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推荐语:《日本AV影像史》,藤木TDC著。日本最早的AV,出现于1981年;据说目前日本每年制作的AV超过一万种。作者藤木TDC有一个写了12年的专栏“成人影像随笔录”,所以幻冬舍请他写一本AV发展史。他先定义AV(确实有些人不太清楚),然后谈AV前史、AV诞生和AV女优的出场,最后以“走向无码”结束。
新周刊推荐语:《野心优雅》,任志强著。2011年4月1日,任志强宣布,退职后会写回忆录:“我太想让大家知道我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有辛酸,也有委屈,一张表面严厉的面孔背后,也有‘不可告人’的弱点。将成功与失败的故事无情地写出来,目的即是如此。”他写了60万字,经历、感受,甚至糗事,他都写。
新周刊推荐语:《花街往事》,路内著。“男孩觉得这个世界充满了遗迹,你走过的每一条街道,住过的每一栋房子,都可能有很多人留下过他们的身影,时间中的事物是死去又复活的东西,在有生之年,周而复始,重叠交错。人的一生往往比这些事物活得更长久,但人无法复活,只能徒然地走向衰亡。”个人的成长史。
新周刊推荐语:《那一年,我们爱得闪闪发亮》,江国香织著。“笑子回头说‘你回来啦’时的笑容,我打从心底喜欢。笑子绝不会满脸欢喜地冲出来接我。先是一脸好像做梦都没想到我会回来的惊愕表情,然后再慢慢漾起微笑。仿佛在说,啊,我想起来了。这让我感到非常轻松而安心。”献给爱起来不顾一切的人们。
新周刊推荐语:《认得几个字》,张大春著。“我问张宜:‘瀑布是什么?’她想了想,说:‘明明没有下雨,却有声音的水。’小孩全是艺术家的想法,只是几乎都被扼杀了。”张大春说语文教育不是一种单纯的沟通技术教育,也不只是一种孤立的审美教育,它是整体生活文化的一个总反应。给正在看听写大会的你们。
新周刊推荐语:《生活在哪个朝代最郁闷》,杨念群著。所谓“盛世”,并不等于升斗小民的幸福生活。以康乾盛世而言,虽然国力强大,但也是文字狱最盛之时,自上而下全方位的思想规训及控制,终导致文人集体思想自宫,万马齐喑。生活在这样的“盛世”,不免会有些郁闷吧?历史学者杨念群的专栏随笔集。
新周刊推荐语:《永玉六记》(珍藏版),黄永玉著。“笑:哪个时代成为奢侈品,哪个时代就危险了。”“世上写历史的永远是两个人。比如,秦始皇写一部,孟姜女写另一部。”“不敢骂风,只好骂草。”黄永玉创作《永玉六记》,始于1964年的“动物短句”(后来结集为《罐斋杂记》),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新周刊推荐语:《维罗妮卡决定去死》,保罗·柯艾略著。“她生活中的一切没有任何变化,青春一旦逝去,就意味着将一天不如一天,老年期便会开始在她身上打上它不可逆转的印记,疾病来了,朋友们离去了,总而言之,继续生活下去不会增添任何新意,相反,忍受痛苦的可能性却大为增加了。”当然,她最后没死。
新周刊推荐语:《潮骚》,三岛由纪夫著。“村子一齐燃亮了灯火。那派景象简直像无声的辉煌的节庆的开端,所有窗户都流泻出了不像是煤油灯的发黄的光,而闪烁着坚定的璀璨的光。村子恍如从黑夜中苏醒,浮现了出来。”在世外桃源般的歌岛发生的一个爱情故事,主人公坚信,正确的东西最后一定会胜利。
新周刊推荐语:《学做工》,保罗·威利斯著。“教育有时是个借口,它告诉学生:中产阶级能获得他们的地位,不是因为权力、金钱或意识形态,而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考试。”所以,你不能出人头地,不是社会机制的问题,而是你自己的问题,你活该——这是劝人安于现状么?底层向上流动的机会越来越小,怎么办?
新周刊推荐语:《逃离》,艾丽丝·门罗著。“我想让读者感受到的惊人之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发生的方式。”就是这位82岁的加拿大老太太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很多人会问“门罗是谁”,一些人则翻箱倒柜,试图把当年没读完的这本《逃离》挖出来。门罗获奖,最受鼓舞的是短篇小说创作。
新周刊推荐语:《兔之眼》,灰谷健次郎著。“如果你对弱者、对无权无势的人置之不理,那么你作为一个人就堕落了。”铁三是一般人心目中的“问题孩子”:他突然扑向一个同学,又挠又咬,年轻的小谷老师吓得当场晕倒。小谷老师并没有从此对他置之不理,而是试图打开他的心扉。建议和《窗边的小豆豆》一起读。
新周刊推荐语:《无限的清单》,翁贝托·艾柯著。“我喜欢清单,就像有人喜欢足球或有恋童癖一样,人各有癖好。清单是文化的根源,是艺术史和文学史的组成部分。清单并不破坏文化,而是创造文化。无论看哪里的文化史,你都会发现清单。”清单的概念甚至可以推演到城市,像洛杉矶就是一个个小街区扩展而成。
新周刊推荐语:《深夜食堂之胜手口》,堀井宪一郎著。“荞麦面店常有一些不知道是什么玩意的丼:开花丼、他人丼、文化丼。猪肉加蛋汁是开花丼,牛肉加蛋汁是他人丼。我想知道文化丼是什么,点一份来瞧瞧,原来是炸虾加蛋汁。怎么炸虾裹上蛋汁就有文化了呢?”胜手口即厨房入口,《深夜食堂》最佳延伸读物。
新周刊推荐语:《伦敦的崛起》,贺利思著。17世纪中叶的伦敦,处在瓦解边缘:人口急剧增加,城区规划十分混乱。1666年那场著名的大火,使伦敦得到了浴火重生的机会。以建筑师雷恩爵士、作家艾佛林、科学家胡克、思想家洛克、地产商巴蓬为代表的伦敦人重建了伦敦,1708年,伦敦成为当时欧洲最大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