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伦敦乘火车向西北方向,到了赫德福德郡的圣奥尔本斯以后,再乘出租车就可以到达一个名为爱霍特圣劳斯的小镇。在小镇一处绿荫深处可以找到英国戏剧家萧伯纳(1856-1950)的故居。这是一座两层的小楼,人们给它起了一个颇有诗意的名字“萧之角”。
萧伯纳是在1906年50岁的时候,与妻子夏绿蒂·潘陶森从伦敦搬到这个远离闹区的村舍里。他们没有儿女,不过因为萧伯纳对村邻十分友好,又是一个和气可爱的长胡子老头,生活倒也不寂寞。这时萧伯纳在欧美剧坛上已经声名显赫,被公认为是莎士比亚之后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是近代戏剧的奠基人。但他一生厌恶功名,极其憎恶各种闹哄哄的庆贺会议,所以他此后四十多年,就住在乡间的小楼里,远离闹区。
1943年他的妻子去世时,萧伯纳悲痛欲绝,健康状况和充沛的活力顿时大减。1950年9月10日,他在修剪梅树时不慎跌倒,左大腿骨折,手术后出现肾衰竭,这时他已经有94岁的高龄,算得上得到上帝特殊的恩宠了。在临终前,他对照看他的护土叹息地说:“我已经是老古董了,何必把我照顾得这么好?”
1950年11月2日,萧伯纳终于撒手人寰。萧伯纳去世后,他的骨灰和他妻子的骨灰混在一起,合葬在故居的后花园里。墓碑上的墓志铭只有一句话:
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迟早总会发生的这句非常幽默的话,极其完美地体现了萧伯纳的风格:既体现了一位智者面对死亡的潇洒和达观,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伤,真可谓一生最后一次精彩的幽默。萧伯纳的幽默,也体现在他的日常生活中
有一次,萧伯纳认识了一个肥头大耳的神甫。在与神甫谈话时,神甫上下打量长得很瘦的萧伯纳,一本正经地说:“萧伯纳先生,看你这副模样,别人会以为英国人都在挨饿呢。”萧伯纳毫不客气地反驳说:“但是,人们一看到你的模样就会明白:人民苦难的根源,就在你们这种人的身上。”还有,一位女明星给萧伯纳写求爱信:“假如我俩结合,生一个孩子,头脑像你,面容像我,那是多么理想啊!”
萧伯纳复信说:“如果生的孩子头脑像你,面容像我,岂不糟糕?”
萧伯纳的幽默,更是渗透在他的创作当中。1888年,萧伯纳开始关注易卜生的剧作,当他看了易卜生的一个剧本《培尔·金特》以后,他激动地说:“一刹那间,这位伟大作家的魔力打开了我的眼睛。”当时英国的戏剧舞台上流行的是情节剧,极力迎合低级趣味,萧伯纳嘲笑这些戏剧简直是“糖衣店”,对观众不能起到
任何教育作用。萧伯纳接受易卜生的现实主义的方向,认为戏剧应该像易卜生
样,依靠对立的冲突和不同意见的辩论来展开。从此,萧伯纳在英国戏剧界扛起
现实主义这面大旗,开始用惊世骇俗的洞察力、辛辣的讽刺、幽默机敏的对白,
及畅快淋漓的雄辩针砭时弊,揭露虚伪,斥责权贵,宣扬平等和公正
1920年,贞德被正式封为“圣女”。1923年萧伯纳写出了剧本《圣女贞德
女主人公贞德被萧伯纳塑造成一个天主教圣女、殉教者和悲剧女英雄。因为这个
本,萧伯纳获得了192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192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决定颁给萧伯纳以后,按惯例应该立即通知获奖者
人。萧伯纳知道他要获奖后,他告诉记者:“这件事我实在想不通。我想我之所
获奖,是因为今年我没有写半个字。”他还说:“他们为什么要在出了名的老头子
子上挂一个金铃铛?”他这些幽默的话语一经传出,报纸立即大做文章,传出各
各样的谣言:“萧伯纳拒绝接受诺贝尔奖。”“萧伯纳拒绝领奖的消息震惊全球
萧伯纳一生都厌恶接受任何形式的荣誉,也拒绝了多次授予他的奖项,他认
这些事情很无聊。但他拒绝领取诺贝尔奖这一殊荣,却让诺贝尔奖委员会大为
张:如果真的被这个倔老头拒绝,那可是一件尴尬的事情!幸亏萧伯纳的好友
芭·毕斯特洛姆出来救阵。爱芭不仅与萧伯纳关系不错,而且正是她把萧伯纳的
品译成瑞典文,萧伯纳当然也会感激她为传播他的作品所付出的艰苦劳动。正是
一原因,爱芭决定劝说这个倔强的老头不要做太出格的事情。她劝说道:“你不
把诺贝尔奖像小石子般地扔进波罗的海里呀!”“我亲爱的萧伯纳,这样做是不
的。瑞典要褒奖你,可是你却以侮辱来回报他们。”这些合情合理的批评和建讠
终于使萧伯纳回心转意,决定领奖。但是,他不接受那笔奖金,他要用这笔数量
菲的奖金建立一个英国瑞典文化基金会。
1933年2月,萧伯纳访问过中国,萧伯纳的幽默也因此带到了上海
萧伯纳到上海后,鲁迅、蔡元培等人都到宋庆龄家里欢聚。饭后,大家到花
里散步。因为天气很好,柔和的阳光照在萧伯纳长长的银须上,使他显得更加容
焕发、神采奕奕。蔡元培高兴地说:“萧翁,您真有福气,在上海看见了太阳。”
伯纳心情高兴,就开起玩笑,说:“不,这是太阳的福气,可以在上海看到萧伯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