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份的最后一天,据天气预报说是有雨,但这丝毫挡不住我们去兰田山上采风的兴致,此行,我们是为“新时代的文明实践——临海市作家协会志愿者走进涌泉镇兰田张村文化礼堂服务活动”而来。
大巴车七拐八弯行驶在盘山公路上,一侧靠近山壁,另一侧便是悬崖,窗外是大批的梯田,梯田上满栽桔树,不曾有一寸土地被农民荒废。桔子丰收的季节,我们的眼睛一直被绿、黄二色填满。车行半路,我正在奇怪这大山深处如何采风?恐怕连下脚的地方也没有吧?心有思虑,便有感应,坐在我旁边座位上的陈珍珍老师对此做了回答,因为她的外婆是住在兰田山的,所以她小时候常到兰田山上玩,那里对她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了。她对我说,车子再行驶一段路程,将不再是悬崖峭壁,而是一大块平地,兰田村就建在两山之间的平地上。我恍然大悟,却开始担心起山里人的生计。
大巴车又开了一段时间,我果然看到了平地和村庄,眼界顿时开阔,心情顿时舒爽。
车子在原兰田小学附近停下,我们便下车寻找兰田张村文化礼堂。此时已经下起下雨,雨滴石阶,瞬间化开,滋养了百年的青苔。村主任也在找我们,他热情地引领我们往文化礼堂走去,并介绍了兰田张村的历史。
原来兰田张村先人张和孙和民族英雄文天祥竟有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张和孙平生淡薄功利,好读史书,关心国事。公元1276年,文天祥自元营脱险,在南下寻找永王、益王途中,夜宿仙岩洞,化名刘洙,来到张和孙家,共同约定起兵抗元,和孙欣然应允。遂即倾尽家产,招募义兵,打造船只,传檄四方。虽然最终起义因多方受阻而失败,但一介书生,能够有范文正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襟怀,疏财为民,捐躯为国,其精神千年以来尤令人至深感佩。后张和孙后人避难柏加张,又迁至兰田,在山中长养,耕读传家。
实际上,张氏一脉人才辈出,在同一个院子里甚至还出了两个考上北大、人大的人物,近年来,在村里老书记的引导下,村里外出经商的商人,做学问的文化人纷纷慷慨解囊,反哺村人,集资110万,为村里建起了文化礼堂,为村里人提供了一个休憩、活动、交流的地方。究其原因,我想,这与这里的“风水”分不开——先人的福荫便是风水,张和孙系宋朝开国元勋张永德之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张氏一族瓜瓞延绵,其文脉传了千余年而不断,这其中的道理值得人们深思。
参观了文化礼堂,兰田张村的老书记给我们讲了一席话,抚今追昔,老书记感慨万端。往日的时光是苦的,大山阻隔了村民与外界的交流,山民们只能靠力气吃饭,现在条件好了,我们要“惜福”。老书记的脸面活像去世的文化大师南怀瑾先生,我在心里想:“南师为了服务桑梓,建造金温铁路,不辞劳苦,亲笔书写百余万字的信件,各处奔波斡旋,方能有这一件大功德事做成,而眼前的老书记,不也是这一类人吗?他们两个不仅面庞长的像,为家乡服务的心也是相同的。”
从文化礼堂出来,我们忘了吃饭,径直朝东林水库走去,此时,山雾氤氲,如在仙境,我们竟在路边见到了格桑花,我查了一下,它的花语是“幸福”或“美好时光”。一般来说,格桑花只娇艳而骄傲的生活在雪域高原上,兰田山上海拔才500多米,能够在这里见到它,足见它的坚韧。是的,如这座大山里的民众一样的坚韧,他们因坚韧而幸福,格桑花开,他们的时光也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美妙。
接下来,便是文人的事了。我们对着云海放声欢呼,快速拍照;上坡途中惊扰了牧人的羊群;诉说或倾听兰田的旧日时光。
我们吃完饭就走了,但是兰田,我庆幸自己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