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史保金(原创作品 侵权必究)
林州市(原林县,下文一般称林县),位于太行山脉东麓,河南省北部。所有的地方命名,必定是有其来由的。例如河南省、河北省、以及山东省、山西省分别黄河及太行山为界,这恐怕是公认的。笔者曾长期以为,林县——顾名思义,应该是因为林木众多而命名。
中国最早行政区划,当是从周朝开始,古分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益雍。冀州,是当时国家的中心地带,包括现在的山西全境、河北西北部及河南西北部,林县属于冀州无疑。春秋时先属卫,后属晋;战国时三家分晋,先属韩称为临虑邑,复属魏,最后属赵国。史料记载:西汉高帝二年,取名隆虑县,至东汉延平元年,为避殇帝刘隆名讳,改为林虑县。北宋败亡,金国统治时期之贞佑三年(1215年)升为林州,时辖有四个县。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林虑县为“林县”;抗战时期曾暂分为林南和林北两县;其后至1994年1月24日,撤县改市,复称林州市。 故此,林州市曾有名称为:临虑邑、隆慮縣、林县(縣)、林州。
本文所要探讨的是林县最初的命名依据是什么?
一、1932年(中华民国21年)的《重修林县志》所载:太行山脉由王屋山东北至辉县的侯兆川,北过淅水深谷划为内外两层,内层曰太行山,其南谷雪光水和北谷仓谷水之间的外层曰隆虑山(原段较长,此处意摘)。“士人统称为之太行山,不知某为隆虑或林慮也。”
二、《汉.地理志(注)》中应劭曰:“隆虑山在北,避殇帝讳改为林慮”是也。为太行最秀之一峰,东面平川,西临绝涧,诸峰罗列,随地异名,南在淅北岸为栖霞山(县西南四十里),北逾风门口为共峪山(县西南三十里),隆虑与太行结脉处也;又北为南北伞盖山(县西南二十五里),以及天平山、黄花山、鲁班门、倚阳山(又名蚁尖寨),又北止于任村集西,长八十里。
三、选自《水经注·校正》:县北有隆虑山, 昔帛仲理之所神游也。县因山取名,汉高帝六年,封周灶为侯国。应劭曰:殇帝曰隆,故改从林也。(应劭,东汉著名学者)
综上所述,能够明确的是:1、隆虑山是太行山的外层山脉,虽然准确位置难以确定,却是林县命名的的基本根据。2、林是由隆字因避皇帝名讳而来的,林县并非因为树木众多成林而称之。
本文要提出的问题是,以上引文中的隆慮山或者现在统称林虑山的慮(虑)字,是否改变了当初命名的初衷,而以讹传讹了?
林县有民间之称轿顶山,当为引文中的南北伞盖山之一,远远望之确如一座大轿或大房子,是否当称之为:隆庐(盧)山?根据《词源》解释:隆者,大也,庐(盧)者,屋也,即是大房子也;而虑(慮)的解释只有思考、思虑的意思。我个人认为:大房子成立,说成是大的思考则勉为其难。所以,汉朝避讳隆改为林,已经清楚,不庸质疑!虑(慮)和庐(廬)字,应该是和虑(慮)和庐(廬)混用了。
庐(廬)是如何成为虑(慮)呢?我以为应该的原因是:
一、是繁体字写法相近:庐(盧),虑(慮),古代笔抄刀刻,极易混同;
二、这是更重要的。古代读音U和Ü是混同的或者说是一样的。即在古时候廬和慮读音是相同的,不会使人觉得不方便或不理解。现在许多地名写法、说法也有这种现象。这一点,我们可以参考权威的诗词韵书来判断。
以南宋所编的《平水韵书》为例。六鱼部分(略),此处虑(慮)和庐(廬)是放在一个韵部的。当然,汉字简化后,又使这两个字面貌差别很大,加上读音分化,字形读音之间差别太大了。
此处再选用汉代蔡文姬的诗作为证:斩戮无孑遗,尸骸相撑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西入关,回路险且阻。还顾邀冥冥,肝脾为烂腐。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先意机微间,辄此毙降虏。“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诗中韵脚,今天读来是否不押韵呀?
三、《重修林县志》沿革部分:《汉书·地理志》:“河内郡,高帝元年为殷国,二年更名,县十八,一隆虑,有国水东北至信城入张甲河。”师古曰:“慮读卢。”颜师古,唐代学者,擅长训诂、音韵及校勘之学。其说法应该更具说服力。极有可能的是当时二者读音已经发生分化现象,才会有这种说法。
至此,当无疑问!慮读卢,应该也就是庐,隆庐(廬)山,恢复其本来的称呼吧。
其实,林县人语言中还保留了许多古音,如入声仍广泛使用,个别的读音是古音,如:合漳的合,合不来的合,绿色的绿等。不论什么原因,林虑山业已为人们认可,但是了解其真实或准确的来由和事实还是应该的。可是如果写作“林滤山”则就令人困惑了。当初的隆廬山只好称为林慮山了,看庐山只有到江西去了。当年一代画师荆浩在洪谷山写生画意,是如何称呼隆廬山的只能是永远的谜了。
—— The End ——
史保金 五六十年代的农民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