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永煌
老听故乡惠水的家人说,惠水县有十几个风景名胜,而仅县城之东两公里多的“琴山逸响” 很有名气,就始终没有引我去领略一下。
一天傍晚,我独自信步涟江公园,目光又被公园显眼位置一座石刻导游图所吸引,又被上面“琴山逸响”四个字抓住了心。这“琴”和“逸”字,就让这山水有了乐感神韵,感觉琴瑟悦耳;这“响”字让苍翠的山超凡脱俗,闲逸飘然。多么有诗情画意,浪漫洒脱!
这天下午天气很好,我决定独自徒步去“逸”听一下那“琴山逸响”。徒步去,就是一种执着,就是一个情结,就是一份认真,还有一种虔诚。
我顺着涓流的涟江西岸苍翠掩映的游览山道,由东而西前行。繁树杂花夹道,有曲径通幽之感。
走到十几分钟,到了一个山脚下的小村庄,村舍相连,贴山临水,两三米宽的山道穿过村庄,一座看来很有些年头的牌楼跨路而立,设计和建造很简单,是水泥砌的,没有任何粉饰,也没有雕饰,楼眉上横镂着四个字:“琴声逸响”,也没有什么颜色反差。哦,这有名的“琴山逸山”,原来竟这么简单!我有点失意了。
我还是执着地走至一水榭,顿感水音贯耳,可又只见江湾有一潭安澜,碧绿清澈,无波无澜,遂凭栏看看西去的涟江,也无波澜,涓涓地流淌,很安详的样子。哪来的贯耳之声呢?恰巧有两位贵阳来消暑的一对老夫妻迎面而来。
我好奇地问:“这里水波不兴,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声音?”
这对老夫妻指指身后,说:“过去就可以看到了,有道小水坝,只有可供行人踩踏的水泥墩。”
循着方向,走了过去,果然如此。缓缓流淌的涟江水从水坝凹槽流出,形成微不足道的瀑布,又在凹槽处打着漩涡,发出“哗哗”的声响。这水的歌唱就是从这里发出,水流的样子很开心。
我试图从水泥墩子上来几个蜻蜓点水,山道旁两位长者正要走上水榭长廊,提醒我说:“慢点,可不能快,墩子滑。”他们是村庄的老人,几乎每天都在这延年益寿的地方边走边聊。
那露出江水的水泥墩子,已经被长年累月的冲刷,有层黑绿的水垢和绿苔。踩在上面是有危险的。
我赶紧退回木板长廊,向两位长者请教“琴山逸响”。
“琴山逸响”始自明初,黔之惠水名胜。之于城东千步,右出涟江。沿“三水潆亭”朔江而上,峰峦叠嶂,苍松翠柏,白鹭翔集,鸟鸣啾啾,渔舟点点,如入画境耳。
山势横亘如琴,是为“琴山”也。风动琴弦,松涛阵阵,或激越高亢,抑扬顿挫;或高山流水,余韵绵长也。山中灌木葱郁,绿荫如盖。春日花艳,杜鹃啼血,蜂蝶闹嚷,山禽应和。秋时果香,黄叶纷纷,松针野果,红绿相间,置身其间,已臻化境。
我走出木板长廊,沿着山道而行,且走且仔细观察琴山崖壁峡谷,罅隙侧身,幽谷绵延,飞云流瀑,不知深焉。涧水滚珠落玉,翡翠掬捧玛瑙,亦真亦幻。谷中怪石罗列,峥嵘出水,或若老翁慈眉善目焉,或若小童顽皮嬉戏,或若少女羞赧掩面,或若珍禽异兽栩栩如生耳。情态万千,目不暇接。
行至一处亭台,我走入亭内,见有好事者在亭柱上涂鸦,肆意写了“丹水”二字。
放眼从枝蔓间望去,离亭不远的江中,有两块硕大的江石,宛如一对丰满的肥乳,敦敦实实地坐在涟江的胸膛,挺挺地向着天空,绕流的江水发出轻柔的声音,像是在给婴儿哼唱着摇篮曲,给人醉意。
在我遐想之时,一位背柴老翁从亭旁躬行路过,有节奏地给自己鼓劲。我过去请老翁歇息,也是为了听听详解。据老翁介绍,古谓“丹水”也,或以神圣而冠之。山势缓急有度,疏密有节焉。急如浣纱,滚珠落玉,次第流瀑。或悄出罅隙,声若风铃也。如悦耳的歌声。几处苔藓映水,几簇奇花争艳矣。
我俯瞰中段,“丹水”刀切,使为两支也,悬于崖,挂于天。其状如“人”,其色如雪也。下有溶洞,钟乳千姿,洞顶滴水,扣石闻钟。清韵悠远,若空谷抚琴焉,是为“琴山逸响”。古有诗文以赞,今有辞赋唱绝也。出峡口成泊,鱼翔浅底也。芳草萋萋,林木丛生,野鸭弄波,游人泛舟,不啻仙境耳。上有九眼洞,彼此连通,千曲百回,神秘莫测也。旁有溶洞,钟乳琳琅。
幽谷丹水,源于龙塘,人杰地灵,举以仕途,名垂乡里。中有古寺,描龙画凤,石板嵌院,殿宇辉煌,深山空谷,晨钟暮鼓。得山水之灵气,野果繁生焉。溪流碧水,惠及农家。
山腹有原,雀鸣声声,牧童骑牛,农夫荷锄。茂林修竹,云霓岚翠。山道和江岸,飘荡着苗家的歌声。
山道尽头,豁然开朗。
出口有一小牌,上面写着“琴山逸响”的介绍,还告诉游人,这是布依族村寨。
山道这头也有一座高大阔门的牌楼,一看就是新建的,用材是玉白色大理石,很是气派,门楣上也刻着四个字:“琴山逸响”,只是字是金黄色的,在橘黄色的夕阳余晖映衬下,更显庄重华贵。
在山道出口处,村里正在依山傍水之处,就势就地修建旅游配套设施。干活的工人们还哼着惠水县最流行的《好花红》曲调,轻缓绵长,和着山溪和江水的声响,让人感到四处歌声,轻音乐一般。
山道出口依山一边,布依族村寨错落有致,白墙黛瓦,二楼或三楼走廊上挂着红灯笼,大门张贴的油红春联还依然鲜艳夺目。
回到家中,再读《好花红》杂志,从中进一步得知。
有志载曰,明代以始,琴山逸响已闻名遐迩。一为奇秀,人间仅此矣,墨客慕名而至者,多有题吟。峡口山岩,有民国“琴山逸响”题书,今有“琴韵桥”,宛若飞虹跨涧,更添秀色焉。
据《定番州志》记载,自明代以来,琴山逸响就已成为游览胜地。络绎不绝的游人无不为它的奇秀,为龙塘山后景色的古朴纯美而赞叹,因而多有题吟记于县志。现峡口处山岩上尚有民国35年惠水县长民权题的“琴山逸响”4个大字,字迹清晰,颇有气势。1984年初,惠水县人民政府拨款在峡口处修筑了一座“琴韵桥”,宛若飞虹跨涧,使佳景更添秀色。
我第一次走进了这个美丽迷人的地方——琴山逸响。第一次对他——用眼去看峡谷间山峦起伏,重重叠叠,山形好似古琴;用耳去听泉水不停击打已蓄满水的小洞,叮咚作响,鸣声清远,宛如有人弹琴唱歌,加以瀑流的声音,浑厚而不单调,恰似天合;用鼻去嗅让浸润在空气中的水气消溶你的疲劳,这样清纯。没有人工的制造,没有所谓故居,祠堂,它是空白的,孤寂的,但又是充盈的,丰富的;用口去品岩间常有的清泉,也不知这山这石怎么就有了那么多的水分,泉水往往灵巧在石间跳跃,然后在谷中溅珠喷玉融入溪流,真疑是一位古代女子在琴弦上跳着轻灵的舞,一不小心纤足带动了琴弦,于是苍宇间就多了一首性灵的曲子;用心去感受一处山水有时仿佛亘古的都在等待发掘它的文人的到来,一旦这一天出现,它仿佛就苏醒了。
作者简介:吴永煌,大学学历,副高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