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河丁《村丐》有感
文:任 理
初次看到河丁这个名字是在聚力阅读2018年《精品散文选集》上,当时他是这本书的主编。
后来读到他的乡村文学《村丐》是因一次姓名的机缘巧合。当我看到《一曲令人难以释怀的时代悲歌》这篇读后感之后,心里很是惊讶。只是那里比较忙,一直都未细细品读,但却一直心心念念地记挂着这篇稿子。
今天终于有时间可以坐下来细读了。
风来了惹哭了所有的云,广州的雨一直未停,在淅淅沥沥的雨中、在矮过屋檐的光阴里,青梅还在煮沸的茶水里翻滚,卑微如尘,而我们等候的人却永远不会再来。。。
《村丐》中叙述的语言低到了尘埃里,表达的却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那是一个时代的悲歌,我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但从河丁的文字里却读出了那个时代的苍凉与无奈。
故事中,马路由正常人变疯;女知青从下乡到返城,这其中的曲折艰辛均在这短短的三千余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故事开篇马路穿着补丁加补丁且一整年都没洗过的单衣单裤出场。注意是单衣单裤,冬天亦是如此。此处足见作者用笔之精细。一只破碗、一根打狗棍、一个破褡裢,是他的全部家当。哆哆嗦嗦地站在我家锅屋房檐下的雪地里,探着头对在灶台前忙碌的母亲讨要吃食。母亲从大锅里舀出稀饭递给马路时的语言及动作描写细致入微,母亲对马路只有同情,没有丝毫的鄙视。母亲善良温和的形象跃然于纸上。
紧接着提到的儿歌里有这样一句:“你是为谁,牵肠挂肚。”巧妙设下悬念,引起读者继续往下看。
接下来通过旁人的口问出:“马路,摸过人家的手没有?”从而引出女知青,一点点解开疑团和悬念。
女知青出场作者采用间接描写的手法,顾左右而言其他,可谓是用心良苦。作者用那些看到女知青的女人和男人们的表现来烘托她的美艳。女人们的反应套用现在一句时髦的话来讲自然是叫羡慕嫉妒恨。而男人们的表现则是见到美丽女性那种最为原始的、最为基本的表现。他们中有人无事献殷勤、有人溜墙根吓人。尽管有小英的强势守护,但女知青的日子仍然过得提心吊胆。
其中,作者重点写了马路在见到女知青后的反应和变化。他和其他人不一样,他总是省下吃的给女知青,帮他干活。他也从不去溜墙根,只是在远处的大树下朝她住的地方张望。这可以说是一种守望、心灵的守望。
后来的故事打破了这种守望的平静。
女知青要返城了。她的返城之路亦是艰辛的。先是四处求告无门,后来作者笔峰一转,死婴的出现看着让人心痛。况且死婴还是人为溺亡,抛开法律层面不讲,当然在那个年代法律也还管控不到这个层面。单从女性的角度来讲,这个事件是无法接受的,更是不可原谅、不可饶恕的。
死婴的背后有多少故事,全在作者的寥寥数语中。它的出现,使整个故事出现了一个悲剧性的高潮。
后来马路的疯,是因为女知青的离开,还是因为------?作者不知道,读者也不知道。作者留下了大量的艺术空白,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在这些想象里,我的心亦是痛的。
作者语言精炼、朴实。就如一个睿智的老人向我们娓娓道来,讲述着一个凄凉的故事。通篇看似没有结构、没有技巧,实则结构和技巧都藏在平淡朴实的文字当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在推动着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马路对女知青那种朦胧的、说不清道不明的爱意,是他悲剧的导火索,而贫穷是悲剧的根源。
知青下乡是那个时代特定的历史事件。那样一群生活在城市且都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年青人,被安排到农村进行贫下中农再教育。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特殊的心路历程。其中悲喜,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恋上一座城,只因城里有某个人。马路之于女知青的痴要如何解读?第一眼看上了,便是如此了,没有道理可讲。记得有人跟我说过缘亦是劫。也许,只有把自己的情感贬到尘埃里,仰望星空,缘才不会变成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