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IOS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欢迎访问小越美文网 阅读最新散文诗歌 下雪了作文

“过洋节”就是崇洋媚外,如何正确看待外来节日?

时间:2020-10-18 15:37:49    来源:
 
< 整理:阿九  校对:佳玲  配图:杨坤发>
 
 
 
 
 
【话题】大家怎么看“过洋节”? 
 
【背景】2017年,有关部门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件,之后一段时间,不同版本的“拒绝过洋节”、“过圣诞节就不是中国人”这样的文字就充斥着网络。 
对此,网络上也有不同声音,认为有关部门只是说要弘扬传统文化,过传统节日,并没有不允许过洋节一说。 
 
【问题】 
1、你过洋节吗? 
2、你如何看到这个问题? 
3、这种争论背后,大家真正争论在争论什么? 
 
【感谢话题提供者】@鹏鹏
【感谢话题整理者】@佳玲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本期有哪几位同学的精彩讨论被选中。
 
 
 
大家怎么看“过洋节”?
 
郭青峰 08:39
【话题】大家怎么看“过洋节”? 
过,高高兴兴的过。
拒绝过洋节的人,跟抵制日货没啥区别,一帮愤青,刷存在感。
儒家把后来的佛教,藏教都融合了,不照样最厉害吗?
我要融合西方文化,吸收为我所有。
 
 
老鱼 08:39
我不反对过,但我对圣诞完全无感,所以我也不会过,我倾向无神论,另一方面,每个节日背后都有其历史根源,不搞清楚从大流的过节,其实也没意思,意识形态肯定有不同,强求统一不合适。胡言乱语,但求一笑。
 
 
Tony to ni 08:40
不怎么过洋节,但不排斥的多一个借口来放松或者排解情绪。
全球化推进了文化融合,洋节的本质在于文化输出。
谁的国力刚强,谁的文化就会强势输出。
中国正在崛起,洋节的影响力自然会减弱。不太有必要去人为干预。
 
 
游戏人HN( ・᷄ ᵌ・᷅ ) 08:41
生活已经这么难了,给生活加点料不好吗,何必拿伦理道德或者政治洗脑,怎么开心怎么来。
 
 
吴强 08:41
过洋节,只是表达情绪的一种形式,刚好满足了内心的情感需求。谈不上抵制,也不过分渲染,遵从内心就好。
 
 
林帆无线对讲,物联网整体解决方案 08:42
谈不上过洋节,只是需要问下圣诞快乐,尤其是需要
跟外国人接触的行业,也要尊重他们的文化,只是对于我们自己,平淡地度过就好!没什么激动的感觉!!
 
 
心铭 08:43
1、你过洋节吗?
我会过洋节,但是不一定过。
 
2、你如何看到这个问题?
我听过一个说法,幸福就是找到意义,我们过节也好,那么多纪念日也好,就是为了给能表达爱意找个理由。过节了,给大家一个祝福,纪念日给爱的人一个拥抱。让我们给生活找到爱的意义。
 
3、这种争论背后,大家真正争论在争论什么?
大家在为了争论而争论,也无非是众多话题的一个而已。而这种争论也普及了节日的知识,没什么不好。
 
 
重新开始|刘利民|志愿者🌴 08:44
过什么节不重要,重要的是开心就好。
文化包容,去粗取精,这才是国家长久发展所需要的,特别是全球化趋势越来越快的今天。
过洋节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传统节日不要忘了。
过两种节日和只过洋节,是两回事
 
 
大栋~拍有故事的照片 08:44
过洋节我印象中是商家借机会搞商业营销的炒作,情人节要过俩,七夕也变成国产情人节,什么圣诞什么鬼节这都是商业高速发展带来的一种现象。至于我们过不过我倒觉得看自己生活态度,如果借一些所谓的节日丰富生活,寻找社交理由未尝不可。反正我经常找点节日理由全家出去搓一顿或者做俩好菜丰富一下生活情趣。
 
 
张敏 08:45
1、你过洋节吗?看心情,看周围人,大部分是随大流,目前指定过的,清明,中秋,春节。 
 
2、你如何看到这个问题?
文化发展的必然过程,有人喜欢接受新事物,有人喜欢坚守传统,就看哪种力量强大了。作为老百姓,能多过节,说明日子好了。 
 
3、这种争论背后,大家真正争论在争论什么?国家层面,是自身文化的坚守,老百姓而言,就是消费需求的迎合
 
 
李岳洋 08:49
愿不愿意,让别人过我们的国节?
如果不愿意,那么也强迫别人过国节。
爱是一种承诺,一种责任。爱人,爱国亦是如此。
爱是接受,不是忍受
爱是容纳、看见、连接
恨是拒绝、否认、切割
 
 
Frank 08:50
1、你过洋节吗?  2、你如何看到这个问题?  3、这种争论背后,大家真正争论在争论什么?
答:仅就《意见》来说,刚才去网上找来看了一下,并没有网上所说的“不过洋节、拒绝过洋节”,反而在基本原则中提到“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取长补短、择善而从,既不简单拿来,也不盲目排外,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还提到“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
 
回到问题本身,我是否过洋节,要看情况了,比如今天是圣诞节,城市各地都在做活动,打折,我买东西、凑热闹算不算过洋节,难道因为节日是西方的就不去买东西、凑热闹了吗?和女朋友1月份认识的,2月份过不过情人节?
 
我认为节日就是图个喜庆、欢乐,有合适的为什么不过呢,但如果是政治意义或者站队意图特别明显的,那肯定是不过的,比如美国的国庆、俄罗斯的国庆、日本的国庆,当然我相信参加的国人应该也不多。
 
回到争论上,就好像以前总有抵制日货,背后总有受益方,但真抵制成功了吗?“洋节”问题的本质是什么,我认为是意识形态方面的争议,过洋节就是不爱国,抵制洋节就是爱国,但是爱国与否又岂是过不过洋节就能够裁定出来的,过洋节的也有爱国的,不过洋节的也有不爱国的,随个人看情况呗。
 
 
昌秀 08:56
商家不会放弃任何节日,刺激经济的发展;普通人不会放弃任何节日,用于消费和团聚这种仪式感;爱国或者不爱国之类的,不在于是否过国外的节日,过的是国外的节日,刺激的是国内的经济,舒畅的是自己的心情;都是单调生活的调味剂。
 
 
山 08:58
话题:
我并不反对过洋节,只要不过分就行。
就像商家抓住节日搞促销一样,我们抓住节日,向身边的朋友和亲人表达祝福。
 
在节日里面找一个由头约几个朋友聚聚,聊聊天,谈谈笑,节日不重要,祝福更重要。
 
 
顾昱晓 09:01
表面上看是过节,其实就是找个机会热闹热闹,商家一看有流量,就给点折扣,消费者一看有折扣就“买买买”,商家和消费者彼此找个借口而已。
 
要说真正过圣诞节,那不是得去教堂做一些稀奇古怪的仪式嘛,如果严格定义,则非常少的人过洋节啊。
 
再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元旦(1.1)算不算洋节?劳动节(5.1)算不算洋节?这些在清朝和更久之前都没有的,都是从国外传入的,所以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很难准确定义洋节的。
 
最后,打个岔,按照sheldon说的,圣诞其实是牛顿的生日,那就算是庆祝牛顿诞辰吧。
 
 
Lemon 09:04
1、你过洋节吗?不刻意但喜欢人们为了这个日子准备的喜庆氛围,节日是人们对平淡生活的划线,多了人们聚在一起的时光!
 
2、你如何看到这个问题?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不要太在意,太抵制!人们不会因为过了所谓的洋节就不爱国了,许多洋节还是在提倡爱的,中国人普遍缺乏把爱说出来的能力,特别是年龄大的,收到礼物收到爱,给平凡的日子多一点阳光,挺好的!
 
3、这种争论背后,大家真正争论在争论什么?
在争论爱不爱国吧,其实我希望传达爱的、美好的节日多多益善,我很爱国!
 
 
元实 09:08
我们真的过洋节了吗?我认为并没有。至少我身边的中国人没有。只是大家跟着聚会,跟着要礼物,跟着摆圣诞树,跟着happy一下而已。
 
那为什么会产生过洋节的现象?因为传统文化理念的淡化、传统节日形式的趋同。
 
现代人过节,无论什么节,基本都是旅游、聚餐、购物、happy(含看电影、K歌、酒吧等),连春节都有境外游。而中国传统节日不容易炒作消费,或者说消费增长不明显,于是就引进洋节,再于是创造618、双11、双12等节。大家似乎都在被消费。
 
再说意义,中国传统节日的意义是无论热闹与否也不能掩盖的,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是内置于心的,一经唤醒,是洋节、新造节不能比的,比如春节,无论春晚有多烂,依然是每年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依然是影响力最大的节目,背后都是春节这个强大的文化符号。
 
综上,强化传统文化,应该吸收各个行业的优势,共同推进,这方面故宫做出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另一方面,大家也不用太过紧张,坚持我们的文化自信,共同努力,将文化以更多样更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承下去。
 
 
胖子会飞|许豪杰|杭州|外贸 09:10
1、你过洋节吗?
基本不过,自己的生日是所谓的情人节,但是从来没有因为这个节日得到过好处,所以对所谓的洋节很不感冒。
 
2、你如何看到这个问题?
我从商业逻辑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吧。洋节现在的确越来越火,这背后有“节日经济”的利益驱动,商家希望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搞促销,搞活动,拉动消费,从而提高收益。所以,通过洋节来造势是一个非常好的抓手,其实这两年别说洋节,传统节日也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倡”,比如七夕节,重阳节,鬼节等等。个人觉得洋节火热的背后,不见得是什么文化上的“崇洋媚外”,更多是商业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个人最大的感触是十多年前去迪拜机场转机,临近中国新年,没有任何的中国元素,但是现在如果去迪拜转机,整个迪拜机场免税店就是一个国内的大卖场,各种中国春节元素,各种中文导购。如果说国内过洋节是“崇洋媚外”,那迪拜机场犯不着“崇中媚华”吧,利益驱动使然而已。
 
3、这种争论背后,大家真正争论在争论什么?
感觉这种争论背后一定程度上还是反映了国人在经济自信和文化自卑上的心理矛盾,这和我们对外了解世界,了解世界对我们的定位,以及我们自己对自我的定位都有关系。感觉这些定位里,国人有很大的错位。我们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了,我经常跑国外,现在的民族自豪感是杠杠的,所以没有文化自卑,不会为过洋节和过传统节日而纠结,因为两个都很好,两个都拉动消费,但是更喜欢传统节日是真的。
 
不过当下的现实是洋节拉动消费比传统节日更容易些,商家们更喜欢用洋节,所以表面上看洋节的气氛更浓重些,有文化自卑的国人可能会因此焦虑、纠结,其实大可不必。如果你是商人,你只会关注哪种营销更赚钱,谁在乎节日是谁的呢?我认识一个义务做国旗的老板,是德国球迷,可是在世界杯期间印了大量的交战对手的国旗,按他的话说:生意和喜欢是两码事,一个是因为钱,一个是因为心。也许等国人都看透了这一层,这种争论就没有意义和必要了。
 
 
佳玲-乌鲁木齐-眼镜-话题收集 09:15
我不排斥过节,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节日,只要是给人们带来欢乐和祝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都理应一同庆祝这欢乐祥和的节日。
 
正式祝福大家圣诞节快乐[愉快]
我坚决反对为达说不清的目的篡改历史的。我朋友圈有人发“告诉你八国联军是哪八国”,圣诞节和八国联军扯在一起…基本常识呢?
对于偏激话题,我的基本鉴别方法是,先考证,不可盲目认同或反对。拒绝光明正大的胡说八道。
 
 
江湖书生丨曹双丨柳州 09:22
用公式思维看节日:
节日=故事×仪式×共识。
节日就是大家对昨日故事抽象成符号后在今日还原重现的共识。
 
用演化思维看节日:
看过去,节日是故事;
看现在,节日是仪式;
看未来,节日是共识。
用层次思维看节日:
 
节日的底层是故事,节日的中层是仪式,节日的上层是共识。
节日就像股市,用昨天的故事,酿成今天的事故,又激发着明天的希望,节日就是故事片加灾难片,再加喜剧片,让人爱恨交织,又不离不弃。
 
不管是洋节,还是传统节日,都摆脱不了节日的本质,节日的本质是共识,共识是一种权力,可以用来消费,也可以用来投资,每个人都可以用这个共识权力在彰显自己的存在,商人可以用它卖货,陌生人可以用它搭讪,朋友可以用它团聚,仇人可以用它和解,敌人可以用它攻击,键盘侠可以用它撒野。
 
 
关于琴琴周的一切 09:38
似乎不管是洋节还是中国传统节日,都是从写字楼的装扮、各大商城的活动以及是否放假、大家微信祝福内容来感知,从情感上来说除了春节,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现在国家不提倡过洋节,可能是基于外来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冲击的考虑,我个人觉得过过洋节是可以的,可以多丰富下大家的休闲生活嘛~只是形式上不要太张扬,势头不要盖过传统节日
 
 
刘萍 10:18
【话题】大家怎么看“过洋节”?有人说人要到一定的年纪再去看水浒比较好,因为里面的很多价值观会误导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还未成型的少年。
 
过“洋节”,不管支持还是不技持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现实就在那里,一味的否定,一味的放任,都有一劳永逸的惰性和一刀切的粗暴的嫌疑。还是要以辩证的眼光看。能包容外来文化,而不是被外来文化包容掉,失去了自己的底色,是不正确的。
 
 
濮阳-李朋 10:32
1、你过洋节吗?
一般不过 
 
2、你如何看到这个问题?
节日有其自有的来历和文化背景,过节就是对这些的接受和认可,所以这个应以引导为主,堵不如疏。 
 
3、这种争论背后,大家真正争论在争论什么?
我认为争的就是文化的独立与融合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个看文化本身的底蕴,伏特加单喝无味但可以做鸡尾酒,茅台回味悠长但无法调合。
这其实是个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问题吧。
 
 
龙潭星跃●——● 11:12
1&2第一个问题跟第二个问题是很有联系的,还是照旧,分析定义,这里是俩概念,一个是“过节”,一个是“洋节”,
 
过节是个什么概念呢?是认同这个节日是个节日就算过节了,还是节日当天有点不同的安排(例如吃饭送礼物)就叫过节了呢,还是说认同节日背后的文化才算过节了呢??打个比方,傣族的泼水节吧,如果一个汉族人正好遇到了,顺路去参与了下,算不算过节了呢?再说圣诞节,肯定有做活动的商家,如果一个人单纯对商家的活动感兴趣而参加了,那算不算过节了呢?界定模糊就容易产生冲突。
 
在中国,最被认同的几个节日是春节,中秋这俩传统节日,还有国庆节,儿童节,劳动节,妇女节等特定的节日,至于其他的就比较模糊。就拿认同度相对较高的“七夕”举例,明明最初是女儿节,乞巧,求姻缘,男人只是旁观,所谓的“定情”仅仅是个副产物,现在却完全是另一个样子,跟唯一能搭上边的“定情”也相去甚远了。如果用文化认同的角度来看,这算不算过节呢?
 
洋节顾名思义就是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那我们就有一个问题,如果不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就不过的话,国庆节好说点,国际劳动节,国际妇女节,国际儿童节怎么办?连元旦都是1912年才确定下来的。照这么说,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认为,只要对节日后面表达的文化认同,就可以过呢? 
 
这么看来,我得出了两个结论,
一,其实很多所谓的“过节”就是凑热闹,过不过都那样,实际上是没什么文化认同在里面的,我们大可以放宽心。
二,文化认同是最主要的,认同了,自然就会真的去过,如果说感觉到了对传统节日的不认同,那很大可能性是对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得不够,内涵发掘得不深入,不吸引人,这跟过不过别的节没关系。
 
3
所以我觉得,“不过洋节”真的是抓不住重点,就像是货卖得不好就抱怨有人竞争一样。现在我们一直在提倡“四个自信”,里面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文化自信”,如果真的相信自己的民族文化是优秀的,那就不会对其他的文化有“排他性”的抵触心理。过去几千年我们都有“天朝上国”的自信,现在怎么了?想想《长安十二时辰》里的长安城,我们能够想想在那时候的长安城里会有人讨论这个“过不过洋节”的话题么??
 
所以,我的看法是,争论的根源,其实是“我们有没有对自己文化的自信”。
 
 
弦剡(徐) 11:34
所谓的节日是一种文化的外在呈现,属于仪式的一种。我们绝大多数人过洋节属于跟风,其实压根不了解背后的文化。像过圣诞节的人,从大街上拉住10个人,问圣诞老人叫啥名字,估计有不下9个人不知道,当然也包括我。那为啥我们还跟风呢?就是我们想和周围的朋友圈里的人保持同频,人家不是在过嘛,还能买东西,我也要!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我是平常心对待,反对政府或者组织干预过什么节的问题。当然了,这与主旋律文化自信可能不一致。应该从深层次考虑这个问题,怎么把自己的事情搞好。比如提高国民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人云亦云。同时,通过政府引导,过好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像粽子节,要不是让韩国抢了,谁在乎这个节日呀!好了,现在我们重视了,全国放假一天。从这个角度看,还真希望这样的竞争多发生些,老百姓收益。
 
 
吕胜强~珵珵传媒 15:06
1:自己不反对过洋节,图个喜庆。
 
2:大家过节的目的都是为了给忙碌的自己找个心灵的慰问,找一个幸福感。
 
3:洋节的节日主题鲜明,内容单一,像平安节,圣诞节,情人节,父母亲节,容易激发人的特定情感。
 
形式新颖,感情奔放,气氛欢快,注重社会性和人为关怀,有较强的娱乐性,适合人情感的表达和宣泄。
 
传统节日和以前的农事和历史事件有关,主要提倡和谐,尊老爱幼,勿忘历史,团结友善,孝道为主。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
 
我们是以和仁义礼孝智信传统美德。
我感觉大家争论的应该是怕咱们过了洋节,崇洋媚外,把过洋节认同与我们接受了别国的核心价值观,其实我们大部分人过洋节只是为了图个热闹,放松心情,并不了解他的内涵。
 
其实现在的春节也慢慢变成了全球化,各个领导人向我们领袖祝福,春节已经慢慢成为他们一个节日。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