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绿茶 茶语微笑
看刘醒龙的《人是一种易碎品》。
当时在图书馆只是看了书名和作者就从架上拿下来的,随笔集,可以随手翻,适合我这样的人。
其中有一篇很长,但坚持看下去,主旨是写他何以在写作中迷上乡土题材的,其中,写了一个亲戚的故事。
当年,这位亲戚天性爱自由,辍学回家放牛,遇到饥荒年,为了有一口饭吃,他又回了学校,无它,因为学校可以为学生每天提供一碗饭。
他又听说当年去考初中,考试当天还能多吃一碗米饭。
为了多吃一碗米饭,他在六年级只上了一半课的情况下,去找校长得到特许,参加小升初考试。
因为某种特殊情况,那次考试只考作文,而他平时罗关注时事,所以发挥得特别好,顺利升入初中。
多年后,他是上海一家部队医院的总工程师。
他的命运转折,基于要多吃一碗米饭的需求。
后来,校长的亲戚要做肾移植,写信给他,他鼎力相助。
再后来,他遇车祸,全身一百多处骨折,肺出血形成气胸,竟然幸运地被曾当过军医的乡村医院医生稳准狠地扎了一刀得以过起死回生的第一关。随后要做开颅手术,从医六十年的脑外科大夫说自己一辈子做如此程度的手术大概九十几例,只有他没有落下后遗症,堪称奇迹。
在生死临界点上,那位亲戚说他当时的脑海里全是在乡村生活的情景,在山坡上嬉戏,在田边追兔子,捡拾蘑菇,与同伴玩耍,非常清晰、生动。
对此他十分不解,在随后两年的康复期里,查阅了大量资料,看到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在经过对一些受到脑外伤后死而复生者的调查得出结论:人在命若游丝时,记忆中的仙境都是山水田园天籁。活下来的人,绝大多数人的童年是在乡村度过的。在乡村度过愉快童年的人,有更顽强的生命力,生存能力强于从小在城里生活的人。
呵呵,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真的很受鼓舞。
我曾多次对朋友表示,在农村长大的经历真的对我来说非常宝贵。
但是,年轻的时候,曾为此而自卑。
十八岁,初到省城,班上那些城里长大的孩子明显地更自信,在人际交往上更自如活跃,而农村来的孩子则自卑、笨拙者居多。经济上也一样,城里的孩子花钱大方,农村的孩子通常都很节俭。穿着打扮上,城市女孩和农村女孩风格迥异。
几年前参加同学会上,有一个河南的同学酒后吐真言:不怕你们笑话,我读书那会儿,短裤都没有穿的。
这才得知他的身世,读初中时父亲去世,母亲再嫁,他跟叔叔婶婶生活,叔叔说,你只有考上大学才有出路。然后给他定下一条规定,只要成绩不在班上前十,退学。在满足了最低限度的温饱之后,他发奋读书,毕业后回家乡,在当地的市政府工作,过得很幸福。
他当年读书的动力,跟刘醒龙的亲戚其实也是差不多的——吃饱饭,活下去。
乡村曾经是一个如此贫瘠的所在,但是为什么走出去的人却又常常回望、怀念?
大概也是因为它是我们人生的基底,如果没有当年的苦,怎么会有现在的甜?
有一次出去玩,同车的伙伴讲她前不久刚刚去某地看油菜花,说非常壮观,她都看呆了。
我就笑,那是我小时候身边最寻常的风景。
她还只是看到了油菜花,其实同一时节,最美的当属紫云英,就是一种学名叫苜蓿的植物,那花开得如霞似锦。我们常常摘了一大把后束成一个花球拿在手上玩,当毽子踢。
现在在城里,四季都有花开,它们开在公园里,开在街道绿化带上,开在人家的院子里,都附着“请勿采摘”的标牌。
像我这样的乡里人,看到花啊朵啊,手就痒,就想摘,就是当年身边满谷满坑的紫云英、油菜花,还有桃花、石榴花、菊花给宠出来的啊。
乡村有一种神奇的疗愈功能,有一个少小离家曾游历世界的老乡说,他回家乡后,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脱下鞋子,赤脚走路。他说在老家呆几天,原来在城里肩酸背疼的各种不适都好了。
但是,纵使乡村如此,如果真的要让我们再回去,也难。
好友曾说,偶尔回去住住可以,要让她真的长居,是不愿意的。
我也如此。
毕竟城市生活更方便,这里有统一的规划与设计,交通便利,功能齐全,有更为完善的社会组织结构与社会保障体系,更有各项社会公共资源优势,各种场馆、商场可以让我们看到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集大成,看到人类瑰丽的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是怎样推动着科技的发展并为人类服务。所以有那样的一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当然,城市也有种种局限以及文明病,在此无需多说。
我想,幸福的人生,应该就是有选择的自由可以随时切换生活场景的人生吧。
我用十几年的时间,完成了一个转折,从农村到城市。
又用十几年的时间,才真正地适应城市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我不地回望,了解自己,改变自己,逐渐接近我所向往的心灵上的自由。
现在,又到了我的孩子开始她的人生选择的时候。
人到中年渐空巢,与同龄的家长们聚在一起,谈到孩子的未来,大多数都是出国。
孩子们出国,如同当年我们进城。
我支持我的孩子出国,我希望她有更开阔的眼界、心胸、视野。
但是,我也提醒孩子,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要脚踏实地地生活,用心地生活,因为如果没有真正地理解生活,到哪里也不过是盲目地奔走。
我希望她能活在当下,接地气地生活,这也是为她将来的人生积聚资本。因为,任何的回忆都始于现在,而未来,它可以无限次地播放,成为你内心世界的疗愈系电影。
就像现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发呆的时候,最让我感觉到安宁和幸福的,还是童年所见的那些风景——
黑色树林间的乳白色炊烟,
夏夜的星空,
带着露水的青草,
河堤上放牧的牛,
在篱笆间钻过的鸡群,
从远方而来,到远方而去的浩荡长风,
三月开犁时节翻起的泥土散发的馥郁气息……
我庆幸,我所受过的乡村生活的教育,我曾读过大自然这本无字的大书。
我希望我的孩子,也为自己存下了足够丰盛的童年记忆。
不一样的,但也是美好的。
PS:
今天的所有配图都是好友杨青的画作。
杨青,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副教授,知名水彩画家,她的作品多次获奖并被各大美术馆收藏。详情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