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梦之魂
善事应尽力而为,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为了帝王的宝座也绝不出卖真理。——贝多芬
现实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的成长轨迹。贝多芬的父亲是个庸庸碌碌、嗜酒为命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女佣。尽管他出生于音乐世家,而且从小就开始学习钢琴和提琴,但贝多芬最终的成就与他的师父风琴师尼弗和莫扎特、海顿等人是分不开的。他自1787年(17岁)追随莫扎特、海顿,开始学习作曲。他并非莫扎特式的天才,他30岁时才开始写第一部交响曲,而在像这样的年纪,莫扎特已经写了40部左右的交响曲了。他的创作也并非一挥而就,而是孜孜不倦地修改草稿直至感到满意为止。正应了那句古话: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赋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
经不起失败,就不会成功。贝多芬从1796年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不知道这是否与他小时候经常挨父亲的耳光有关,每当他弹错音的时候,他的父亲就会打他耳光。)为此,他开始远离人群,独自住在郊区,也不结交朋友,像一个自闭症患者一样,过起了独居生活,就算是要参加演出,也很少参加庆功会。他向世人隐瞒着自己的病情,直至全聋。对于一名音乐家来说,没有什么是比失聪更可怕的了。我们也不难在他的早期钢琴奏鸣曲的慢板乐章中理解到这种令人心碎的痛苦。
他向往爱情,但他的爱情同他的命运一样坎坷和悲伤。1801年,他爱上了一位名叫朱丽埃塔的姑娘,但由于自己的残疾(此时他已得知,自己的耳聋是无法治愈的。)以及朱丽埃塔的自私、爱慕虚荣,两年后她嫁给了一个伯爵。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都反映在他这一时期《幻想奏鸣曲》、《克勒策奏鸣曲》等作品中。 1806年5月贝多芬与布伦瑞克小姐订婚,爱情的美好无疑是他的灵感源泉,期间产生了一系列伟大的作品。不幸的是,爱情又一次把他遗弃了,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结婚了。他的一生总是交替地经历着希望和热情、失望和反抗。最终,这些都不能影响他的创作,因为,音乐不止是他赖以生存的技能,更是他的全部生命。
命运对贝多芬的不公,更体现在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末乐章“欢乐颂”合唱完毕后,整个剧场都欢腾起来,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但此时的他是完全听不到台下的掌声的。他的情绪依然激动,因为他的脑海里一定充满了自己的音乐,他正在为自己喝彩。之所以说不公,是因为贝多芬的纯收入与听众狂热的激动情绪恰恰形成反比。他只得到非常少的金额,入不敷出。贝多芬也一度为此感到不满。真正的欢乐是在痛苦中觉悟后的成长。从黑暗中走出来说不难也难,它不只是要有一颗勇于反抗的心,还要能让自己停下来,看看世界的大格局,细心观察身边的环境,改变自己。项羽兵败,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为由,自刎乌江,虽创出霸王别姬的一段佳话,却也难逃悲剧收场。跳出现有的格局,就像一个点从线里跳出,跳出来一个面;从面里跳出,跳出一个三位的空间;那么再从三维的空间跳出,会不会还有人类现在无法认知的四维空间呢?不认知不代表有,也不代表没有。万事皆有可能。在人类穿树皮草衣,人类文明开始的时候;在石器时代,人类科技开始的时候;在母系氏族社会,人类社会时期开始的时候……有谁会想到今日的文明、科技和社会是这样的?十八世纪,当西洋的照相机流入中国清王朝的时候,老百姓不都认为那是摄魂偷灵的妖器吗?看看现在,反其道而行,为做网红不惜残害自己健康的人几乎天天见闻。做了网红却成了残疾,老来自有后悔时。贝多芬显然是乐观的,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欣然的说道:“到了天堂,我就又能听得见了。”
我们读到的贝多芬,不仅仅是一名伟大的音乐家,就像他创作的家喻户晓的作品: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一样,他更是一名与命运搏斗的英雄。他有着精炼人生的大苦闷的美丽灵魂,他的作品不仅体现了他巨人般的性格,更反映了他在苦难中奋斗的精神和希望,因而,不止他的作品,他的人生也同样具备了鲜明的社会性和深刻的哲理性。
为其痛苦才有欢乐——贝多芬。痛苦能够毁灭人,受苦的人也能把痛苦毁灭。每个人都会在痛苦中得到成长,同时在成长中感受到真正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