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 瑞
盛夏的周末,室外的温度一度飙升,影院里避暑成为选择之一。动画电影《哪吒》,吸引了不少家长带孩子一同观看。
延续了《封神演义》中敢做敢当、敢爱敢恨、叛逆顽皮的哪吒形象,电影《哪吒》的改编,删去了怒剥龙筋、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被逼自刎等诸多血腥情节,并为其成长环境、故事逻辑增加了许多现代性元素。
身为陈塘关总兵的父母异常忙碌,无暇陪伴孩子,常将他交予家丁照顾。陈塘关的百姓则对这个魔丸出身的孩童充满成见,父母亦担心哪吒的“天劫”到来。
于是,有了一场极为精彩的竞赛——父母极力想将孩子的魔性引导上正道,将其培养成匡扶正义、斩杀妖怪的救世英雄。怎奈哪吒性情火爆、一点即燃,即使在太乙真人的“江山社稷图”里,仍难控制自己的武力神通。“天劫”眼看来临,父母愈发焦虑。
到三岁诞辰宴,故事的冲突已经难以弥合。这时,转机出现了。凭借蛛丝马迹,哪吒体察到父亲的爱——愿以自己的生命,换哪吒的不死。这个爱的砝码,激发了哪吒的自我觉醒,发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剧中此景,不可谓不酣畅淋漓。
在《封神演义》中被剥皮抽筋的龙太子敖丙,在电影中,也成为哪吒的朋友,与他合力破解了天劫——两人的形体消散,灵魂被太乙真人保护下来。太乙真人的川普,无厘头的搞笑场景,莫不效仿星爷的大话西游,同时带着四川导演“饺子”强烈的个人烙印。
哪吒的故事被重构、改写,重新焕发活力,与家庭教育的诸多点相呼应——父母的陪伴与期待、对孩子出生的叙事、个性的解读,以及价值观的引导,最终由孩子演绎出自己的人生。
命运的乾坤,由自己掌握。心理学上,武志红先生有《家为何会伤人》系列,突出“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但过分夸大外界力量,是否也是自我内驱力不足?
“我命由我不由天”,是在辨识成长环境的基础上,自我的觉醒。父母给了他爱,而同伴给了他信仰,这正是原故事中的梗概。哪吒源自中国神话,萌芽于道教和民间信仰,称“护法神”。
在中国文人的笔下,哪吒凭借莲花,实现从世俗到神圣、从凡人到天神的身份转换。借此寄托士人的愿望——在人生的漫长之路上,不断修行,匡扶济民,流芳百世。
从世俗到神圣,这漫长的修行之路,道家的荀子,坚持“性恶论”,主张通过学习,积水成渊,积善成德。哪吒的身上,有着暴戾、刚直等缺点,也有着神勇威武、敢作敢为等优点,不断修行,去除戾气,激发善心,开启智慧,方是正道。
《哪吒》剧出,历久弥新。惊喜之余,感谢前人的不断塑造,今人的不断创新。
最后,再来感受一下《封神演义》中描述哪吒的诗句:“两朵莲花现化身,灵珠二世出凡尘。手提紫焰蛇矛宝,脚踏金霞风火轮。豹皮囊内安天下,红锦绫中福世民。历代圣人为第一,史官遗笔万年新。
·作者简介·
张瑞, 兵团监狱民警,业余时间喜欢阅读和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