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陈艳萍 心然的原香
每天早上一睁眼,就慌菜篮子。
这样的日子太心烦了。
我这个年龄段的人,没有为生活物质的短缺烦恼过。
儿时在乡下,虽说物质不丰盈,但爷爷奶奶给我的那个家,不缺吃少衣。大家的条件差不多,也没有攀比。吃的差一点,穿的差一点,我们一点儿不烦恼。
后来物质越来越丰富,我不和人攀比,以自己的经济条件吃自己的饭,穿自己的衣,过属于自家的日子,也没有多大的烦恼。
整天操心饭食,这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里面最低级的需求。
时间长了,这样的生活是要不得的。太动物性了。和我家的橘子一样,整天找吃的。
好在,是暂时的。物质,并不是没有,而是因为特定的情况而受阻。相信,马上就会脱离这样的状态。
我强迫自己。身处这样的状态,要时时从这种状态中超脱出来。不能让那种流于表面的情绪困扰自己。
也就是说,要打开自己内在的眼睛。
外在的眼睛,我们只能看见表象。打开内在的眼睛,可以让我们对这些表象赋予意义。
所以,人要觉悟。当你觉悟的时候,就是改变的时候。
年前买的一套博尔赫斯,正好利用这一段艰难的日子读它。他的书,不读很多,却能收获很多。
很多年前,和一位朋友探讨肉身和灵魂。我说过一句话,灵魂是一个整体。人的肉身死了,灵魂就会去和那个整体相会。
这也就是人们说的:有的死了,他还活着。肉体死去,灵魂不死。
灵魂如同时间,是一个永恒的整体,也有属于每个人的部分。
读博尔赫斯的《不朽》时,特别开心。在他的理论里,我找到了自己的思想。
博尔赫斯的《沙之书》里有一篇文章《另一个人》。
这篇文很难懂。
一九六九的博尔赫斯在剑桥市的查尔斯河边遇见了几十年前住在日内瓦的罗纳河边的自己。
这时候的博尔赫斯已是银发飘飘,那个当年的自己还不到二十岁。
他们的对话,如同梦境。老年的博尔赫斯说,如果今天早晨和我们的邂逅都是梦境,我们两人中间的每一个都得认为做梦的是他自己。
这让我想起了庄子的庄周梦蝶。后来读了博尔赫斯其它一些小说,越来越能感受到他的庄子风。
博尔赫斯经常引用赫拉克利特的一句话,人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两次。
人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两次,但可以通过想象,模拟,觉知自己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感受。
因此,那天在河边,他有了这个思路。他和那个年轻的自己相逢的地方,就在河边。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尽管有很多相似点,表面他们确实是一个人。但是,两个自己并不能接受对方。验证了“人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两次”的说法。
想要知道人类世界那些伟大的头脑在想什么,只能读,多读,读懂,没有别的捷径可走。通过这种懂得,唤醒自己心中也存在的类似问题,让自己也进入思考的状态。
若以为读不懂,放弃,也就真的不懂。也就失去了,走进另一个人心中的可能。
庄周梦蝶,博尔赫斯的幻觉,为的都是,认识自我,认识世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厚厚两大本,无非也就是认识自我,认识世界。
认识自我,认识世界,人与人之间才能和谐,人与自然才能和谐,人与自己才能和谐。
这才是我们毕生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