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塔发·鲁特菲·曼法鲁特Mustufa Lutf al- Manfaluti, 1876-1924), te及著名文学家,十九世纪末积极传播复兴思想的革新派作家之一。
曼法鲁特出身在名门显贵之家。根据仕宦子弟的传统,幼年在私塾里背诵古兰经。十一岁被送到艾兹哈尔大学深造历时十年。他自幼爱好文学,不顾师长的反对,在学习期间广泛阅读了阿拉伯和外国文学作品,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学生时代的曼法鲁特就不断写诗作文,并以他优美的文笔崭露头角。当时在校任教的埃及著名宗教改革家思想家穆罕默德阿卜杜主张自由解放,提倡科学,受到青年学生的欢迎。曼法鲁特十分敬仰他,并在他的指引下走上文学道路。一九○五年阿卜杜去世后,曼法鲁特感到失去了依靠和希望怀着沉痛的心情回到故乡。两年后他重返开罗,参与编辑(穆艾伊德》报并作为该报《观点》专栏的撰稿人连续发表文章。曼法鲁特还深得埃及民族独立运动领袖柴鲁尔的赏识,曾先后在柴鲁尔主持的教育部、司法部以及咨询议会中任职。他一生主要从事写作,生活拮据,最后贫困而死。
曼法鲁特的人生道路坎坷不平。求学期间就因写作抨击阿拔斯二世的诗歌而身陷囹围,饱尝铁窗之苦。家庭的灾难又使他历尽人间的辛酸加以当时埃及正处于英国占领之下,民族的灾难和个人的不幸在曼法鲁特心中留下了深深的伤痕。面对严酷的现实,他的内心充满忧愤和不平。他决心为处于悲慘境地的受苦人呼喊、控诉,为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去唤醒群众。他的不少散文是以剖析社会,揭露生活的真实面目为主旨的。他在《富人与穷人》一支中写道:“如果强者不需要弱者像牲口、工具一样任其驱使,奴役”,“如果强者不需要弱者拜倒在他们脚下任其敲骨吸髓,强者是不会让弱者活下去,也不会让他们享受生的乐趣”。在《新一代》中,他抨击所谓贫困导致犯罪、杀人、偷盗的荒诞论调,指出:“富人也和穷人一样犯罪,他们的罪恶甚至比穷人更危险,更可怕”;“如果富人不那样吝啬、贪婪,搜刮穷人而占有大量金钱,人间就不会出现杀人犯,小偷和强盗;"由于人们“错误地把金钱做为衡量幸福的标准”,世界上才人妖颠倒,是非混淆。他在《幸福城》中描绘了他所憧憬的平等互爱、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为了实现理想,他规劝富人要天良发现乐善济贫劝说人们尊重妇女,保护弱者,驱邪正心,恢复人的本性。在《怜悯》中他说也许你看见悲哀痛苦的人会落下泪来。那么,你为你的啜泣而微笑,为你的眼泪而欣喜吧。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滚动在你双颊上的泪珠是光明的金线它在白皙的面孔上记录着‘你是个人’。”他的散文除有关社会问题外,还有伊斯兰宗教、语言和文学等内容,都收集在《观点集》中(三册,19101920)。
曼法鲁特创作、翻译和改写了一些悲惨故事,汇成《泪珠集》(19161922)。其中的故事描写了忠贞的爱情,贫困死亡以及道德沉沦所引起的悲剧。《孤儿》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篇。主人公幼年父母双亡,寄养在叔父家中与堂妹情投意合,形影不离。叔父死后,婶母以女大即要婚嫁,兄长不宜伴随为借口,要他另择住处。孤儿一气之下,当夜不辞而别。堂妹打听不到他的下落,积郁成疾,一命呜呼。留下一封书信托女仆投送。孤儿只身在外,渐渐身无一文,陷于困境。一天路遇女仆得知真情,悲愤交加,昏倒在地。不久病卧床塌。临终哀告邻人只求与堂妹葬在一处。《泪珠集》里翻译和改写的故事中以他改写的法国名著《茶花女》最为精彩。此外曼法鲁特还翻译了法国作家法朗索瓦科贝的《为了王冠》,爱德蒙·罗斯丹的《西哈诺》,阿尔封斯·卡尔的《菩提树下》,贝拉尔丹·德圣-皮埃尔的《保罗与维尔吉妮》。
曼法鲁特十分重视语言的表现力和语言的时代特征。他的作品一扫当时绮丽、空洞的陈腐风气,代之以清新隽永,凝炼流畅的风格,字字句句能打动读者的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曼法鲁特的这种独特的思想艺术风格为阿拉伯文学树立了典范成为当时青年效法的楷模。
曼法鲁特的作品表现了一个正直的文学家针砭时弊、要求改良社会的责任感和正义感,但没有超出民主主义的思想范畴。他探求社会的出路,但最终找不到正确方向,因而作品带有浓重的人道主义和感伤的色彩,成为阿拉伯感伤文学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