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理:阿九 校对:佳玲 配图:杨坤发>
【话题】懂得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怎么办?
【背景】工作和生活中,很多时候明知道这么做这么想不合适,却还是习惯性的重蹈覆辙,事后又自己后悔。自己分析认为原因有二:第一,知道如何改正,但就是迈不出第一步,哪怕这第一步很简单,也总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开始。第二,只知道自己原来的方式不对,却不知道怎样才是对的。
【问题】
(1) 针对这两种情况,求教各位师兄师姐,应该怎么做?
【感谢话题提供者】@Sherry花开伴夏|张文婷|餐饮|济南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本期有哪几位同学的精彩讨论被选中。
为什么会知道很多道理
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吾辈中人 09:12
关于今日话题的一些思考:
1:你可以尝试的做一下刻意练习。在脑海中,先构建这个场景,然后带入进自己的角色,思考一下在那种情况下,怎么做比较合适。
2:每天给自己一段时间,在纸上写写画画,把自己对这件事的想法写出来。写的时候,不妨尝试一下分为两栏,所做的和所想的。
3:如果不知道事情如何处理,可以先放一放,做一下正念冥想,从这件事情中抽离出来。
4:可以用旁观者的眼光来去看待这个事情。如果你作为旁观者,认为最好的处理方案是什么。
5:可以读读相关问题的书,或者搜一下这个问题,看看其他人的做法,是否有所借鉴价值……
疼痛康复中心 15131718852 09:36
说说我自己的看法吧。
第一种情况,知道如何做但是迈不出第一步的这种情况,就像是心理学里面的适应性偏见的概念,大脑和身体已经习惯了原来的方式,要想改变本能就有点抗拒,这是人之常情,不是缺点。我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就告诉自己,既然已经想好了怎么做 ,那就赶快行动,行动起来自然就顺理成章干下来了(尤其适用于健身,有时候到健身房一看到哑铃就感觉全身没劲,就强迫自己开始练,一旦开始了,就客服惰性了)
第二种情况,发现当下有问题但是不知道如何改正。人的一生不管生活中还是工作中还是其他方面,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是意想不到的问题,但是人不是万能的,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的时候,该求助就求助,但是求助不是求救,别人说的只是建议,还要多参考自己当下的处境来做适当调整,然后去执行,也不一定是一下立刻全面执行,可以小范围(比如公司某个新制度可以先让某个部门执行一下试试)或者试探性(比如某个新的制度或者产品可以先给几个客户试试看看什么反馈),如果有问题就做适当调整,如果没啥问题就全面执行。
青岛罗刚 10:04
1、先告诉案主一个好消息,难道不是所有人都这样吗?
2、我感觉其实首先我们可以接纳这件事,就是接纳作为一个人,我们都是有限的,我们会有行动力不强、明知道正确的事情也不愿意去做、做一件困难的事情不容易坚持等,这些都不是我一个人的弱点,而是人性的弱点,这样想我们可能会减少自责,从而从负面的能量中摆脱出来,开始考虑可以做的部分。
3、当我们足够痛苦,或者有其它的足够的动力想改变的时候,其实我们就要开始自己的“英雄之旅”了,因为这是一条非常艰苦,少有人走的路。简单地说,就是要向内心看一看,拖延、偷懒、放弃的下面,是我情感冰山水面下什么样的情绪在控制我们?而这些“负面”的情绪满足了我们自己什么样的期待和渴望?这些习惯曾经发挥了什么样的正面功能?这些正面功能现在是不是已经过时了?我可以做哪些更新?
4、简单地说,这是一个心理学的问题,只是看上去象是一个行动问题而已。
濮阳-李朋 10:21
我认为有两点。第一是没有分析透,只是知道这样不好,没有针对自己想透想明白,对自己到底有什么样根本的的影响和后果。想透了,一见到情形就能想到那个自己分析出的结果就会去做那个好的选择。原因是因为思维对未知或坏结果的回避,导致不去将行为的后果分析到自身的根本。
第二是想透了,但是影响太远了,眼前就苟且了,只能引导自己去慢慢适应的选择,养成习惯吧。
重新开始|刘利民|志愿者🌴 10:26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人说:知道了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
你听了这话是不是也轻轻点头?
但我想告诉你,这是伪命题。为什么?因为这句话暗含有“过好这一生就意味着掌握了很多道理。”很明显是错误的。过好这一生和掌握很多道理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除此之外“过好这一生”是什么标准?又是怎么定义的?显然没有人给出标准答案。
虽然它是个伪命题但它却是个好问题,因为它实际上也是在问“知”和“结果”的关系。
那为什么我们知道了很多道理却没办法过好这一生呢?
1、你知道的还不多。
结论是简单的,但总结的过程是复杂的。就好比福尔摩斯第一次见到华生就知道华生是从阿富汗来的。
我们看着高度抽象过的结论,就以为它就是过程本身,掌握了事件的本质。这是不可能的,我们没能从心智模式、思维习惯等各个方面真正深入透彻地理解一件事情。其次,也不了解它的边界,它的适用范围。以为懂了一个道理就可以到处施展,殊不知真理也是有边界的,真理往前一步便是谬论。
甚至我们还没有办法分辨我们所听说的道理是不是只是某个人的“经验”而非普遍客观的“规律”。
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知到极处便是行”
2、我们的认知系统还是原有的那一套
我们的认知就是我们的底层系统,而一个个道理,技能就是app。
很多人平时听了、学了很多道理,但他却不懂得升级自己的认知思维或者脑子里就只装有一套思维系统。就好比一个拿锤子的人,看什么都是钉子;而闰土也始终没办法理解鲁迅。
试想一下,一个iPhone系统软件又怎么能在安卓系统里正常运转呢?一个安卓2.0系统又怎么能打开的了,今天的“微信7.0.8”。
有个词叫“感知尺度”,就是说你手里没有显微镜,就没办法感知到细菌的存在。道理其实都一样的。
3、“行”→“好结果”,链接这两者的是“练习”
前面我们说了“知”,现在我们谈“结果”。
大家都知道,光是知道某些知识,却不行动的话,结果依旧等于零。但行动的话,就真的可以有好结果吗?显然这也是一个悖论。
举个例子,一个人,他上了几天的书法培训课,他“知道”了如何写好书法,他也全然按照如何写好字来书写。所以他这个字就一定可以写的好看?不,我们动脑稍微想一下就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那行要如何才能有“好结果”呢?
我们还是回到刚刚的例子,这个人要如何才能把字写好?这个答案很简单,勤加练习。
是的,我们所有行为,都只不过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而我们大脑中的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只有你用到的时候才会连接在一起,同时两个神经元传递次数越多,连接就会越稳固,最后形成本能。
王阳明说了,行到极处便是知,这里的知就是“好结果”。
所以说,知识不能让我们过好这一生,行动也不能让我们过好这一生,只有把知识变成行动,再通过行动变成一个个好结果才能过好这一生。
最后,我想说不要忽视了概率,好结果只能提高过好这一生的概率。
张玉杰 11:23
什么叫懂得很多道理,自己真的懂得了吗?道理真的普遍适用吗?
还是只是看到了表象,没有看到实质。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很多道理很多事都没有那么简单,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点。
道理不是真理,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吧。每个个体都不同,所处的环境也不同,别人适用的道理不一定适用我。
过不好这一生?什么叫过好,什么叫过不好呢?
正视一个现实,每个人的起点不一样,你以为的顿悟,可能只是别人的基本功。你拼尽所有达到的高度,可能也只是别人的起点。接受这个现实吧。
如果确实懂得了道理,并尝试做了,还是做不好,怎么办呢?
那就是执行力或者方式方法的问题了。
总之,认准了目标,就先行动起来,一点点进步,给自己正反馈。
想减重,跟着keep每天锻炼10分钟;想读书,挑一本感兴趣的书,每天读一章。想戒游戏,试着每天只玩一局……
切记不可步子迈太大,容易变扯淡。
做到内心自洽,按照内心的指引去进步就好,享受过程,坦然面对结果,也许会有遗憾,但请不要后悔与苛责。
山高人为峰 11:33
懂得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叫认知偏差。我们都知道,经常锻炼有好处,可又有多少人能够坚持,知道要多学习,又有多少人能坚持。
所以多做一点,让自己在做的过程中找到乐趣或者成就感,在行动中提升认知。没有体验过的道理,都是别人的。
Hubery 11:37
想一想如果有人告诉我们这件事情,只要按照这样的步骤一步一步的去做,就一定能成功。我们是不是会有那么一丝的窃喜。
但仔细去想,生活中任何事情,哪怕有步骤的事情,你每次都按照步骤去做,其实也得不到一样的结果。就算是工厂车间的流水线,也会有不合格率。懂得了道理,没有过好这一生,有可能是你懂得这个道理和你这一生没啥关系。你想学做菜,你应该懂得是做菜之法。但是你拿着美容美发的技巧,怎么可能做好菜呢?
所以,思考这个问题,一定不是总和的考量,而是一步一步的丈量,我懂了这个数学公式,我是不是会做此类题目了,这才是关键,而不是说,我学了高端的学习知识点,就会所有的数学题了,我觉得这是一个误区。
站的高会让我们迷失和恐惧,因为那个高度我们现在还不能理解,那是别人的高度,别人提供给我们的一个追逐点,你要想达到,你得根据自己的条件和能力,去攀登。
没有高原反应的人可以直接去高原地带,如果你有你直接去,就很难,但是你只要做好准备,也一定是能去的。所以除了知道道理,更要知道自己身处何处。
修行者 11:43
郭德纲曾说相声是语言的艺术,要在合适的场合面对合适的人,说合适的话。关键难就难在合适两字。
懂得了这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面对这个你最先想到的不该是怎么做,而是为自己下一个定义,怎样才算是过好了你这一生。
有了标准,有了实施的道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达到标准,在标准和现实生活中如何达到合适才难。
昊东. Lee 11:47
1.知行合一了吗?很多人蹉跎岁月的原因就是不敢立刻行动,一直停留在想的层面。
2.坚持执行没?很多人到头来都一事无成是因为不能坚持,一个人的意志力的强弱决定了一个人的胸怀和气度,所以不要玻璃心。
3.专注,一些人忙忙碌碌却无所成就,关键就是不专注,没有破局进入稳定增长期就换,然后时间资源都浪费了,却一直在做低水平的重复,这就是庸碌之辈的一生。
4.野心,穷人最缺的就是野心,总是自我设限或按照别人的设想活
吕胜强~珵珵传媒 12:35
1:我们只能说知道了很多道理,很多方法,我们在用的时候可以很快的找到哪条适合自己,然后再践行。
在践行的时候也会遇到我们所忽略的一些因素,而导致这些道理没有被实践出来。
就好比厨师说的:读了很多菜谱,缺依然做不出米其林。
2:每个人对过好这一生的标准也不一样,我觉得这个行了,你觉得远远不够。
随着我们的认知越来越多,我们的标准也在一直变化。
总之:做正确的事是不会有错的。
伪装 12:53
关于第一个问题,陈海贤老师的自我发展心理学有一个叫做“小步子原理”的理论,可以完美解答你的疑惑。
第二个问题其实还是参考“小步子原理”,你要明白,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正确,也没有绝对的成功方法,一切都需要你去试错,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反正是小步子,船小好掉头。
具体更多的,还是去看自我发展心理学更好一些,买本《了不起的我》,常放床头。
高云 17:08
我用三个词进行分享“懂”、“道理”、“一生”
1、懂
小时候说,我们都说3岁开始懂事了,什么是懂事?父母为什么说孩子懂事了,是因为孩子明白了父母说话的含义,明白了一些行为的事理,对于父母的话,反馈出了“懂事”意义上行为。
可见,“懂”是基于行为反馈上存在的意义。
2、道理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奇葩说这个综艺节目就说出了很多道理,单纯的看双方论述都会迸发出很多亮点,很难判断正方、反方哪个更有道理。
所以自身懂的道理,不一定其他人也是这个道理,同理其他人的道理也不一定自己要完全认可。电视剧余庆年中懂得很多事的范闲,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死于言冰云一剑。看其一生,还有很多理想没有实现,也没有在传统意义上终老病死应该是属于过不好的类型吧。
所以没必要在道理上纠结,踏踏实实地活好,笑得更久的才是王者。
3、一生
何为一生,一生是由每个一个当下所组成,润总今天的分享中说的心房概念讲到,自我的心房,应当住进未来的自己,那个未来的自己会迫使自己不断努力,不断进步,从而活出每一个当下更好的自己。千万不要断言未来不好的自己,因为未来你将变得更好。
今天你分享了一则目前的状态,已经迈出了成长的步伐,接下来用行为反馈表达善意,让心房住进未来的自己,这无关于道理,只关于活得更久更好。我相信你会遇到更好的自己。让我们看见更好的你。
王蜂子|王亚军|甘肃陇南|基层政府 18:31
1、懂的多未必是真懂,或许是一知半解。
2、懂的多,或许会陷入瞻前顾后,过分预判,错失机会。
3、懂的多,跟过好今生,需要搭座桥,那就是行动,纸是得来终觉浅,需要的实际中修正。
4、懂得多依然过不好今生,或许是选择还是太多,能够苟且,害怕拼搏,拼搏就要承担更多不确定性的代价,我越来越觉得人的潜力是逼出来的。
5、懂的多依然过不好今生,或许也需要沉淀一下,莫要陷入浮躁情绪,发出一声毫无意义的感触,每个人的经历过往环境不同,要做点事还真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默默地提升自己,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做一个有心的人。认真做事,积极行动,结果真是随带的事情,好比越想挣钱就越挣不来钱一样。
说白了,干就对了,牛奶面包是干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一个自己觉得和你有一样感受的人儿的一点反思,仅供参考,一起努力吧!
葛孚义 19:05
拆题:1、道理是什么?我们又是否真正懂得?是不是看了一篇文章、喝了一碗鸡汤,感觉醍醐灌顶,就觉得自己懂得了这个道理,就应该得到这个道理该有的“好人生”?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奇葩说》,正反双方各执己见、唇枪舌剑,一会儿你觉得正方傅首尔说的好有道理,必须支持正方;一会儿肖骁几句话,又让你反水,觉得反方说服了自己。那道理到底是什么,是世界真实的样子,还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世界的样子。
我个人更倾向后面一种解释。既然只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世界的样子,那这就不是能不能让我们过好的准则。拿这些所谓的“道理”去“懂得”,想要过好应该很难。
2、过好过不好这一生有标准答案吗?千人千面,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追求,过好的标准也不一样。也许在我们很多人眼里像马云、任正非、扎克伯格、巴菲特等那些成功人士好像是过好了,但也许他们也在苦苦的思考这个问题。乔布斯、扎克伯格都到印度做过很长时间的禅修,以寻找生命的意义。
就像你们村里的人都觉得你在外面过的挺好,但是冷暖只有自知。马云24岁开始创业,31岁涉足互联网,35岁才创立阿里巴巴,40岁才算小有所成。马老板用11年才找到正确的方向,又坚守5年才能守得云开。
这16年也是马老板一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又有多少人想过、能过他这16年寂寞的坚守生活。谁的一生都不可能一直精彩,2016年胡润百富榜,贾跃亭以420亿财富排名第31位的时候,多少人曾把他当作偶像,想过他那样的人生,但后来呢?相比我们在思考这个问题的这一瞬间,一生是一个很长的时间周期。你怎么就会知道,自己的这一生就一定过不好,而所谓成功人士的后半生就一定是你想要过的。
解题:题一拆,好像让人很沮丧,既然道理不是过好的准则,过好又没有标准,貌似不管怎样,这一生都过不好了。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想我们得首先清楚自己真正想过什么样的人生?而不是看到哪类人光鲜就想过哪类人的生活。
如果以普世的赚钱多少来衡量是否过好?
(1)以一生来看,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平均收入水平是没接受过的三倍。因为体力劳动的收入是有天花板的,而脑力劳动的则不设限。
(2)大城市的薪酬水平、创富机会要远高过小城市。
(3)持续精进自己、终生学习的人更容易抓住升职加薪、成功创业的机会。
(4)持续的用心、用力工作更容易致富等。懂只是停留在认知层次,过却是要真正的去执行才能做好。
人是有惰性的,也是有心理舒适区的,如果只是一味的想而不去实践、不去改变,那这个“怎么办”就只能是等天上掉馅儿饼。
进 无止境 20:33
我刚分析了,知道做到的几种情况
1.知道做不到
例如,我们知道熬夜不好,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玩手机,因为经验是感性的,道理是理性的,我们更多的只能感受到眼前的好处。
陈海贤老师在自我发展心理学讲过关于这些的。
2.知道却没做到
我在上大学之前也学了润总的5商的管理篇,也听懂了。但后来在实际情况中我用的还是经验,等很长时间我在过来复习时,发现这都很有用,但一直没用上,我就问我自己你学过的东西为啥不用?
因为我只是当时知道,时间长了,或者不用就会忘掉,正所谓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3.知道了也做了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知道了也做了,这还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做了但没有持续下去,一种是持续在做但是一直没有好的效果。第一种的解决方案继续去做,第二种的解决方案是是否真正是用心的在做,然后继续学习寻找更好的方法。我的经验就是用心,不断学习不断思考,持续的行动和改进。
也正所谓知之真切笃实处就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就是知。
正好前两天在听度阴山讲阳明心学,讲到这。
我们可以把“知行并进”制作个公式:(欲)知到行,行后再知,这好像是个循环。当你完成这个循环时,你发现知和行,分不清先后。若想知,必要行,只有行了之后才能知,由此形成闭环,所以说,知行就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