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耳曼妮·德·斯塔尔夫人(Mme Germainede Stael, 1766--1817)fE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的早期代表作家。她的作品,特别是文艺理论著作对于浪漫主义的形成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斯塔尔夫人的父亲内克尔是侨居法国的瑞士银行家,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前夕担任路易十六的财政总监因进行财政改革而触怒王宫贵族,两次被罢免,在群众中享有自由主义声望,是大革命初期的著名人物。日耳曼妮出生在巴黎,自幼聪颖好学,受启蒙主义尤其是卢梭思想的影响很深。一七八六年,她与瑞典驻法国大使斯达尔男爵结婚。
斯塔尔夫人思想敏捷,学识丰富,非常健谈,在巴黎上层社交场合是个很有影响的妇女她的客厅一向是君主立宪派活动家聚会的中心。她热烈地拥护资产阶级革命,但害怕雅各宾派的革命民主专政,于一七九二年迁居瑞士的高柏,到热月反革命政变后才回国。在督政府和拿破仑帝国时期,斯塔尔夫人大胆地发表自由言论,经常与当权者发生冲突,曾几次被迫离开法国,于一八三年到一八一四年间在德、俄、英、意、瑞典等国游历十年,波旁王朝复辟后回国,不久就去世了。然而斯塔尔夫人并不拥护王政复辟,也不能容忍民主主义,她的政治主张摇摆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和美国的共和制二者之间,始终是一个温和的资产阶级自由派,这在她的著作中得到明显的反映。
斯塔尔夫人的第一部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是发表于一八○O年的《论文学》,全称《从文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论文学》。她在该书的开始写道:“我要研究宗教、风俗和法律对文学的影响,以及文学对宗教、风俗和法律的影响…。我觉得人们没有充分地分析过道德及政治的因素是如何改变着文学精神的”。《论文学》在文学批评中提出了某些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观点。它分两部论述了从古代希腊、罗马到十八世纪西欧各国文学和法国文学今后的方向。作者以古希腊、罗马为例,证明艺术的繁荣时代是政治上的自由时期同样,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也必将促进文艺的发展和振兴。作者汲取了启蒙思想家关于人类进步的观点,提出了“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存在着不同的美学和诗学标准"的观点抨击古典主义一成不变的创作原则。斯塔尔夫人把欧洲文学划分为“南方”和“北方”两类,以古代希腊、罗马、意大利、西班牙和十七世纪的法国为一方,以英国德国和北欧为另一方。她分析了南北方各民族的特性和习俗,认为由于地理气候较少的宗教偏见、哲学思想的影响等因素,北方文学具有更丰富的想象力,更热烈的情感,更有哲理性,它的真正目的是“通过既新鲜而又真实的形象,激起人们对漫不经心地感受到的概念和情操的兴趣”,而不是像南方文学那样“紧紧追随古人的足迹”,因此,她更偏爱“北方文学”。这种划分未免有些片面,而且斯塔尔夫人也未能从艺术家的美学观点出发,对古代的灿烂文化给予正确评价。但是,作者的真实意图是要把浪漫主义作为古典主义的对立面加以提倡,尽管她还没有明确地提出浪漫主义的概念,这部论著仍被视为法国积极浪漫主义的先声
斯塔尔夫人以两部长篇小说《黛菲妮》(1802)和《柯丽娜》(1807)来实践她的理论,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描写两个感情奔放、个性鲜明的贵族女子的恋爱悲剧,并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了作者本人的性格和理想。特别是《黛菲妮》,采用书信体写成,在形式和观点上都受卢梭的《新爱洛绮丝》的影响。故事发生在法国大革命时期,黛菲妮与贵族青年雷昂斯热烈相爱,她不拘小节,蔑视社会舆论,因帮助女友而蒙受不白之冤,为她本阶级的人所不容。雷昂斯固然爱她,却始终不敢向奥论的偏见挑战,从而实现他与常菲妮的结合,双方极为痛苦黛菲妮进了修道院院长恰是雷昂斯的姨母,她为了永远断绝这对年青人的关系,促使黛菲妮发愿当了修女。绝望的雷昂斯跑到王党军队中作战,被革命法庭捉住处死。黛菲妮服毒自尽。与卢梭相比大为逊色的是,斯达尔夫人并没有处理社会不平等的问题,她笔下的人物都属于贵族阶层,也很少触及当时社会的现实斗争,但是她通过细致地描绘主人公的“心灵生活”提出了要求尊重人的理性实现女性的个性解放的进步观点向贵族阶级的传统观念提出抗议,同时尖锐地揭露了在度诚的宗教狂热掩饰下,天主教会自私、凶残的丑恶目。《黛菲妮》发表前不久,另一位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夏多勃里昂发表了他的《基督教的真髓》,大肆鼓吹宗教狂热否定启蒙主义的理性哲学。这两部针锋相对的作品发表时,正值拿破仑与教皇庇护七世签订条约,使法国教会变成国家机构。拿破仑对这两位作家的态度可想而知,他感到斯塔尔夫人冒犯了他的宗教政策勒令她离开巴黎四十里,而她却走到了更远的地方拿破仑所不喜欢的德国。
斯塔尔夫人在德国结识了歌德席勒等著名作家,深入了解了德国民族,写出她第二部重要的理论著作《德意志论》。全书分为四部评介了德国及其民族风俗、文学艺术、哲学和宗教,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她关于浪漫主义的基本原则。她指出古典主义诗学的清规戒律是不合理和荒谬的,这种文学已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再无前途可言。她提倡一种与之相对立的新文学,即“北方的”浪漫主义。这种文学旨在表现本民族的宗教、历史和社会状况,不刻意模仿古人,而是直接从现实生活和个人感情中汲取灵感,从而获得无穷无尽的创作源泉和永不衰竭的生命力。作者认为,欧洲各民族应当克服各自的局限性,互相学习,创造一种真正的欧洲文学。《德意志论》在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斯达尔夫人在介绍德国的同时,影射地攻击和讽刺了拿破仑的专制政策,该书于一八一○年在巴黎印刷,拿破仑大为恼火,下令将它全部销毁。两年后,作者将该书在英国付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