纷呈的毛线,还有各种日用品……琳琅满目的商品看得我眼花缭乱。供销社每天人流不断,买各种日用品,也有来聊天的。说到聊天最集中的地方是前里岗头,前里岗头是前里村、兰田张村的交汇处,小小岗头每日闹盈盈,如集市的街头。
 
趁着薄雾,和作协的文友们坐上大巴车经七拐八弯的山路上到兰田山头。我们先去了解兰田张村,兰田张村毋庸置疑这是张氏氏族的村落。的确如此,南宋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乘此南下,在花桥张和孙家借宿,将抗元的有关情况陆续吐露给张和孙。张和孙为人正直,富有民族气节,约了一些人,组织义军,计划收复明州(宁波)。他写的一篇憿文,后来义举失败。张和孙的家人纷纷外逃,有一个儿子逃到原来涌泉柏嘉张避难,从此在柏嘉落脚生根。后来,他们中有一支脉从柏嘉张迁到桐峙山,并将落脚的村庄取名为“兰田张”。经400年的繁衍生息,全村有230户张姓人家,我外公就是张氏后裔。
 
走进兰田张村化礼堂,就是原来的老人协会。当年外公忙完农事,喜欢往老人协会扎堆,这里都是他熟悉的老乡邻。如今破旧的老人协会不见了,我亲爱的外公也永远回不来了。
 
01
 
02
 
如今的文化礼堂是新造的房子,分为老人活动室、民俗展区和村干部办公室,一共花费百余万资金新盖的两层楼房。这让老支书最为骄傲的一个工程,竟然不费力气就能让在外经商和工作的张姓儿女自费集资造起这座崭新的文化礼堂。
 
礼堂有两道楼梯,左边的楼道墙上挂着“惩戒”、“济困”、“培材”、“教训”、“品业”、“祭扫”等家训牌匾,右边的楼道墙上挂着“崇礼让”、“重师友”、“睦宗族”、“教子弟”等家风牌匾。
 
从左边的楼道上到二楼,室内白墙上挂着本地书法家张万普老师的书法作品,还有两个大的落地书架,书架上摆满整整齐齐的各类书籍。当你置身于室内,满室书香弥漫开来。这缕缕书香就如这满山的雾浸润着兰田每个学子的人生。穿过过道,到了“道德讲堂”,橘黄色的木桌铺排开去,几支青竹在墙角透着生命力。陈设简单的“道德讲堂”是兰田人传承文明精神的家园。这是兰田的儿女们建设的文化平台,为居于山村的乡邻们有了寓教于乐的活动场所,为山村的孩子们播种文明之风,让孩子的人之初浸润在文化的萌芽期。
 
老书记在讲堂上铿锵有力地说:“我们兰田因地处山头,经济不发达,可我们有骨气,人穷志不穷!”人穷志不穷!这句话我很赞同。从我记事开始,兰田人对孩子的培养与教育向来重视。
 
兰田乡有7个自然村,这里曾经有兰田中学和兰田小学。小姨夫和小姨曾是兰田中学的老师,记得在移民之前,每次登上桐峙山都要经过兰田中学,我都会进兰田中学歇个脚。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的兰田中学人丁兴旺,每个年级都有几个班。这里的村民喜欢学文化,并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和培养,考出去的张氏儿女成为城里人,后代也在外地生活了。迫于生计,且有勤劳的兰田人自寻生活,椒江、黄岩、路桥、临海等市区上班或者种大棚菜。年轻人都外出生活,童孙一辈跟着父母外出求学,学生数逐步减少,老师也逐渐调走了。几十年的变迁,兰田山的中小学只有存在兰田山人的记忆里。
 
兰田山人对教育的重视不是一般口头上的重视。我母亲堂弟三十多年前造兰田盘山公路时,拖拉机翻车身亡,留下两个年幼的儿女,表弟只有六岁,表妹只有两岁。那时舅妈还很年轻,可一个年轻轻的山头女人,硬是咬着牙供出两个大学生。即使揭不开锅的时候也不曾想过放弃儿女的学业。做个鱼贩子,在椒江码头的船上差点被人挤下船;卖过茶叶,在城里的大街小巷里穿梭,为省钱舍不得买一个馒头啃;为了能多卖几个钱,肩挑土豆红薯翻山越岭到杜桥集市上卖。这个目不识丁的山头女人承受所有的苦就是对文化的一种敬仰,对教育的倍珍重视。后来表弟成了上海大都市的一个银行行长,表妹在众多的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台州市市机关的公务员。尝遍人间苦换来人生甜,这就是一个山头女人对文化敬仰的结果,也是众多山头人对教育重视的结果。山头人生活清苦,但是从我外婆的前邻后舍,家家户户总有鲤鱼跳龙门的故事。一个小山村,不仅高中毕业生普遍,还有很多的大学教授、研究员。
 
从文化礼堂出来,我们一行人去了东林水库。尽管我来这里的次数数不胜数,然而我每次总是心潮澎湃。站在白头城上,我思潮万千。可惜雾海翻腾,无法望见我曾经的故土。我给同伴们说起了一百六十前的故事。白头城曾是绿壳蒋世绵的匪窝,当年蒋匪领导着千余匪徒,对台州各村落威胁极大,台州知府也拿他无可奈何。1853年台州遭受大水,各地颗粒无收。中秋节过后,蒋匪抢了应安山全村也不够匪徒塞牙缝。蒋匪夜夜立于白头城,正好望见山下的徐家大院,金碧辉煌的徐家宅院最让匪贼吸睛。多少时刻,他多想占为己有,可又不敢惊扰徐家,徐家是溪路一带的大家族。大水灾让习惯了大鱼大肉的匪徒们,一下子陷入生活的困境让蒋匪失去方寸。他决定铤而走险,9月21日,蒋匪带上136个精干,乘着晨曦来到南岙村。徐家正在祷告祭祖,面对闯入的匪徒,徐家儿郎怒目而对。蒋匪向我高曾祖父索要千金,高曾祖父不允。蒋匪顿时直闯徐家大院,百余人把整个四合院的房间都给霸占了。整整三天匪贼随意毁坏徐家物品,肆意挥霍徐家食粮,且没有离开之意。9月23日薄暮时分,高祖父自烧大院,顿时火光冲天,大院各个门口守着乡勇,百余的匪贼在这场大火中下了地狱之门。台州知府张玉藻派人毁了白头城,从此桐峙山绿壳团伙也销声灭迹了。所以每次立于白头城总会让想起徐家与桐峙山的故事。
 
当我说完故事,雾更浓了,团团白雾从山下飘然而至,顷刻间覆盖了东林水库,此时的白头城如梦似幻,如同杨贵妃的霓裳,此时的东林水库正如“华清笙歌霓裳醉,贵妃把酒露浓笑”。翩然的雾犹如道士的白袍,真是“青云衣兮白霓裳”。
 
我们踩着白雾走在石头路上,也结束了此次的采风活动。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