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风,细腻柔和;夏天的风,清爽快意;秋天的风,沁人心脾;冬天的风,寒若透骨。十二载,看见迎春初绽,欣赏君子兰争艳,感受桂花飘香,体验梅花傲骨。这四千二百七十二个夜晚里,永久开放着的橱窗,永久只有堆满题型训练,复习大纲和优美作文的书桌,还有那永久陪伴着我,催促我醒神的风儿。那时于我而言,大学,就是远方的塔尖,让人充满信仰和幻想。但我却不似身边别人家的孩子那样聪颖,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够找到技巧往塔顶飞,轻盈快捷。笨拙如我,宛如奔跑中的蜗牛,只能一步一步往上爬。
2016年6月8日,铃声准时响起,踏出考场那一秒,我仿佛看见了那个在深夜里默默埋头奋斗的身影,在眼中渐渐的模糊。再见。2016年9月10日,我乘着风,跨入大学的门,内心像片海,呼唤着未来,跟着青春在澎湃。你好。
来到盐城, 正式成为一名大学生,不能依赖别人来开始我的未来,总得一个人去面对未知。军训后,大学生活已经拉开序幕。于是新室友,新同学,新教室,新老师,一切陌生的风景,都需要慢慢的熟悉起来,适应起来。
听说盐城风景是个足以让人打开心扉的城市。附近就有风景优美的公园,有人气超高的护国寺,还有历史悠久的文化风貌区和纪念馆等等。国庆小假期,没有规定去安排行程。背上书包,带上人,叫上一个老乡,蹦蹦跳跳走出校门,于这城市,初来乍到,但我们没有坐BRT,没有打车,凭着感觉走在盐城的大街小巷上。莫名好奇与心悸。东张张西望望,瞧瞧这里的草,嗅嗅那里的花,看到新奇的店面会特别激动,“哎哎哎,那儿有个'有家黑店`耶,我们下次去看看吧?”“好啊好啊,一定要去看个究竟才满足呢”,欢声笑语,绿树成荫。想要去新四军纪念馆,不料去到了世纪公园;想要去护国永宁寺,不料去到了中国海盐历史文化风貌去;想要去荷园,不料去到了水街。虽然最后到达的不是最初想要去的地点,但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寻获了,我未曾想过的东西。
晚上,窗外细雨朦胧,一个人独处的空间,即使有着许许多多繁琐的事摆在面前需要完成,也难免有些孤寂。于是打算,出去走走。
穿戴整齐后,踏出房门,顺带锁起。站在宿舍屋下与屋外界限的中点,看着室外稀稀拉拉的行人。平时或拉塔的垂在肩上,或整齐的立在肩上作为美观装饰的帽子,此时发挥了它最大的作用,安安静静的扣在主人的头上,保护主人优质柔顺的秀发,乃至发梢,也有三三两两打着伞快步走的。在我伸手在包里摸索着雨伞的时候,脑袋里突然想起施蛰存《梅雨之夕》里的一段话,大意是这样的:外面雨下起来了,看下面北川路上和苏州河两岸行人的纷纷乱窜乱避,只觉得连自己心里也有些着急。他们在着急些什么呢?他们也一定知道这降下来的是雨,对于他们没有生命上的危险,但何以要这样急迫地躲雨呢?说是为了恐怕衣裳给淋湿了,但我分明看见手中持着伞的和身上披了雨衣的人也有些脚步踉跄了。我觉得这是一种无意识的纷乱。索性就跨过屋下的界限走进屋外。
任它雨丝千百滴,戴上耳机,随机放上音乐,舒柔的音乐徐徐响起。夜幕降临敷在学校,校园每个角落都充满夜的味道,不管夜色会不会苍老,育才路上的小店还在带着微笑为育才小路擦上彩色颜料,照耀着我心里的心跳,我带上微笑随着心跳一秒一秒地要用心去记牢,在脑海里做个框弄个裱守住它的彩色耀眼。
我说的也许不算,只是一种主观判断。盐师养活了育才一条路,从烧饼炒饭到凉皮凉面;从水果小店到饮料小摊;从服饰服装到洗化文具,每天必有学生甚至老师光顾。除了我最爱的车轮饼店,蛋包肠店,土家饼店,紫薯婆婆店每天必吃的点心店外,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这家侯哥小吃店了。一开始我看到的是一对中年夫妇在里面为外面的师生忙碌着,后来又看到是一对年轻的夫妻在里面为外面的师生忙碌中,这店面究竟是谁的?因为我每次在它面前来往都是匆匆的,也没深究。直到映入我眼帘的这幕,我才知道究竟。倚在店门上的中年男人在抱着还不会说话还不会独自走路的可爱小孩子笑,用他硬硬的胡渣蹭到小孩脖子上,惹的小孩子咯咯大笑,双手准备着小店日常所需食材的中年女人,嗔骂男人用他那么硬的胡渣蹭小孩子稚嫩的皮肤,被蹭处留下了点点红印,但上扬的嘴角出卖了他俩带给她的愉悦。看上去二十几岁的年轻小夫妻俩应该就是小孩子的爸爸妈妈了,年轻爸爸在翻转着锅里的饭,一翻一抖,娴熟有劲。店外站着一学生,大概就是她要买的饭吧,年轻妈妈倒没什么什么可忙的,她拿出刚蒸好的一碗营养液灌进带有奶嘴的小瓶子里,大概是小孩子的饭后点心吧。虽然他们每个人都在做着自己的事,但我那一瞬间给我的感觉确实他们分分钟都在交流,有一条无形的线连在他们之间,互相配合,协调得非常完美。我绝对不知道,如果我不出来走走,我会知道这样一个温馨的犹让我心动的家。
不知不觉走进校园里,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走进来,我也不知道如果我不走进校园里我又会走到哪里去。原来,并不是晚上只要我一直坐在宿舍里,校园里就没有一个行人。此刻眼前的学生,他们就都在朝着自己要去的方向走。有拿着书包的男学生与我同行,不过他是去上课,有好似情侣的学生在操场上牵着手散步,也有结队的三三两两的女学生与我反方向而走去浴室。反正,就是在行走着。夜色虽然渐渐暗下来,借助路灯,我看到了前方体育楼的大教室里,前四排中间坐满学生,后排坐着几个学生,中间隔着十排左右的座位上一个学生都没有,把我的好奇心一点点的勾出来,闲着没事的我决定去看个究竟。好在后门并没有关上,那是一个梯级教室,摘下耳机收起手机我轻手轻脚的走进去,在中间最后排随便找了个空座位坐下去,或许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得认真学生听得专注,又或者是我过于轻手轻脚了,并没有引起他们的注意。坐下去后才发现那是一个“勤思教育”讲座,既然没人发现,我就悄悄的拿出书包里的《郭沫若作品集》放一边,听了一会儿,原来那是一个关于考研考编的讲座,老师介绍一下前几年的考研情况和大概分析了一下今年的考研形势,但作为刚踏上大学的我来说,考研这条路有点模糊有点遥远,就没再专心听,翻开《郭沫若作品集》边看边听。可能是没带有深究的情绪,就当看小说般看了十几首诗,看看表已坐了一个小时多,老师还在滔滔不绝的讲述,学生们还在专心致志的听。我本来就是个无心打扰者,既然来时轻轻,那么走时也轻轻吧,顺手轻轻地为他们掩起后门。
重新走在“小型商业街”育才路上,耳机里的音乐突然停止了,我猜不出原因,拿出来一看,原来是室友打电话过来,问我在哪,能不能给她在育才路上带点东西回去,我说可以呀。而且我想正好我一人在路上,她要的东西也正好与我同行,不妨让它在路上伴我一程。
回去的路上,雨丝没停,夜幕并没有完全昏暗,路上仍有行人,路灯伴着夜幕仍然充满校园的每个角落。路灯不应该只是一个定型的小灯吗?可在我看向它时,却明明看到了它在周围散着光,散在四面八方。我想到了可能是雨滴稀释了灯光,也想到了可能是我眼前的镜片对它产生了散射能力,但最后说服了我的确实灯光的奉献精神。它把它的所有,向四面八方散射,照耀到它能照到的角角落落,不为别的,因为它是光。
周末夜游,我收到了一束光,它在我的心中蔓延。
在还未抒写的青春空白页里,我没有双翼,但我将乘着风,仍展翅飞翔,去寻找比昨天更好的明天,描绘更美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