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高原麦客
不知道别人什么情况,我是四十岁以后才开窍。突然意识学习、读书和写作的重要性,无论是提高工作效率,还是提高生活的品质;无论是有效建立人际关系,还是和家人和睦的相处;无论是直面现实,还是构筑梦想,知识仿佛成了一切行为的基石。
成为一名长跑运动员,要和一切赛跑。比如稀缺的时间,比如有限的注意力,比如中年危机,比如志趣相投的朋友。就像朋友的质疑,他问我:“你为什么要苦逼自己?你究竟想要干什么?”
我只能告诉他:没有具体的原因,我真的没时间了,以前欠账太多,我无论如何也要补回来。别人看不见我,可我能看见我。”就像《月亮与六便士》里主人公查尔斯说的:“我告诉你我必须画画,我由不得自己。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他游泳游的好不好,无关紧要,反正他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
其实有时候,人做某些事情,不一定非得有什么原因,也许只是对自己有个交代,也许是冥冥之中,是上帝的某种召唤。无论是学习、读书、或者写作,其实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没有想法的人,活的都比较悠闲,而渴望成长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和痛苦。我已经厌倦无所事事的日子,它会让我生不如死。
只有当我不断的给自己压力,为了输出,不断的思考,不断的输入时。当我阅读一本本好书,努力做出接近这个世界的样子,或者通过文字表达我的想法、看法和不同观点的时候,我会觉得,自己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是内心有方向的特殊的物种。
李笑来先生说过:你以前明明是活在那样的世界里,有一天,当那你明白一些道理之后,你活在这样的世界里。并且,从此以后你再也回不到原来那个世界。这不是自谦,更不是自嗨,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存在。
但总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困惑,不知怎么回事。现在的状况是,越努力,感觉和别人的差距越大。越努力,自己越焦虑不安。总在怀疑,是不是自己的方向有什么问题,还是方法上出错了,总感觉一直在努力,却一直在退步?
不止我一个人存在这样的困惑,身边的很多朋友像我一样,都或多或少都在经历这样的痛苦。有几个朋友和我探讨,“以前写文章,浏览量轻轻松松过百,写了一年多,没想到,浏览量不仅没增加,反而比以前更少了。是不是我退步了?”
就在上个星期,在公司的大会上,我再次发言。一个月前发言感觉良好,而第二次发言,200多字,我结结巴巴,竟然五六处出错,我异常郁闷。怎么回事?按理说艺高人胆大。每天一篇文章,朗读都快小半年了,怎么越发不行了?是自己的思维跟不上了,还是练习的不够?
有一种紧迫感,始终伴随着自己。越努力,越挫败。仿佛进入到一个怪圈,任凭自己怎么努力,都在原地踏步。如何破局?如何走出当前的困境?是我,也是大多数渴望成长人共同的话题。这段时间,反反复复,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想不明白,这个坎迈不过去,容易很快丧失斗志。
人都是有惰性的,身体从来都渴望安逸。一旦这股子精气神没有了,别说成为终生的学习者,已经养成的习惯,已经被身体接受压力,全都会因为没有获得足够的反馈,而逐渐倦怠或者降到原来的水准。
经过认真反思、梳理和总结,认为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迫切渴望成功,或者迫切需要改变现状。当然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想要成为一个称职的将军,则需要具备基本的素质。既然想成为将军,除了军事素质的练习外,更需要实战的检验。而你一上来,注意力并不在能力的打磨上,而是在最终的目的上。
并且,有些差距不是一天两天形成,而是长时间积累的结果。当然,还有环境的影响,即天分的因素。你想要超越别人,必须花同样多的时间,甚至要不断的加速,付出成倍的努力才行。《爱丽丝漫游记》里,红桃K皇后有一句经典的台词。“只有不停的奔跑,才能落回原地。”你必须长期忍耐,长期练习,时间是最好的证明。
只在“舒适区”学习,而没有进入到“学习区”。虽然看似学习,其实你的学习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要为自己的学习或者练习增加相应的难度。真正的学习不是为了完成运动量,学习的目的是要持续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情。
科学家把学习分成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想要有所突破,必须进入学习区。当然难度不应过大,难度控制在16%,应该是个恰当的分值。这有点像摘苹果,一伸手就能拿到,不过是重复性动作,而跳一跳能够着的练习,才会更有趣味。
用自己的现在和别人的现在比,其实你已经输在起点上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人和人因为环境、受教育的程度、每个人后天的素养、个人的天分,都各不相同。一旦陷入这种比较的俗套,就会觉得,自己所有的付出,毫无起色,甚至不值得一提。也就是用别人的成功,灭自己的威风。
即使要比,也用未来的自己和现在的别人作比较。当然你还得保证别人停留在现在不懂才行。这种想法往往不切实际,最好的方法是自我比较。用昨天你和今天的你做比较,用明天的你和今天的你做比较,只有当你看到自己的变化,收到自己的反馈,你才会充满信心,继续走下去。
感觉自己没有进步,反而退步的根本原因,是练习的次数不够。想想从开始真正学习到现在用了多长时间?无论从时间的付出上,还是其他资源的投入上,远远不够。李笑来每写一本书,都是畅销书。我们只看到他赚钱,却不知道,他用了十年的时间,每天三千多字,刻意打磨自己的写作能力,才变成今天的样子。
林清玄从三年级开始,每天写500字左右,中学每天写1000字左右,大学每天写3000字,上班后,每天写4000多字。他死后,他写的书堆起来,高过他本人。村上春树每天都会写10页稿纸,约4000多字,他每天跑步10公里,所以他成了全世界的高产作家和加马拉松最多的长跑者。
仔细琢磨,问题都是明摆的事儿。无论是学习、读书和写作,都是长期持续的事情。延迟满足,适当的推迟快乐,才是走向成熟的标志。甚至,我们眼中看到的许多东西,包括对自己的认识,都带有片面性。一个人的成长有大有小,只要坚持,肯定会有所收获。就像oo7创始人覃杰说的:天下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适当的焦虑,甚至适当的紧迫感,又有什么不好?至少它让我们始终绷紧危机这根弦。成长这个事儿,有时可以模仿,有时可以比较,但更多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定适合自己的方法。
前几天听《游戏,让学习更成瘾》这本音频书,突发奇想。如果把游戏思维,或者游戏套路引入学习,是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时候,我们学习兴趣不高,按部就班,循规蹈矩,没有创新。是因为没有反馈和奖励,把学习当成了一种形式主义。
最好的方式是,保留你的好奇心,把每次进入新领域的学习,当成一种奇幻之旅。并且在完成每一项任务,解决每一道难题后,都要适度的奖励自己。即使整个剧场没有一个观众,也要学会为自己鼓掌,为自己赋能。甚至要盲目相信自己,你已经走出很远,别让自己停下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