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玉庭
枕头对于人的确挺重要--人常常与枕头相依相伴,只要那枕头不合适,人就肯定睡不好觉!
司马光小时候的枕头就极不一般--那是父亲司马池特意为他准备的。说是枕头,其实就是一截圆木--既然是圆的,也就极易滚动,人很难睡稳,而每当司马光因此醒来,也就会立刻抓紧时间看书,于是阅读的范围极其宽广--这就是著名的“警枕”!一个“警”字言简意赅!他后来之所以能够主编《资治通鉴》并名标青史,显然与儿时这种极宽广的阅读面有关,与这个催人奋进的枕头有关。即,司马光的父亲极善育子,这才有了后来那个名扬天下的司马光。
还有一则古代寓言《西邻教子》说得同样精彩:西邻五子,一子朴,一子敏, 一子盲,一子偻。一子跛,乃使朴者农,敏者贾,盲者卜,偻者绩,跛者纺,故五子皆不患衣食焉。
西邻为什么成功?因为他把他对子女的爱“真正的”落到了实处,从小就能瞄准孩子的长处因材施教,扬长避短,且目光很远,终于为所有的孩子找到了最合理的“工作”。显然,这样的爱才更有深度。
如此看来,爱子育子乃是一门精深的学问,决不能仅仅满足于“心疼”与“呵护”,而是应该尽早教会他们坚强与自立。
正如美国的一位博士,其教育女儿的方法十分独特,女儿看电视时必须用脚踩发电机供电,孩子每看一次电视都会累得满头大汗。这位博士还说,这叫适度折磨,有了这种折磨,才真的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于是进而想起一种随处可见的“中国式荒唐”,这就是:孩子不小心在地板上摔倒了,便哇哇哇地哭,中国妈妈见了,便赶紧跑了过来,一边小心地扶起孩子,一边用极夸张的语气骂着地板:“地板坏!地板坏!妈妈打它!妈妈打它!”说着,还真的煞有介事地跺了地板两脚,再看那孩子,也果然因为这“极愤然”的两脚,不仅不再哭,还“嘿嘿”一声,笑了!
这的确有点滑稽。明明是自已不小心摔倒的,于地板何干?可这偏偏是一种极常见的“中国式的国情”。
这就是失误!白白地错过了一个因时施教的极好机会。
那么,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显然:应该及时告诉孩子,勇敢的孩子是不会哭的。应该就此告诉孩子,今后走路要小心。应该乘机鼓励孩子,摔倒了应该自已爬起来!于是,在这个随处可见的“孩子摔倒”的生活细节中,也就有了真正合理的合逻辑的家教。
可是,我们这样做过吗?没有。不仅没有,反而把无辜的地板骂了一通跺了两腿。
这能叫明智吗?能叫对孩子负责对未来负责吗?
看来,当孩子摔倒后,是扶?是哄?是骗?还是鼓励?的确值得我们的家长认真地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