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IOS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欢迎访问小越美文网 阅读最新散文诗歌 下雪了作文

读余华“苦难三部曲”有感

时间:2020-10-18 18:05:50    来源:

  至今我还记得高二那年,读完余华的《活着》,我独自一个人在书桌前默默流泪哭了很久,以至于接下来的几天里,我都郁郁寡欢,处于那样的悲痛的情绪中走不出来。我想,一部好的小说作品,就应该有这样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进入到小说的虚拟世界中去,仿若自己就是小说里的主人公,在经历着自己真实的生活。当作者把故事写到结尾跳脱出来,而读者却深陷其中找不到出口。

  余华的文字仿佛就有这样的一种魔力,把我深深吸引住无法自拔,我如饥似渴般的又读了他的《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在那段时光里深深痴迷着他的作品。我敬爱余华,爱他小说的篇章结构,创新先锋,纯净细密;爱他的文辞字藻,朴实无华却堆砌出了一整个宏伟壮阔的文本世界;爱他的简洁细腻的笔触将人物描绘的栩栩如生;然而我更爱他虚拟世界中那种逼真残忍的现实生活,还有情感真挚饱满的主人公形象。他自己曾坦言:“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在他笔下的生活,是悲观的,是冷峻的,是残酷荒诞的,也是戏剧性的;小说主人公的命运是无常的,人生是无奈的以及这个社会也是无序的;读他的作品会让读者真切的感受到力透纸背的绝望和真实的窒息感。

  从《在细雨中呼喊》到《第七夜》,他的每部中长篇小说我都细细看过一遍,而唯独《活着》我是不厌其烦的看了3遍。并且每读完一遍我都有不同的理解。初读《活着》,被主人公福贵多灾多难痛苦不断的一生感到深深悲痛与无尽同情;再读《活着》,更多的我感受到的是对人一生苦难的慨叹,人在苦难的面前那种逆来顺受与妥协接受,主人公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只好选择默默承受。不仅是小说中的主人公悲惨命运令人唏嘘,还有现实生活中那些无奈无助的人们,他们或许也像福贵那样历经艰辛,历经生活的苦痛却仍旧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得不去忍受生活带来的一切苦难而终其一生;又读《活着》我看到的是福贵没有在苦难的折磨中死去,而是慢慢磨砺出一颗强大且坚毅的灵魂,然后活下去,毕竟活着是给苦难最大的反击。就像余华自己说的那样,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福贵也许就是这样在历经了一切苦难之后,反而变得更加豁达,更加超然。

  同样是“苦难小说”,福贵在苦难面前更多的选择是去忍受,忍受生命带来的一切伤痛与喜悦,而许三观则是用自己12次的卖血经历渡过了生命的各个难关。

  《许三观卖血记》完全是按照时间发展顺序来叙述的,在历史的推进中给读者展现了许三观的整个一生,在故事里我们能看到中国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对许三观这个人物乃至整个中国社会人民的影响,有“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革”以及“知青下乡”等等。许三观只是一个历史时间段里的人物缩影,从这个人物的身上我们能看到在那个年代里的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何种样子,他们的经历都会对我们今后的生活产生莫大的影响,引起我们对生活对宿命更深层次的思考。

  血在当时那个年代是精气神,是劳动力的象征,也是许三观整个家庭的支撑与美好生活的来源。许三观一生卖血12次,其中11次是逼不得已为了家庭生存需要度过难关,而最后一次,他想为自己卖一次血时,却遭到了血头的拒绝,他的心里着实难受,空落落的,这感觉比抽干了血液还难受。他意识到曾经无比重要的东西突然一瞬间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要是家里再有个灾祸还怎么抗的过去,想到这里,他不禁放声大哭。

  整部小说写的残忍却也让人觉得温情满满,最觉温暖的就是许三观卖血救子的悲情,纵使一乐不是他的亲生儿子,可依旧爱他如己出。由最初的疼爱到恨,再到最爱,这是一个对生活对家庭对亲情的醒悟的过程。恨,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唯有爱,才是终极幸福

  《兄弟》分上下两部,许多细心地读者都会发现,上部与下部在写作风格叙事结构与艺术渲染力来讲有着明显的分割线,上部一脉相承余华此前的作品风格,力透着绝望,凄凉,残忍,这一点在他写宋凡平的死,孙伟父亲的死,还有李兰的死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不给读者留一丝喘息的余地,刀刀割在读者的心上;下部则更多的是采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故事情节更加荒诞,怪异,夸张,他表达的是一种艺术的真实,来源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但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情”。上部着重描写宋钢和李光头的家庭生活,写父亲宋凡平与母亲李兰的爱情,最后以宋凡平和李兰的死收尾,同时又为下部写宋钢和李光头在失去父母的生活中越渐深刻的兄弟情奠定了基础。在下部里我感受到的不仅是这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宋钢与李光头深刻的兄弟情以外,还有人性的丑陋,伦理道德的丧失和赤裸裸的背叛。小说读到最后,故事情节伴随着宋钢的自杀戛然而止。

  纵观整本小说上下两部,饱受争议的是下部,有人说它太过离奇荒诞,结尾仓促潦草,语言也显得粗俗,长篇累牍的低俗故事情节,思想深度也上不去。最开始我看完也曾有过这样的感受,内心里对余华也有些许失望,但是后来,当我再一次读完这本小说时,不禁陷入了沉思,他用一个看起来荒谬的结局结束了这本伟大的小说,这样的方式是不是对后面那个浮躁的时代最有力的控诉呢?

  余华的“苦难三部曲”看得让人真是苦到心里去了,在涕泗横流中也免不了对生活、对宿命、对人性的思考。人生在世,苦难不可避免,人也无法与宿命抗衡,唯有像福贵和许三观那样直面人生的困境然后坚忍地活下去,才能找到人生真谛;而在这个物欲横流,喧嚣浮躁的时代里,如何坚守心灵的一方净土,还值得我们去思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