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阿咪,小公务员。喜欢日记,喜欢把生活的点滴记录下来,在文字的世界里与自己对话,也让文字留下生活痕迹,在未来,在文字的片段里望见自己。记录好、保存好,与未来相见。
在翻阅《曝书亭》这本秀洲杂志时,无意中读到了但及的文章。但及老师是我们嘉兴土生土长的作家,在嘉兴作家圈内算是大人物了。从他的文字里,能总寻找到我喜欢的东西,文字的通灵、练达和细腻,朴实的语言中蕴藏着作家深沉的思考和情感,寄托着内心的情怀,这一点我极喜欢。看了杂志上他的两篇尼泊尔散文,又被他极富感染力的文字牵引,带我重回尼泊尔。
尼泊尔我也去过。在尼泊尔的十天旅行中,印象最深的不是博卡拉、不是蓝毗尼,而是那个遗落在大山深处,仍然散发着古朴气息的古镇,它叫bandipur。因为通往这里的山路崎岖颠簸,很容易被人错失,它曾经是中世纪时西藏与印度的贸易枢纽,后来道路改道,从此繁华不在,落寂中却保存了完好的古风。
那天,尼泊尔导游乌达带我们来到这个小镇。一走进小镇就看见铺天盖地的鲜花从木质房檐上悬挂下来,街面干干净净,当地的孩子们在追逐嬉闹,狗儿们安详地躺在街心,旁若无人。当地人坐在沿街的回廊上晒着太阳,走在古街的石板路上,我很纳闷这么偏远这么贫困的山村,却总能看到沿街喝茶的老外,一边是披着尼泊尔长巾的当地人,一边是短裤体恤的老外。一边是陈旧的木屋、街角的神庙,一边是欧洲花园里才盛开的那种鲜花,有种视觉的错乱感。
听乌达介绍,这个小镇的复苏缘由一位叫tony的英国人,当年取了位尼泊尔太太,因为喜欢,便留在了这个偏远山村,又后来建了第一个叫old inn的旅舍休闲吧,三层楼面,后院有一个宽阔的平台,是露天茶座。屋内古旧的沙发,烛台,马灯,充满民族风的毯子,书架,木盒,处处交融着中世纪的欧洲与当地原民族的风格,古朴又典雅。后来,陆陆续续有其他旅舍餐厅在小镇上出现,吸引着背包的旅行者们。
当天,乌达就带我们去了old inn露天茶座。我们几个女人都迫不及待地披上新买的羊毛披肩,跟着乌达先生喝茶去。茶座设在old inn后院的一个平台上,古朴中透着时尚感,坐在任何一个角落视野都非常开阔,白天能看到远处黛青色的山脊,以及点缀在山腰间的零星村舍。而最叫人心醉的是这里的夜晚,烛光摇曳,焕发着迷人的幽静,抬头仰望苍穹,恰繁星点点,我们围桌而坐,静静地听乌达讲故事。
第二天,我们有幸见到了这位叫tony的老板,原来是位英国老头。那天我们正参观另外一处正在修缮的老房子时碰到了tony,他是乌达的好朋友,他看着我们一帮女人,耸着肩,比划着风趣地说“你们中国女人真幸福,男人在家挣钱,女人们都跑出来花钱”。这老头非常可爱,真可惜没能和老头合个影,因为那天他在工地上,穿得很随意甚至有点邋遢,没有英国绅士的装扮,怕他拒绝没好意思开口,在写这段文字时很是后悔。
来到bandebor的第二天早晨,天没放亮我就早早地起来,摸黑去镇子的另一头爬山看日出。在赶往小镇的途中听到低沉的咏读声,还以为诵经声,我透过门缝往里张望,极其昏暗的灯光下原来是一群孩子手捧书本在早读。再往前走,来到山脚下,又传来了低沉的声音,我忍不住走了进去,发现一位老师模样的人站在讲台上。这么偏远这么贫穷的山村这么早出来读书的孩子让人着实感动。从孩子们早读的身影中不难想象,学习的理念在这个山村扎根得有多深,这很可能得益于国际教育的援助与推行,当地人能意识到知识是改变他们命运的阶梯。
很多尼泊尔孩子的成长就像我们的尼泊尔导游乌达,乌达出生贫寒,但通过学习改变了命运。他的中文尽管听起来很滑稽,但英语非常棒,他还会法语,留学过法国。他曾经在中国呆过三年,在河南大学教过中国大学生英语。年轻时在加德满都一所历史最悠久的大学读书。他的妻子留学过日本,现在自己建了一所小学,是校长。
他给我们看他的全家福,还用手指着自己的脑袋告诉我们,她的妻子脑子非常聪明,是尼泊尔北方民族,出生在喜马拉雅山麓的偏远农村,有机会上学,最后又有机会留学日本。照片上还有他一儿一女两个可爱的孩子,在落后的尼泊尔应该算是中产阶级了吧。他说他也喜欢旅游,曾带着家人去过印度,跟着妻子去过日本,他的妻子跟着他来过中国旅游。他们去过我们的中国云南等许多地方,甚至我们嘉兴西塘。
乌达是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把学习看得很重,在一次我们喝茶聊天时,旁边一位小女孩跟着我们,我们想给她零钱,他严肃地叫女孩走开。他告诉我们不要给钱,这样会养成坏习惯,就不会去上学了。在他心里一定也是刻着“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不知是因为语言的沟通还是尼泊尔人的纯朴,总感觉乌达有时候有点木纳老实,甚至傻。
就像但及老师在《尼泊尔的微笑》里写道“有些事让我们如坠梦里,初看,这里的人太傻。直是傻到了极致,仔细一想,却在给我们教育”,“他们拥有天真,而我们却已经丧失了。与他们相比,我们心灵的污垢太多了。。。”
尼泊尔是在很多年前去的,在它的背影渐渐远去,变得越来越模糊时,今天看到但及老师的《尼泊尔挑夫》以及《尼泊尔的微笑》这两篇文章时,很多记忆又浮现了出来,再次慢慢走近,变得清晰起来,心灵便又行走在遥远的尼泊尔,感受那里的阳光,感受风,感受存在,耳边又响起了"加德满都的风铃"。真美!真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