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洛依斯·伊拉塞克Alois Jirsek (1851年8月23日~1930年3月12日)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捷克现实主义文学中的重要作家,以写历史小说著名。
伊拉塞克出身清寒。父亲原是织布工人,后来开设小面包店,家庭经济始终处于匮乏和负债的状况中。这使他从小对劳动民的痛苦生活深有体会。未来作家的故乡是位于波希米亚东北部贫穷山区的小城赫洛诺夫。这个小城地处边陲,历史上经常遭受异族的侵略爱国主义感情在人民中间是强烈的。赫洛诺夫又是一个富有革命传统的地区,十五世纪初期胡斯革命派曾在这一带活跃;一七五五年,赫洛诺夫附近的纳霍德又曾爆发过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革命英雄故事在人民中间代代流传,给年幼的伊拉塞克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为他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伊拉塞克少年时候在故乡读书,对民间诗歌和民间传说有很大的兴趣。
中学毕业以后,他进了布拉格大学,攻读历史。毕业后当了多年中学教员,同时从事写作
伊拉塞克最初是以写诗踏上捷克文坛的。他的诗写出了他对故乡、对被压迫的劳动人民以及对本民族艰辛而光辉的过去的热爱。
伊拉塞克的主要成就是小说。他早期的中、短篇小说几乎全部以故乡赫洛诺夫及纳霍德地区农民的生活和斗争为题材。例如,他的短篇小说集仙山乡故事》(1878)真实地反映了赫洛诺夫山区人民的困苦生活,以及初期资本主义对人们思想的影响。他的第一部历史小说《斯卡拉克一家》,写于一八七四年,是作家从故乡人民的叙述和传说中拮取创作素材,写一七五五年纳霍德边区农民起义的。这部小说的成就在于它揭露了封建农奴制下尖锐的社会矛盾,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农民自发举行武装起义的情况,绘出了人民的英勇斗争精神
伊拉塞克最成熟的作品写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本世纪初。这是捷克人民反对哈布斯堡王朝暴政统治和争取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时期,爱国主义激情使伊拉塞克选择了捷克历史中最光辉的两个时期作为自己创作的重点;胡斯运动时期和民族复兴时期。
关于胡斯运动,伊拉塞克写了《在激流中》(1887-1890)、《抗击众敌》(1893)和《弟兄们》(1899-1908)三部长篇巨著和未完成的《胡斯派国王》(1916-19020);此外,作者还写了供舞台演出的三部曲剧本《杨·胡斯》(1911)《杨·齐日卡》(1903)和《杨罗哈奇》(1913-1914)。在这些作品里,作者揭示了十四世纪末十五世纪初捷克社会中存在的种种尖锐矛盾,从而说明以宗教斗争形式出现的胡斯革命运动,实际上是捷克人民反对异族统治、反封建、反天主教会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作者以生动的艺术形象,细致深入的描写,刻画了统治阶级的暴虐、凶残和天主教会的黑暗、贪婪,热情地歌颂了革命人民威武不屈的斗争精神。这些作品不仅描绘了胡斯革命派在天才军事将领齐日卡的率领下大败德国皇帝和罗马教皇十字军进犯的动人场面,也如实反映了革命阵营内部不同阶层在革命过程中的不同态度,对中小贵族及市民的动摇和背叛有所谴责。
关于民族复兴,伊拉塞克创作了长篇小说《弗·勒·维克》(共五卷,1881906)和《在我国》(共四卷,189%61903)。这两部作品从城市和农村两个方面反映了十八世纪七十年代至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捷克民族复兴运动的整个过程。《弗·勒·维克》的主人公不是重要的历史人物,而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作者通过这个人物及其家庭的故事,描绘了布拉格和一些小城市捷克爱国知识分子为唤醒人民觉悟,建立民族文化而进行的艰苦的启蒙工作。《在我国》则是从另一个侧面——从农村—反映民族复兴运动。小说描写一个进步教士哈夫洛维茨基怎样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这漫长的岁月里,在农村进行艰苦的工作,同黑暗和落后现象作斗争,帮助农村人民提高经济和文化生活水平。
除上述作品之外,伊拉塞克的重要著作还有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还我自由》(1884)、写异帮统治下捷克国土黑暗生活的长篇小说《黑暗时代》(1913-1915)、反映一八四八年革命年代的中篇小说《哲学生的故事》(1878)以及写捷克民族古代英雄人物和事迹的故事集《捷克古代传说》(1894)等。在戏剧方面伊拉塞克不仅写了胡斯运动的三部曲,还写了反映农村生活的剧本《父亲)(1894)、《伏依娜尔卡》(1890)和神话剧《灯笼)(1905)伊拉塞克的作品文笔优美简练,人物刻画细腻,故事引人入胜,戏剧效果强。他的作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了鼓舞人民斗志,激励人民起来争取民族独立的进步作用
伊拉塞克一九三○年在布拉格去世,埋葬在他热爱的故乡赫洛诺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