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越
这段时间美国乐坛值得一提的还有一个来自加利福尼亚州的家族乐队,领军人物名叫布赖恩威尔逊( Brian Wilson)。他们的演唱十分注重和声,演奏则模仿了早期摇滚乐,非常有活力。
他们用充满激情的表演歌颂了加州的阳光、海滩和冲浪运动,满足了生活在寒冷的东部的美国对浪漫生活的想象。乐队的名字真是再合适不过了:“海滩男孩”(The Beach boys)
从主流音乐的角度来看,六十年代初的这几年里能被提及的也就是以上这些了。难怪乐评一致认为这五年是美国流行音乐史最没有创造力的五年。你只要研究一下当时的音乐都出自哪些人之手,你就会明白其中的原因了:尽管出了个别天才,但把人关在小房子里闭门造车,能持久吗?歌手的选拔不是听声音,而是看长相,那歌能好听吗?歌手们都不会演奏乐器,所有歌曲的编配和演奏都被几个“棚虫”(录音室专职乐手)所垄断,创新精神从何而来?其实这个指标可以用来判断任何一个行当:看看从事这行的都是些什么人,就可以把这行的前途猜个八九不离十了
从某种角度讲,这段时间美国主流音乐的不景气是美国民歌得以复兴的重要原因。不过,美国主流音乐界从没有把这些民歌看作流行音乐的新方向,他们把这类新颖的音乐形式叫做“新奇音乐”( Novelty Music),这个词有一种新巧而又廉价的意思,他们认为这类音乐都是昙花一现式的,成不了大气候。美国民歌在他们眼里就是这样一株昙花。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历史上的“昙花”都和民间音乐有关。举个例子:就在1962年,美国萨克斯手斯坦·盖茨( Stan Getz)把他从巴西学来的桑巴音乐和爵士乐融合起来,出版了一张名为《爵士桑巴》( Jazz Somba)的唱片,在美国掀起了一股强劲的“波萨诺瓦热潮”( Bossa nova,原意为新浪潮,这里指南美风格的爵士乐)。这股热潮虽然没有持续太久,但这可以说是美国流行音乐界开始学习借鉴世界其他民族民间乐的开始。
那么,民歌这类“新奇音乐”就一定比青少年摇滚乐差吗?喜欢“波萨诺瓦”的就一定比喜欢摇滚乐的人数少吗?情况并不完全是这样。流行音乐的生产本质上是一种商业行为,一首歌的热
度只和销量有关,与喜欢这首歌的总人数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与其说唱片是“为老百
生产的”,不如说是“为消费者生产的”来的更准确。青少年几乎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是唱
行的最大的购买群体,他们对明星的盲目崇拜更是唱片商们求之不得的一种特性(这样他们就
不必在唱片的水准上多费脑筋了)。现在许多“有文化”的成年知识分子们自已不买正版唱片,他
∥配抱怨没有好歌听。同样地,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资深乐评人们都会抱怨广播电视上播
放的流行音乐太“小儿科”,家长们都会抱怨流行音乐不入耳,原因很简单:这些上榜音乐本来就
不是为他们制作的
闲话少说,让我们再来看看同时代的英国。英国音乐界没有经历过以“受贿丑闻”事件为代
表的残酷的商业竞争,因此五十年代中期开始的摇滚乐热潮得以一直持续到六十年代。更重要
的是,受到斯基夫音乐和摇滚乐的影响,在伦敦和利物浦等大城市的青少年中出现了一股组乐
热,一大堆技术不怎么样但却充满活力的摇滚乐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了出来。它们当中比较
好的几支乐队有机会在欧洲各国的俱乐部里巡回演出,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这些乐队一开
始大多翻唱美国摇滚老歌,但很快他们就不满足于翻唱了。一批有才华的乐手开始自己写歌,并
开始有了自己的听众群。一支来自利物浦的四人乐队“披头士”就是这样开始了他们的演艺生
。其实早期“披头士”的歌曲在本质上与“锡锅街”出品的偶像歌曲没什么两样,但他们身上有
着美国的偶像歌星们没有的活力。正好美国青少年们已经开始厌倦了美国偶像歌手们模仿早期
白人舞台歌手那种软绵绵的唱腔,他们需要一种能跟着跳舞,帮他们发泄过剩精力的音乐。“披
头士”的到来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要。
1964年2月7日,载着“披头土”的飞机从伦敦飞抵纽约肯尼迪机场,正式开始了被后人称
为英国入侵”( British Invasion)的一场对美国流行音乐市场的攻坚战。在他们之前,两国之间对
音乐市场的争夺大都以美国的绝对胜利而告终。可“披头士”发现,这次时代真的变了,他们没有
遇到任何抵抗。相反,所有城市的女中学生们都自发地夹道欢迎,再大功率的音响都会被女歌迷
们歇斯底里般的尖叫所淹没。从那年春天开始,美国的AM电台里就几乎充满了“披头士”的歌
曲,这些动感十足的歌曲重新燃起了蕴藏在迪伦血液里的摇滚乐之火,他开始思考转向摇滚乐
的可能性。那时的迪伦正越来越感到自己的舞台表演单调无聊,他有一次对记者说:“我经常会
间自己:你会去听迪伦的演唱吗?我只知道我不会去听,因为那太单调了。一个人,一把吉他,
架口琴,玩不出什么花样来。而且我很清楚地知道听众对一首歌会怎么反应,一点变化都不会
迪伦需要休息,需要时间来调整自己的心态。在一次大型巡演结東后,迪伦随格罗斯曼去了
个离纽约市中心约两小时车程的乡村小镇。这个名叫伍德斯托克( Woodstock)的小镇座落在
组约北郊的茂密森林中,是个创作和休息的好地方。格罗斯曼这里买下了一幢房子,迪伦也就跟
着沾了光,经常来这里度假。就在迪伦躲在伍德斯托克休养生息的时候,制作人威尔逊却没有闲
着。他把迪伦以前录的几首老民歌翻了出来,让几个“棚虫”配上电吉他、电贝司和鼓,然后把两
首这样“制作”出来的歌曲当作迪伦的新单曲推了出去,可结果却令人十分失望。这件事让怆
看到,光是把老民歌配上摇滚节奏并不是办法,他要寻找一种全新的音乐形式。
就在这个时候,“披头土”来组约演出。列侬很想见见迪伦,便委托自己的一个记者朋友把道
伦拉到纽约看“披头士”演出。剧场里那些歌迷们的几近疯癫的反应给迪伦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演出结束后,迪伦和那个记者一起来到了“披头士”下榻的酒店,穿过聚集在门前的无数尖叫着
的歌迷和多得吓人的警察,来到了“披头士”们的房间里。初次相见,双方都不知说什么好,还是
披头士”的经纪人爱泼斯坦首先打破了沉默:
“你要喝点什么?”爱泼斯坦礼貌地问。
廉价葡萄酒。”迪伦立刻回答
“抱歉,我们没有廉价葡萄酒,只有香槟酒和昂贵的法国葡萄酒。这样吧,我让人出去买几
回来,你得稍等一会儿
没问题。”迪伦回答
我们这儿有速度。”不知谁随口说了一声。这个“速度”( Speed)是指安非它命,一种化学
合成的兴奋剂,正常人只能通过非法途径才能买得到,但当时服用它却是合法的。“披头士”们都
早已是这类化学合成兴奋剂的常客了,当年他们在德国俱乐部里演出时就是凭着它才得以保萨
旺盛的精力
我可不用人工合成的药物,”迪伦坚决地回答:“不过,你们要是想尝尝地上种出来的天然
这回轮到“披头士”们面面相觑了,他们当然知道迪伦指的是什么,那东西可是非法的啊!最
前产品,我倒是有
后爱泼斯坦略显不安地答道
我们从没抽过大麻
¨不可能吧?”迪伦惊讶地说,“你们不是有首歌吗?里面唱到‘我一碰你我就高了、高了、高了
When I touch you, I get high, I get high, I get high.....)
无法隐瞒……(
hide
不,“列依地回答,那其实是我无法隐瞒、无法隐
it hide, I can't hie
“披头士”们很久没有这种低人一等的感觉了,他们马上表示愿意试试。精明的爱泼斯坦让
人把所有的门都关死,再从浴室里拿来许多毛巾,把所有的门缝和窗沿都堵了个严严实实。大家
忙活了半个小时,迪伦边看边偷偷地乐。终于准备好了,迪伦这才不慌不忙地从口袋里拿出烟
叶,卷了根纸烟
点着后传给了“披头士”们
了一会儿,鼓手斯塔(Sum)先忍不住笑出了
屋子的人都
始跟着大笑起来,大麻终于起作用
了
开
这样既美乐史上两巨头的第一次会见在大麻引发的美声中过
了。后来迪伦对列依
你们的词空润无物。“这句话深深刺痛了列依,他开始重视起歌
词来。迪伦则在会面的第
二天便去组约城里的乐器店里租了把电吉他,回家摆弄了起来。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已是1965年。刚刚过完新年,迪伦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了哥伦比直
的录音棚,他要录一张全新的专辑。这次迪伦不但请来了几位自己的好朋友助阵,而且还要
带上电吉他!就这样,美国流行音乐历史上最具革新精神的一次录音开始了。也许是因为5
有玩电吉他了,有点手生。第一天迪伦只录了几首小样。第二天他才把整个乐队搬进了录音瓶
录了七八首全电声的摇滚歌曲。其中重要的歌有:
暗自思乡布鲁斯》( 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此歌的歌词初听起来很像是一堆芳
列在一起的俏皮话,迪伦就像开机关枪一样把它们串成一串不加修饰地吐了出来,你找不出一
点传统民歌的味道,倒是和后来的“饶舌乐”有许多相似之处。第一句歌词很有趣:“约输尼正在
地下室配制药品”( Johnny Is in the basement, mixing up the medicine)。这句话后来被认为是论
在暗指毒品的制造。除此之外,歌词里还有许多听起来十分巧妙的词组,像是在玩文字游戏。此
歌用讽刺的手法揭示了美国梦的荒诞,可迪伦在歌里给出的解决办法却更为荒诞,完全是在开
玩笑,用王朔的话说就是:一点正经没有。这一点正是此歌与迪伦早期抗议歌曲最不同的地方。
,《玛吉的农庄》 Maggie's Farm)。此歌的原型是西格唱过的一首控诉农场主欺压佃户的
歌曲,伦借用了那首歌的意象,却淡化了原歌的阶级意识。结果这个象征性的“玛吉的农庄”不
但代表了所有的剥削阶级,而且更是代表了所有顽固不化的、僵死的机构和制度。迪伦在此歌中
反复唱道:“我不会再在玛吉的农庄干了(1ain' t gonna work on maggie's farm no more)。"他真正
想说的大概不是他对资本主义的厌恶,而是对老一代左派民歌手们的教条主义的厌倦。
《她属于我》( She belongs to me)。此歌明显地是写给贝兹的,题目却有一点说反话的意
思。在歌里迪伦把贝兹描写成一个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者,而且还暗示了迪伦对贝兹对待自己
的态度十分不满。迪伦认为贝兹总想要按照她自己的想法改造迪伦,而不是尊重迪伦自己的意
愿。此歌预示了他们两人的关系出现了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