瑟·密勒( Arthur miller,1915),当代著名的美国剧作家。他出生于纽约一个妇女时装商人的家庭,中学毕业后在一家汽车零件批发公司干了两年活,积攒了些钱进入密歇根大学学经济和历史。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四年,他当过卡车司机侍者和制盒厂工人,后又在海军船坞做安装技工的助手,同时为电台写剧本,但他早期写的八、九个剧本均未成功,后来都被他自己称之为“抽屉里的剧本”,只有《鸿运高照的人》曾上演过四场。
一九四七年,他的一出易卜生式的社会道德剧《全是我的儿子》使他一举成名,获得“纽约剧评家”奖。这出戏描写的是:一家工厂大老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因向军方交出有裂缝的飞机引擎用的汽缸,致使二十一名飞行员坠机的悲惨祸事。他的小儿子是空军,也因此而丧命,他自己逃脱法律制裁,归罪于厂内一名主任,后来他受到良心的谴责,认识到那些丧命的空军“全是我的儿子”而饮弹自尽。
一九四九年,他的《推销员之死》)在纽约连续上演了七百四十二场,获得纽约剧评家”奖和普里彻奖,使他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获得很大声誉。剧情叙述一个推销员威利洛曼悲惨的遭遇,他因年老体衰,要求留在办公室里工作却被老板辞退了。他气愤地说,“我在这家公司辛辛苦苦干了三十四年,现在连人寿保险费都付不出!人不是水果!你不能吃了桔子扔掉皮啊!”(剧中直没有交待他在推销什么有人问密勒,他说,“威利在推销他自己。”)威利在懊丧之下,责怪两个三十多岁的儿子不务正业,一事无成,儿子也反唇相讥说他也不过是个蹩脚的跑街罢了。老推销员作了一辈子美梦,现在终于幻灭自尊心受到严重损伤,梦呓似地与他那已故的、在非洲发财致富的大哥争论个人爱好的事业,后又神志恍惚地驾车出外,撞毁身亡。他的老伴不能理解他为什么会在刚付清最后一次分期付款的房款,终于能够喘口气时,却撒手死去了。高楼大厦黑魑魑的阴影笼罩着推销员那所小住宅。这出戏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美国商业制度。当时美国一家右翼刊物称它为“一枚被巧妙地埋藏在美国精神大厦下的定时炸弹",有的人甚至把密勒看成是“一个被悲剧所迷惑的马克思主义者”,称这个剧本是“共产党的宣传”。密勒本人强调说,他写此剧的主要动机是想“维护个人的自尊感”。一九五一年他又改编了易卜生的《人民公敌》在美国上演,也获得好评
五十年代初,美国麦卡锡主义兴起,密勒于一九五三年根据北美殖民地时代一桩诬告株连无数人的“逐巫案写出历史剧《严峻的考验》,以影射当时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对无辜人士的迫害。一九五六年,比利时上演此剧,邀请密勒主持开幕式,但美国国务院说他支持共产主义运动,拒绝发给他出国护照。
密勒对这一指控加以否认,但此后两年他仍一再被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传讯。九五七年他因拒绝说出十年前曾和他一起参加过左翼派活动的人士的名字而被联邦法院以“藐视国会”罪判处徒刑一年,缓期执行。直到一九五八年八月,美国最高法院才将这一罪名撤销。在这时期,密勒写了一出反映三十年代美国职工生活、带有自传性质的感伤独幕喜剧:《两个星期一的回忆》(195),和一出反映意大利籍工人在美国的不幸遭遇的两幕悲剧:《桥头眺望》(1957)。他并于一九五六年和一九五八年先后获密歇根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和美国国立文学艺术研究院金质戏剧奖章。
一九五六年密勒和已相处十五年的妻子离婚,当年即同好莱坞名演员玛丽安,梦露结婚但婚后两人性格差异很大,生活并不美满,以致密勒长期没有写出什么作品,仅在一九六○年根据自己的一个短篇小说为梦露改编成一个电影剧本(不合时宜的人》,描写了一群空虚孤独而无所适从的人相互试图寻求安慰,其中爱情和残酷、勇敢和恐惧、孤独和希望交织在一起。一九六一年十一月电影摄制完成后,他俩也就仳离。一九六二年八月梦露自杀身死,密勒当时已和原籍奥地利的女摄影师英吉保丽·莫拉斯结婚。
一九六四年,密勒发表一出关于现代人在社会上生存问题、自传性色彩相当浓厚的剧本《堕落之后》。有些评论家认为密勒在距离梦露自杀不到一年半就把夫妇私情以戏剧方式赤裸裸地公诸于世似嫌不符忠厚之道,是“一出不足道的剧本,不匀称,冗长乏味而混乱”,并讥讽密勒“在跳精神上的脱衣舞,而乐队却伴奏着是我的过错’。但哈佛大学卡德威尔梯特康教授则把此剧同《浮士德》相比,夸赞它那感人的散文体和进一步扩展了《推销员之死》中运用过的倒叙手法,并赞扬作者有勇气暴露自己的灵魂而写出“一部意义深远的自传体文献,与奥尼尔的《长夜漫漫路迢迢》相并列而无愧
《堕落之后》上演后不久,密勒又发表了一个较短的独幕剧《维希事件》,进步探讨了前一出戏的主题——人与他所憎恶的邪恶之间的关系,人类理智的沦亡和道义价值的腐蚀。这出戏描写了德国法西斯分子在法国维希市的个拘留所里审讯犹太人的情景。剧评家诺曼·纳代尔说:“密勒在阐明一桩事件,而看起来却像是包容人间的每个人和每一处……他并没有装腔作势地告诫我们应向何处去而只是告诉我们应向何处密切注视,以便了解我们自己的处境。我们不管愿不愿意,都会发现自己就置身于维希那个拘留所里。”密勒自己说:“我认为大多数观众看这出戏,都很明瞭这不光是一个描述战争时期的恐怖故事,他们确实理解到其中根本的争论点同我们当今活着的人也息息相关,而且它必然涉及到我们个人同非正义和暴力之间的关系。”
密勒一九六五年当选为国际笔会主席,一九六七年发表一部短篇小说集《我不再需要你》。一九六八年他的一出反映兄弟俩因所走的道路不同而彼此隔阂的心理问题剧《代价》受到好评,但一九七五年他发表的另一剧本《创世纪和其他》却未受重视。近年来他没有再写剧本,只为其妻出版的摄影集配写文字说明。一九七八年他们夫妇访华后,又出版了一本反映当今中国人民生活的摄影集
英美评论界认为阿瑟密勒与另一位美国著名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都在探求“人生意义”,但两人的创作方法又迥然不同。威廉斯重描写密勒重分析威廉斯着重感情,同情病态的人,他所创造的最成功的人物是女人;密勒则着重理智,关怀整个人性,他所创造的最成功的人物是男人。威廉斯接近于描写个人的内心苦恼的斯特林堡,而密勒则接近于对社会表示关切的易卜生、肖伯纳和布莱希特。密勒说他自己在创作上是“规规矩矩地以传统的现实主义为基础的而且试着使用各种表现方式来扩展它,以便更直接甚至更猝然更赤棵裸地提出隐藏在生活表面背后的使我激动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