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赵宪宇
古人做官,很多人越做越小,
那就是被贬,
那就是被损,
那就是被阴。
特别是那些诗人词人,基本上都是被贬之人。
但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他们被贬之后,
不但不沉沦,
不但不抑郁,
不但不放任,
很多人不忧反喜,很多人另辟蹊径,很多人绝不隐忍。
政治上的失意,正好使他们的才华大放光芒。
苏东坡如果没有被贬黄州,忙乱中又错把黄州当赤壁,哪来惊世的赤壁诗文。这如果不是东坡个人之福,也应该是文坛之福,诗文之喜。东坡一生娶了三位夫人,都姓王,都漂亮。都先于他离世,东坡都为她们写了墓志铭,写了悼亡诗。等东坡离世时,他留下遗嘱,不和“十年生死两茫茫”的王弗合葬,不和“玉骨冰肌”的王朝云合葬,最后还是和第二任妻子王闰之葬在一起,要“唯有同穴,尚蹈此言”。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生活的时间里,正好是东坡被贬期间,两人相依为命,共享甘苦,收获了生死爱情,传出了人生佳话。
官场上被贬,可能是他们解脱自己的良机。
大家都知道,陶渊明是“误入尘网中,一去十三年”,他是主动解聘自己,主动贬掉自己,去寻找人生的世外桃源,去寻找解脱的精神世界。
还有一位不可思议的人物李白,他四十三岁,离开翰林院。本来他陪伴玄宗周围,奉诏作《官中行乐词》,还获赐锦袍,还写出了“云想衣裳花想容”的美句,但他对御用文人生活日渐厌倦,后来居然敢玄宗呼之不朝。这个曾经奉诏醉中起草诏书,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的李白,被宫中人恨之,玄宗疏之。不到半年,就离开宫廷。而他的《早发白帝城》《秋浦歌》、《赠汪伦》《独坐敬亭山》《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等,你所知道的他的最杰出的诗作几乎都是被贬以后,或者说是他主动申请被贬以后诞生的。最为不可思议的是,在他离开朝廷的第二年,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李白和杜甫总共有三次见面。他们的荟聚,不仅是两人的幸事,也是诗坛的美事,他们共同谱写了诗歌华章,人生传奇。
范仲淹被贬了,他说,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想想看,没有被贬,哪来如此崇高的境界,即使有,怎么有机会得以呈现,更不会给后人带来最美好的最有效的最耳熟能详的心灵鸡汤。被贬也要贬出先忧后乐来,也要贬出人生境界来,也要贬出内涵品质来。
杜甫,曾经是个纨绔,标准的官二代,爷爷杜审言既是大官,又是大诗人。杜甫如果不被贬,也许就是写写锦衣玉食,鼎铛玉石之类的文字。但他被贬后,连住房也是要别人赠与,这样反而成就了他的忧国忧民,成就了他的现实主义,成就了他的“诗圣”之名。他后来的满足与欣慰,就是天下寒士俱欢颜。没有被贬,他的喜悦,他的满足,也许就是那些香车宝马、花天酒地了。
所以,很多文人被贬,激发了他们心底的优秀品质,挖掘了人们心灵深处的美好情感。一直待在上面,尽是荣华富贵,尽是步步高升,尽是残压百姓。
许多人,也许会想,自古文人多被贬,被贬反而出境界,出思想。做官没有被贬经历,履历就不完满,高尚的情操就无法得以别样的体现。所以,历史上被贬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常态,很多人真的是不忧反喜,另有气象。
他们有的人终于可以寄情山水了。
柳宗元,被贬永州,写了永州八记,我们都至少读过他的小石潭记。
欧阳修,被贬滁州,写了醉翁亭记,我们至少都知道他的乐不自胜。
看看欧阳太守的话吧: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他们被贬,却乐成这幅模样,不像现在的做官,只想步步高升,还老患抑郁。
朱熹,做官被贬,干脆就去做老师,做的欢天喜地,开了一堆的书院,还把《四书》校订了一遍。一下就是20多年,后来再喊他做官,也兴趣了然。
还有王维,最终隐居终南别业,吃斋奉佛,生活极为优悠。先前,他也是一贬再贬。王维肯定不是懈怠的,肯定不是心灰的,他甚至是恬适的,意愿的,满足的。
你看看他倒有多少你都会背的诗作吧: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
山中(天寒红叶稀)、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竹里馆(独坐幽篁里)、鸟鸣涧(月出惊山鸟)、画(远看山有色)、鹿柴(空山不见人)、相思(红豆生南国)、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送别(王孙归不归)、观猎(草枯鹰眼疾)、少年行(新丰美酒斗十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