搓莜面
一一妈妈的味道
作者:曹全仁
提起搓莜面,首先想起了姥姥,一一一个弓着背,柱着拐扙,特别会做莜面的小脚老太太。是姥姥教会了妈妈搓莜面,妈妈却没教会我们。
过去妈妈生活的那个年代,把会搓莜面当成一种本事来炫耀。女人们坐到一块儿闲聊,闲话多。
这个说:"柱子家媳妇儿一个手会搓两根莜面。"
那个肯定说:“你那算什么,人家换换媳妇儿两只手能搓八根莜面哩。"
她们说的两只手搓八根我没见过,但我见过母亲一只手搓三根,两只手搓六根莜面的场景。
那时我上小学,不懂的做饭的辛苦,一回家把书包一摔,噘着嘴嘟噜道:"又吃莜面了,我不爱吃。能不能吃顿馒头了。"因为家中缺粮,白面供应的少,而莜面又耐饿,半大小子吃一顿顶一顿。每当这时,妈妈总要耐心的、悄悄的告诉我:"不敢吼了,一会儿给你和你姐姐蒸块儿蒸饼。"有了偏食吃,我不吱声了,乖乖的呆在妈妈的旁边,看妈妈怎么搓莜面。
我们家住的是一盘能睡八、九个人的大土炕。右面靠墙是灶台。炕上铺的油布上放着一块儿面板,莜面就在面板上搓了。
有一天中午我刚回到家,看到 妈妈拿了一个大瓷盆,从靠墙的面瓮里挖了三、四碗莜面,回过头来跟我说:"去,扇上风箱,把水烧开了。"
我不解地问道:“烧水干什么呀?"
妈妈笑着说:"你不懂了吧?莜面必须三熟,即炒熟、泼熟、蒸熟。三个环节都不能马马虎虎,有一环不到位,做出的莜面都不好吃。"我边扇风箱边听妈妈说。
“片儿塔,片儿塔……"的风箱声,和妈妈的解释声,再加上肚子里"叽哩咕噜"声,混杂在一起,乱的哪能听到妈妈后来说了些什么呢,我只顾拉风箱。
一会儿水开了。一揭锅,上下翻滚的开水热气腾腾。
妈妈先将盆里的莜面向一边拨拉出一个空间,一边用铜瓢舀了多半瓢开水,径直倒在了盆里。然后,用一根拇指粗的木棍儿搅了起来。搅到差不多的时候,等大热气稍微散一些时,剩热用拳头扠莜面,边扠边翻,直至和的光亮绵软为止。和面讲究三光,即盆光、面光、手光。这一点妈妈做到了。
等莜面和好了,妈妈的两个拳头也烫的红红的了。
"来,拿笼。准备搓莜面。"妈妈说道。
我便将笼屉放到了面板的旁边儿。
“ 搓莜面是个技术活儿,先将莜面捏成规则的三个短长条形,分别放到面板的左、右两则,手掌里高外低,匀均地向对则搓去……"妈妈边说边演示,六条光滑的莜面条条展示在了面板上,对折以后,便放到了笼屉里。我看的惊奇,听的入神。猛然间发现妈妈早已停下话来,微笑地钭过头看我。我的内心油然升起了一种敬佩,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认真地听起妈妈的话了。
接下来,妈妈便讲起了与莜面有关的一些事了。
我问道:"过去人们常说固阳有三件宝:莜面、山药、烂皮袄。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妈妈说:“这个三宝的说法是指不值钱,有些损。但止饿,止冻;另一种三宝的说法是:羊肉、山药、羊皮袄。这个三宝听起来还贵重些,真当宝了,又正规又洋气。但总之,固阳有了这三宝的说法,才让人们津津乐道。"
"那莜面三熟的第一熟又是咋回事呢?"
“噢,炒熟吧。就是把莜麦用水淘洗过,去了杂质,晾的差不多干了,再在炒锅上炒的少半熟,这得看好火候,一般人是炒不了的。然后,上碾子碾碎,箩下来就成莜面了。这第一熟之后,就是第二熟一一用开水泼熟;紧接着第三熟一一蒸熟了。"
"莜面有很多种吃法,除了条条、鱼鱼、窝窝以外,还能蒸成洞洞、饺饺……。能吃热汤的、凉汤的,还能凉拌的、杂蒙炒的、酸菜汆的吃……你说这是不是咱们的宝呢?"
听着妈妈如数家珍式的说莜面,我不由的对这种粮食产生了一种好感,不怎么讨厌莜面了。
聊着、聊着,莜面也搓完了。白面蒸饼也放到屉里了。
上锅蒸莜面啰!
接下来就是兑汤了。要说凉调莜面最正中的吃法就是:酸盐汤十蒸山药片。将酸蔓菁擦成丝,舀上几勺酸盐汤,稍微添点儿水和醋,再呛上一勺胡油杂蒙,拌上辣椒就上蒜(好汉对好汉,辣椒就上蒜丿,莜面条条的绵软喷香,盐汤的酸辣刺鼻,再配上一笼挂汤莜面窝窝,嘴里一咬,那真是一个标、喯儿、爽。
我们过去没有各种鲜菜,也只能顿顿吃这种酸盐汤莜面了。所以,吃的人们胃酸,都发愁,很难说“爽"了。现在吃稀罕,同时也有各种鲜菜搭配,那才叫一个"爽"了。
当然现在也有熬猪肉汤、羊肉汤、鸡汤的,吃莜面的花样也挖掘出了许多。
我们那天也是按照过去的标配兑的汤。
莜面吃完了,白面蒸饼却剩下了。我第一次爱上了莜面。同时也知道了做莜面的大概程序,也看到了搓莜面的完整做法。所以,现在想起来,那天真是吃了一顿莜面文化大餐。那顿莜面吃的也印象最深。
时隔几十年了,现在有时候家里吃顿莜面,也学着妈妈的做法照猫画虎,别说还真做成了五成。我不知道,我的子女将来能学会多少。或许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失传。但在我们这一代人里还保留着传统。
人们常说,要吃妈妈的味道。我想,小而言之就是妈妈做的饭的味道。大而言之则是村子的味道,中国固阳的味道,内蒙古的味道。
是一个中华民族的味道。
我爱莜面!我爱我的家乡!我爱中国固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