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薛家煜,嘉兴市东栅人,笔名“双溪”、“家远”。作品有《海的那边》《寻找东栅》(《长天悲歌》《守望鸳湖》《图说东栅》《七星影迹》等。2009年,获“浙江省首批优秀民间文艺人才”称号。2010年,参加南湖区“作协”。
立冬后,一直晴朗的天,就在我们东栅老友决定再次集体岀游前的27日,却落起雨来。而且老天还摆着架子,时大时小的雨,耐耐心心地下。我时不时地打开手机,查看天气预报,心里有些忐忑。
中午,阿明发来微信:明天阴转多云,可以放心出行。
于是乎,天照应。一夜寒风,淅淅沥沥的阴雨,没了踪影。
28日早上,晴空万里。陆续来到范蠡湖公园门口集合的发小,同里,朋友,个个笑逐颜开,纷纷感叹:天老爷对东栅人真是格外开恩。
旅游公司包下的中巴如约而至,继出游金山渔村后,东栅老友的南浔之旅开始了。
南浔有“四象八牛七十二黄金狗”之说——旧时,当地将资产五百万两以上的称为“象”,资产百万两以上的称“牛”,三十万以上不过五十万者则叫“狗”。足见南浔乃水乡富腴之地。
古镇老街区的入口,建起了古色古香的照壁。四只象在照壁前,翘起鼻子,犹如泉水喷口,一刻不停地在吐着水柱。它的喻意十分显然——曾经“四象”巨富的古镇南浔,欢迎四方游人的到来。
照壁北侧的广场游人如织。气势恢宏的老街区墙门前,等候进门的游客,纷纷拍照留念。
(我也请小毛兄拍下了踏上南浔第一影)
进入古镇区,水雾中,杂技艺人在河畔抛瓷罐的表演,虽不及乌镇“非遗”高杆船上的高空竹杆技巧之险,之高超,也算营造一点民间传统节目的气氛。而河对岸入冬的柳枝,在阳光映照下,泛着金色的光彩,与隔水长廊立柱边的红灯笼,交相辉映,煞是好看。
小莲庄,称“四象”之首富刘镛所筑的私家花园,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后经刘家祖孙三代40年的经营,由刘镛的长孙刘承干于1924年落成。占地27亩,因羡慕元末湖州籍大书画家赵孟頫所建莲花庄之名,故称小莲庄。其规模之大,装修之美,光园内荷花池塘,就有10亩之大。江南水乡,堪称一流。
入得庄门,一个面积不小的荷花池中的一株株残荷,与长廊壁上的一字排开的碑刻,如两行列队“仪仗”,摆开了季节与历史的迎客“对话”。
“目阅残蓬怜瘦影,芳心入梦待明春。”振华兄吟起了李商隐的“残荷”诗句。我选择角度,为碑刻长廊拍了张照片。
残荷枝叶之美,碑刻文字之美,小莲庄拉开了美的序幕。
(残荷,碑刻,小莲庄里我边看边摄影)
荷花池畔的众多古建中有一座名为“净香诗窟”的四面厅,这里曾是园主人接待文人雅士,吟诗作对的地方。
整个四面厅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藻井,它拥有两个藻井一个为升状,一个为斗状,中间用屏风隔开,所以它也有“升斗厅”的说法。
升,斗,收入成倍的口彩,商家的追求。吾等的梦想。众友笑谈中,我仰起头,让手机镜头收下一 “升”一“斗”——欣赏古代建筑工匠构思之美,营造之美,巧夺天工。
(顶部成“升”、“斗”状的厅堂,难得一见)
隔溪与小莲庄毗邻的是嘉业藏书楼。这幢藏书楼,系刘镛孙刘承干于1920年所建,因清帝溥仪所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而得名。该楼规模宏大,藏书丰富,原书楼与园林合为一体,以收藏古籍闻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私家藏书楼之一,系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嘉兴名宿吴藕汀,在新中国初期,奉调管理嘉业藏书楼。
吴先生在这里一干,就钻进了“经史子集”的典籍海洋。上世纪末,先生才得从南浔迁返故里,结束了五十年客居他乡的生涯。
我与吴先生有过见面之缘。其中一次是随巴金侄孙、美国波特兰大学终身教授李斧拜访先生。吴老满腹经纶,却平易近人。访谈中,吴先生邀我与他合了影。为此,我曾有专门文章,入编《守望鸳湖》。
来到嘉业藏书楼,我想起了嘉兴吴老一辈子为这座藏书楼的奉献,又请小毛兄为我留下一影。
吴藕汀先生,与嘉业藏书楼,天付良缘,其心善,心美,为南浔倍添文化之美。
(导游带领我们向嘉业藏书楼迈进)
(溪流是藏书楼的防火设施)
(藏书楼前,我留了个影)
南浔张石铭,久富盛名。其宅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江南巨富,南浔四象之一张颂贤之孙张均衡,于光绪二十五年至三十一年(1899-1905)所建。
张石铭,光绪二十年(1894)举人,国民党元老张静江堂兄。
整个宅院由典型的江南传统建筑格局和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建筑群组成。我们行走其间,深感宅主的开明,在十九世纪未,他与西方在经济、文化、艺术中的联系与沟通,开创了江南水乡对外交流之先河。
中式楼堂之精美,西方洋房之豪华,两者互联之巧,结合之妙,张宅是中西合璧,“对外开放”之美的典范。
(厅堂中的廊柱和鼓礅石,水磨方砖,还有拱梁,让我想起了我老家的堂楼)
(法国来的地坪彩砖,我想起了嘉兴天主堂没了屋顶的圣母堂中,任凭风吹雨打的彩砖)
行走古街,一步一景,美不胜收。
南浔的美,没有矫揉造作。它是自然的美,朴素的美。那古桥,那河埠;那牌坊,那窗棂;那砖雕,那木刻;那糕点,那菜肴……无不张扬着江南的韵,水乡的美。
(见到南浔河边石帮中的元宝石同,想起了我家老宅廊棚下笔挺笔括的花岗石河埠)
(窗户上的雕花玻璃来自法国,现存世无几)
(右上图砖雕石库门的门楣,门框上留有的红纸标语,是“文革”的遗存)
(净糖的手工加工,在古镇街头也很抢眼)
宏福楼的午餐,别开生面。除每道菜甚是可口外,邻座的朱老师与我回忆起上中学时,我们一起参加全县歌咏比赛的往事,如同美味中,无意中加了一道“佳肴”:她对我说,你是男生领唱。“你看那,万里东风浩荡荡……”她低声唱起我当年领唱的歌词。“你看那,满山遍野处处春光……”我忍不住也跟着由低而高,放声唱起来。
阿明的夫人小黄,歌唱功底了得,她也合着节拍,把陈年的歌词一句句边提示边歌唱。于是,餐具旁的男女声,不分领唱,合唱,和声,把这首老歌的一段曲子一气呵成。引得大伙一阵喝彩。
几十年前的经典老歌,就这么在南浔古镇的餐厅里回荡。它把我们带回了年轻时代。志宏兄说,歌词像一股线,线头一理岀,整根线就抽岀来了。
是的,老歌在我们心头如沉默的一潭泉水,泉眼一打开,水流便喷涌而出。这与我们游访古镇一样,一石一砖,一桥一屋,把我们的思绪默默地带到了家乡——兴于明代的东栅古镇。东栅的消失,我们这代人刻骨铭心。在南浔,寄托了我们的故乡情怀。
南浔是和善的。我们从你身上,看到了曾经的东栅。
南浔是幸运的,你把水乡的真谛,留在了江南。
美哉,南浔!
美哉,江南水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