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食谱里,有三样终极美食是不能缺少的:两个刚出锅的白面馒头,一碗清水煮熟的大米粥,一锅适合冬季围炉而食的白菜炖豆腐。
没错,都是白的,清清白白的——清白得热气腾腾。
一如做人,做到极致,必定不是金榜题名天下传,也不是掌生死握大权威镇华夷,更不是左手金右手银,脑袋后面玛瑙枕,而是这一生清清白白,如朗月清风,才是真正的福慧双修。
“清白传家”算是我家的家风。少年时代与父母居住在乡下的大刘庄,一个炊烟升腾安静祥和的村子。村外就是一眼望不到头的庄稼地,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倒有至少三百天被绿色包围着。母亲是个勤劳爱整洁的人,白天躬耕于田亩,荷锄于阡陌,还要照顾一家衣食,操持亲朋邻里关系,甚是劳心费力,但她一生甘于稼穑的苦累,岁月的清贫,并无半点怨言。
父亲从部队复员回乡后,被安排在县城一家工厂做仓库保管工作,属于“吃国粮”的,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来回六七十华里,恪尽职守风雨无阻,年年都是厂里的先进工作者。那时候,家里有人在县城上班是很令人羡慕的,尤其是父亲做的是仓库保管员,时不时会有亲朋乡邻托他顺带着“找”几个螺丝,或是一把钳子。父亲的原则就是“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遇到这一类事情绝对是婉言回绝,或是看见人家实在是用得着,就自己掏钱买来给人家,也绝不动用厂里的。农忙季节,父亲下班回到家还要赶到地里侍弄庄稼,整枝打杈,耕地浇地,收麦子种棉花,忙个不了。俗话说:“人勤地不懒。”诚然如此,有了父母的精耕细作,我家的收成年年好。
母亲手巧,蒸的馒头又大又白又暄,包的水饺小巧玲珑。每每看到刚刚出锅的白面馒头,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抓一个在手里,贪婪地闻着散发出来的热腾腾的麦子香气,全然忘记了母亲平时教训的闺女家得“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有吃相”。那时候没有保鲜膜,风干了的馒头口感不好,咯牙,母亲就切成小丁过油炸一下,再挂上熬化的糖做成溜馍馍给我们当零食吃。
中国是个农耕社会,自古以来就有“耕读继世、诗书传家”的老传统。我的外祖母曾是大户人家的女儿,念过私塾,母亲受其影响,也会写一手工整秀丽的楷书。我在进入校园之前,已经由母亲亲口传授了近千字在腹内。乡下的夜晚宁静安详,一盏十五瓦的电灯泡闪烁着光亮。灯下,母亲一边纳着鞋底,一边督促着我们写作业。要是完成的早,还会让我们看会儿课外书:《格林童话》,《天书奇谈》,《红岩》,《拂晓》……生活是清贫的,但也是富有的。我家一进门的墙上挂着一幅中堂,画的是一树梅花,上面有两只喜鹊。两边有一副对联:“数点梅花添喜庆,几声爆竹道安祥”。我想,这也是父母亲对生活的期许吧。
整个村子有三千多人口,家家户户都有一小块菜地。我家的菜地里,有葱,有蒜,有茄子,有黄瓜,还有辣椒西红柿,一年四季除了大雪飘飞的冬天,春夏秋都有几种蔬菜在竟肥争绿的。我们一家都喜欢吃母亲做的韭菜包子,就沿着菜地的边儿种了两行,自己吃不完,还可以分赠邻居们。农谚说:“谷雨前后,栽花种豆”,“头伏萝卜二伏蒜”。按照时令节气,收了萝卜再种白菜。很小的时候,每当看见父母把一车大白菜运回家里的时候,我就知道冬天快来了,母亲在灯下赶制的棉衣棉鞋也做好了。等到冬夜围炉,玻璃窗上满是山水画般的冰花,一家人坐在暖烘烘的屋里,热气腾腾的白米粥端上餐桌,一人一大碗冒着热气的白菜炖豆腐,上面还飘着碧莹莹的葱花,这顿饭真是朴素简单而好吃,令人觉出清淡中的滋味绵长。春天来的时候,母亲会把抽了花梃的白菜心放在玻璃瓶里,搁在朝阳的窗台上用清水养着。白菜花娇黄好看,在草木还没冒芽的早春二月,给院子里添几分喜庆气息。
白石老人居京华多年,不忘农事,喜欢画白菜,且喜欢题“咬得菜根,百事可做”,萝卜白菜,即可成画。而我最喜欢他在白菜旁边题“清白家风”,多次临摹,可惜功力不到,临摹的不好看。他在《白菜冬笋》一画上题跋说:“曾文正公云:‘鸭汤煮萝卜白菜,远胜满汉筵席二十四味’。余谓文正公此语,犹有富贵气,不若冬笋炒白菜,不借他味,满汉筵席,真不如也。”齐白石与曾国藩是同乡,两人的话都有清贵之气,都是本色之人。
白菜,寓意“清白”,“百才”,中国有俗云:“嚼得菜根,百事可做”。有意思的是,西方也有类似的谚语:“吃素菜,彼此相爱,胜过吃肥牛,彼此相害。”
年过不惑,肠胃便也跟着不惑了许多。七八分饱填满一肚子白菜豆腐热馒头,万分地熨帖、舒坦,实在是远远胜过生猛鲜辣、浓稠厚味。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其中况味怕是只有自己清楚。“糠菜能顶半年粮”,社会发展到现在,糠是不必吃的了,但多吃些家常蔬菜,便宜,健康,惠而不费,何乐而不为呢?
物质清贫的年代,父母教会了我们做事要踏踏实实,做人要清清白白。而今,我也身体力行,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们。日常居家,我也时时学着母亲的样子,在火上以小火熬制白米粥,炖一锅热气腾腾的白菜豆腐,撒上碧莹莹的葱花。看着儿子大口大口地嚼吃,我欣慰地想:“看来啊,这‘清白’二字作为家风家训,是可以传的下去了……”
【作者简介】刘立,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高唐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有散文集《折子戏》。作品散见于《山东文学》《中国书画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