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随笔——我教学生写诗歌
文/张国民
新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为我们提供了一首词、四首现代诗歌。我们前边已经学过不少诗歌,但主要以古体诗和近体诗为主,现代诗歌不多。本单元有三个学习任务:一是学习鉴赏;二是诗歌朗诵;三是尝试创作。学习鉴赏和诗歌朗诵是教学的常规,我并没有感到多困难,但一看到尝试创作,我就有点发怵。因为诗歌创作就是自己也很少涉足,总感觉自己驾驭语言的能力有限,更别说学生了。所以在考场作文中,我不提倡我的学生把作文写成诗歌,即使这几年考场作文对文体的要求已由“除诗歌和戏剧外文体不限”变成“文体不限,写成诗歌不少于二十行”。
事情总是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柳暗花明”,在备课时,新课本中“尝试创作”中的引言吸引了我的注意——前边的欣赏、朗诵,是否激起了你创作诗歌的热情呢?诗是心灵触动的音符,是情感流动的旋律。现在,请拿起笔来,自拟题目,创作一首诗。可以发挥想象,借助一些意象,表达你的情思。也许写诗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容易,也许你的诗还很稚嫩,这都没有关系。大胆尝试,体会一下诗歌创作的快乐吧!
引言让我萌发了一个大胆想法——让我的学生尝试着写写诗歌,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未讲诗歌之前我就给我的学生提前布置下任务——认真聆听,细心体会,仔细琢磨课本为我们提供的诗歌,学习结束后试着仿作一首。同时我也宣布,我会将此次教同学们写诗的经历,写一篇教学随笔,希望同学们的作品能出现在我的文章中。
同学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情绪高昂,事情有了一个不错的开始。
教学中我把“反复朗读”、“体会情感”、“把握结构”作为我的教学重点——在《沁园春.雪》中我引领我的学生欣赏雄伟壮阔又美丽妖娆的北国风光,感受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的信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让他们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对祖国最为真挚的爱;读《乡愁》让他们感受到诗人余光中深沉的家国情怀,同时体会诗歌在结构上呈现出的寓变化于统一的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
在结束这个单元学习的时候,我也向他们展示了自己近几年所写的一些诗歌,向他们讲了是什么触动了自己,自己又是如何写下这些诗歌的。同时告诉他们生活中的人、事、物,总会触发我们的情感,将这份情感分行来写,就有了诗的模样;如果再适当融入联想和想象,就有了诗的味道了。
播下希望的种子,剩下的就是静静地等待……
不久,一个同学交了上来,紧接着又一个同学交了上来,一首首诗稿如雪片一样飘然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