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勃特勒·叶芝( William Butler Yeat,18651939),现代爱尔兰著名抒情诗人和作家,本世纪初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人之一。由于他的“始终富于灵感的诗歌,并因为他以高度的艺术形式表达了整个民族的精神”而获得一九二三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金。他的诗作对当代英国诗歌的发展有过重大影响。
叶芝出生于一个画家的家庭,自幼接受文艺方面的熏陶。在都伯林上中学时期就开始写诗。一八八八年他和萧伯纳、王尔德等著名作家会见。一八九年他和诗友们建立了唯美主义的文学社团“诗人俱乐部”和“爱尔兰文学会”。一八九八年他到巴黎访问,受到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影响,后来两次访问美国和意大利。叶芝毕生以写作为生,成名后曾出任爱尔兰议员和教育视察员。
叶芝早期的诗歌承袭十九世纪后期唯美主义的风格,充满世纪末的悲哀,有逃避现实的倾向。《被拐逃的孩子(186)召唤人们和神仙一道奔向仙境,“因为世界充满痛苦超过了你我的理解”。诗人厌恶商业文明带来的不协调,希望远离现实世界到想象中的海岛上去过隐士生活。著名的抒情诗《茵纳斯弗利岛〉(1890)是这一倾向的代表作。与此同时,也有一些情诗是写得比较成功的,如《当你老了》(1893):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思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往日的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年轻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剧本《奥立汉的凯瑟琳》(1902)采用了神话的题材,表达了爱尔兰要求独立的愿望。
一九一○年前后,爱尔兰在新芬党的领导下开展了要求民族自治的运动叶芝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这个运动,并和剧作家格雷戈里夫人、约翰沁一起在一九O四年创办了“艾比剧院”,上演关于爱尔兰历史和农民生活的戏剧。这个称为“爱尔兰文艺复兴”的运动,既有维护民族文化和语言、要求接近农民生活的一面也有歌颂贵族政治和文化的一面。总的来看,在当时还是起了比较积极的作用的。叶芝由于走出了象牙之塔,参加了一些实际活动,他的诗风为之一变,从早期虚幻朦胧的境地走向坚实明朗的世界,写出了一些好诗。九一六年复活节》是为纪念复活节起义而作的,歌颂烈士们为民族独立事业作出了英勇牺牲,改变了死气沉沉的局面,“产生了壮丽的美”。
在爱尔兰经过斗争获得自治领地位,并开始征购贵族的庄园以后,叶芝本来就有的贵族主义的保守立场就有了突出的表现。他认为只有贵族阶级由于本身拥有财富深明礼义,才能产生伟大的统治者和廉洁的政府,才能保护艺术,使艺术家有闲暇来创造艺术。这个错误观点使他在许多诗作中讴歌以中古拜占廷为代表的贵族文明。《柯尔庄园的野天鹅》、(占廷》和《驶向拜占廷》就是这一类作品。这些诗在思想倾向上是有峡点的,但它们把抽象观念和丰富的形象结合起来,隐含着多层次的意义,在艺术上是成功的。
叶芝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没落是有察觉的如《基督重临》(1920)就谈到“一切都四散了,再也保不住中心,世界上到处弥漫着一片混乱”的景象。但囿于他的唯心史观他错误地认为这就意味着世界末日来到,基督就要重临人间随之而来的将是一种狂暴粗野的“反文明”,最终又将为另一类贵族文明所取代叶芝晚年的抒情诗运用洗炼的口语和含义复杂的象征,处理多种多样的题材具有雄辩的风格明亮的色彩,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如《在学童们中间(1927)就是其中著名的代表作品
叶芝最后几年的抒情诗摆脱了复杂性,又有回到浪漫派风格的意味。它直率粗犷,赤棵棵地歌颂人生和情欲,具有歌遥体的艺术特色,如《那样的意象》(1938)
要是我叫你离开
你那心智的洞穴?
在那阳光下,风里
得到更好的培育
我可从不曾叫你
前往莫斯科、罗马
别理那一套傻事,
你去叫缪斯回家。
寻找那样的意象
构成狂人和处女
构成狮子和婴儿
还有街头的娼妓
你到丰空中寻找
展翅而飞的雄鹰
承认那五种东西
它们使缪斯唱吟
这首诗表达了叶芝反对文艺创作中的概念化的主张,他要求从感性生活的深处,特别是原始的粗犷的事物中吸取艺术表象,写得干脆泼辣。
从叶芝一生诗风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英国诗歌从上世纪末的唯美派到现代派的演变,从单纯的感伤的抒情基调向复杂的理性与知觉密切结合的后期象征主义表现方式的演变,这个变化既丰富了诗歌艺术,有时也带来了晦涩难懂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