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夜晚,总是迫不及待地拉下黑色的帷幕,不到六点,已是夜色朦胧,街上的路灯眨巴着眼睛,默默地注视着路上的行人,北风呼呼地吹着,让人感受的了冬夜的寒冷,大街小巷少了夏天的生机和热闹,街上行人匆匆,都各自奔向那个属于自己温暖的港湾,下班之后,接到老公从单位打来的电话,说晚上朋友聚会,问我去不去,不知是身体的原因还是受季节的影响,身体里运行的细胞似乎开始冬眠,奔涌在身体里的热血,激情不自觉地进入蛰伏状态,整个人变得懒懒的,晚上的饭局和应酬简直就是一种负担,寒冷的冬夜,总想蜗居在家,坐在温暖的炉火旁,独享一份清静,独拥一段时光,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读一篇让人心动的文字,熬一锅养颜的莲米红粥,感觉比什么都好。我告诉老公,为了不使自己变成俄罗斯大妈,这顿晚餐就免了吧,电话的那端嘟囔了一句“臭美”然后就是电波的“嘟--嘟--”声,挂断电话,轻松地走在街上,小城的冬夜已是霓虹闪烁,万家灯火,一阵冷风袭来,让人打了个寒颤,缩了缩脖子,匆匆向家里奔去。
走进家门,首先把炉火打开,红红的电炉温暖着客厅的空间,拉上窗帘,把寒冷喧嚣拒之窗外,缷下所有的繁忙和疲惫,静享一室的温暖。走过青葱岁月,人到中年,特别喜欢冬夜的沉寂与缄默,宁静的冬夜,没有春的张扬,也没有夏的喧嚣,一个冷字,可以为自己的慵懒找出若干个理由,心安理得的推掉一些琐事,感觉寒冷的冬夜,围炉而坐是一件最为惬意的事情,洗一捧红豆,一把枸杞,几粒红枣,再加上莲米花生,放在炉火上漫不经心的熬着,袅袅升腾的水雾里氤氲着香甜的味道,然后打开电视,或者是围炉夜读,感觉身心是那么的熨贴安然,心似莲开,沉静的冬夜里有了一份如莲的禅意!
不同的年代,冬夜围炉温暖着不同的记忆,儿时,乡村的夜晚漆黑而阴冷,傍晚放学,背着小书包走进家门天已擦黑,奶奶早已烧好一炉旺旺的火焰等着我们兄妹,那时候的冬夜围炉,是依墙在地下挖上一个土坑,四周用青砖围砌,没有无烟的木炭,更没有方便简捷的电炉,都是用柴禾取暖,身段好的木柴用来做饭,边边角角,疙疙瘩瘩用来烤火,那个年代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文化娱乐相当贫瘠,所以冬夜显得格外的漫长,在煤油灯下写完作业,我们就围在炉火旁,借着炉火的光亮,帮奶奶母亲搓玉米,剥桐子,缠着她们讲一些民间传说或者童话故事,《白雪公主》《灰姑娘》《铡美案》是冬夜炉火旁最好的文化大餐,直到她们绞尽脑汁,词穷语尽,我们才意犹未尽地善罢甘休。虽然乡村的冬夜漫长而寒冷,但家家户户从门缝里透出那一旺炉火的光亮,温暖了乡村的冬夜,丰盈了儿时的记忆。
后来,全家随父亲进城,,生活仍然很拮据,父亲一个人的工资养活着一家老小,但每年的冬天,省吃俭用的父亲总是害怕冻着我们兄妹,毫不吝啬地买回几包木炭,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烧好一盆红红的炉火,炉边的砂罐里熬着我们喜欢吃的各种清粥,每次晚自习回家,走进家门,母亲总是柔柔地问一句“冷不冷”?那种从视觉到心灵的温暖,一次次激起奋斗的欲望。再后来,兄妹们都有了各自的工作和家庭,平时都是忙忙碌碌,一家人聚在一起也都是逢年过节,虽然家家户户都安装了空调,方便简捷的电火炉也逐渐替代了原先的木制火盆,但每到大年三十晚上,父亲总是遵循着“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寓意大年三十晚上的火盆一定要烧得旺旺的,正月十五晚上的灯一定是最明亮的,预示着来年会红红火火,健健康康。吃过年饭,父亲早已烧好一盆旺旺的木炭火,一家人围炉而坐,父亲谆谆的教诲充满了爱怜和关切,兄妹之间幽默风趣的谈笑,体现着血浓于水的亲情,无论窗外是寒风呼啸,还是大雪纷飞,家里都是温暖如春,那种其乐融融的场景,常常令我感动。感谢父母,感谢亲人,因为有了他们的陪伴,在人生的旅途中,我才走的从容不迫,从不孤独,从不畏惧!
现在,小城的供暖设施有了很好的改善,一幢幢现代化的高楼,如雨后春笋,栉次鳞比,同事们大多都住进了带有电梯暖气的高层,老公东凑西借也买了一套,正在紧密锣鼓地装修着,不久的日子,我也会住进带有暖气的新房,自然调控的温度,使家里四季如春,冬天取暖的电火炉也会被淘汰,遗忘。上大学的儿子在温室里待习惯了,急切地想早点搬进新家,可我的心里却有一种莫名的惆怅和失落,为那即将失去的冬夜围炉,还有炉火旁那种怀旧的心绪。
时代在不停地发展和变迁,小城的人们,在日渐丰盈的经济条件下,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也会越来越高,现代化的享受和方便会走进千家万户, 弃旧图新也是社会进步的自然规律,也许冬夜围炉会慢慢走出人们的视线,淡出人们的记忆,但是,冬夜围炉曾带给我视觉上的美好,身心上的温暖,会贯穿一生的记忆,我会把炉火旁那些温暖的画面装帧在记忆的扉页,在某个冬夜里,静静地怀想,回忆,如此便好!
作者简介:耿华琴,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