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姑奶奶叫周莹
我的姑奶奶叫周莹,就是本地人口中的安吴寡妇。安吴寡妇(1868——1910)是人们对清朝末年安吴堡的吴周氏周莹的常用称呼。她作为一个商业奇才,曾创造出陕商财富的神话,但人们对她知之甚少。在她去世百年后,一部电视剧让她的名字家喻户晓,而对她的身世却众说纷纭。
周莹,乳名玲玲,出生在泾阳县鲁桥镇孟店村。她祖上四代均为朝廷诰授奉政大夫,门风笃厚,家世显赫。
周莹的爷爷叫周占奎,字梅村,是清道光年间的巨商和刑部员外郎。父亲名叫周重光,为周家独子。在大年三十夜,周重光喜得爱女,取名周莹。后来,周重光为儿女聘请当地最好的老师,让子女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清同治十ー年(1872),因战火烧毁了周家十六院房屋,仅存一院。周莹家中突遭变故,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十八岁的周莹按照媒妁之言,嫁给吴家东院的吴聘,成为吴周氏。泾阳县安吴镇的吴氏宗族共分东、南、西、北、中五大家,也是地方富户。但吴家东院吴聘是独子,结婚时已经重病在身,结婚十六天后不幸病故。不久,吴周氏的公公也去世了,周莹成为吴家东院唯一合法的继承人。
面对日益败落的吴家,吴周氏‘垂帘听政’,精明用人,极尽理财聚财之能事,使吴家商业走上兴盛。吴周氏作为一个小脚女人,行动不便,便让人做了一辆木质推车,推着她巡游。为了抄近道回娘家,吴周氏还专门在大清河上修了一座桥,当地人称“寡妇桥”。
1900年,庚子国变,慈禧太后一行逃到西安。皇家用度太大,政府无力承担,便向陕西富户劝捐。吴周氏看到这是一个极佳的靠上官府的机会,便先后两次向皇家捐银六万两和十万两。此外,吴周氏还搭配捐献了些家用物品:珍珠手串一件、象牙凉席2件、金佛象一尊、楠木卧床一张、楠木小圆瓶8个、金猴1个、景泰蓝食盒一对、景泰蓝香炉一个,共八件敬献太后。据说,吴周氏还从外地搞了五头奶牛回来供太后享用。
慈禧太后被吴周氏的“衷心”所感动,便收吴周氏为义女,诰封二品夫人(死后诰赠一品夫人),御赐“护国夫人”金匾。
吴周氏为迎诰封,专门派人去京城查看紫禁城的格局,然后仿建了三进四合院,偏正共四院,称之为吴氏庄园。庄园极尽奢华,仆役人数多达2000余人。吴周氏还在嵯峨山下修建了一座花园,用新砖砌成院墙。院内内有两洞大窑,四周散盖着百十间厦房。园中的亭台楼榭、曲折游廊、假山鱼池布置得井然有序。吴周氏还在园内建有温室,培育着多种奇花异草,园内两颗合抱的玉兰树,是高价从远道购回的。
为彰显尊荣,庆祝盛典,吴周氏在安吴堡请了四台大戏,唱了三天三夜。淳化、三原、高陵、耀县、礼泉等地的人纷纷慕名而来,使这里热闹非凡。
《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一行从西安回銮。作为回报,慈禧太后赐吴周氏御窑瓷器三百套,吴周氏很是珍惜,藏于家中地窖。吴周氏去世多年以后,瓷器才被后人发现。众多瓷器流落民间。
吴周氏作为太后的干女儿闻名乡里,名声大振。人们称她为金蟾转世,她的脚在哪里踩一踩,哪里就能挖出银子。安吴寡妇守寡20余年,聚财博名手段精明,使吴家成为关中大家望族。民间传说“吴家伙计走州过县,不吃别家的饭,不住别家的店”。
富裕起来的安吴寡妇不忘乡里,在家乡修路、打井、设粥棚、修文庙等,大搞慈善,受到县里嘉奖,也得到当地人的爱戴。
但是,安吴寡妇虽有家财万贯,却无子嗣。她过继了一个本家侄子为儿子,又收养了一个女儿。安吴寡妇娘家家丁单薄,侄子年幼,需要她的照顾。为此,周莹与吴家产生财产纠纷,一病不起,享年42岁。
安吴寡妇死后,虽然她为吴家修建的陵园已经松柏苍翠,但她因无子嗣,只能按族规葬在离陵园200米的地方。
我的姑奶奶周莹虽然已经离世一百多年,但她的故事依然流传。周莹去世后,她的继子把吴家东院捐给八路军,做抗战时期的青年训练班。作为红色纪念,安吴青训班至今得以保存,供人们参观。仅剩的一院周家大院,被政府收购,作为孟店民居得以保存。
— 作者简介 —
邢群娥,陕西泾阳人,毕业于咸阳师范学校历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