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聊聊一个历史名人,姑且算是他的一个小传吧。
读本文前,先考考你,如果答不出,奉劝您别往下看了,逛逛淘宝,唱唱抖音去,时间宝贵,别在这浪费。
题目来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名句是谁写的?
答案公布,看您猜对没有,他就是——王勃,初唐四杰之首。
初唐四杰干啥的?
写文章的,尤其诗写得好。
四杰在唐诗发展史上地位很高,是改革浮艳诗风的先驱,开拓了诗歌的题材,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并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
或许,没有他们,便未必有五六十年后的李白和杜甫。
作为四杰的老大,王勃是个神童,六岁就可以写文章,九岁时写了篇《汉书指瑕》,来纠正大儒颜师古注解汉书的错误。
14岁的时候,王勃参加幽素科科举考试,一举及第,皇帝唐高宗读他文章也惊叹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便封他为朝散郎。
朝散郎是啥官?这是一个七品官,别小看了,唐代的进士超级难考且不说,就算考上了,新科进士一般从九品官做起,混个八九年能升到七品就不错了。
神童是怎样炼成的?和基因有关,和出身更有关。
王勃的爷爷叫王通。
王通是隋末的大儒,初唐时期的大人物——如魏征、王珪、房玄龄、李靖等,一大批文臣武将,都是王通的门人或弟子。
王通博学且不说,另一个特点就是傲,傲到了狂妄,这基因,王勃也有。
王通,他狂到什么地步?
他要做第二个孔子。孔子修订六经,他便写了个《续六经》,称《王氏六经》。孔子和弟子的言行被门人记下来,编成《论语》,王通也让门人弟子们记录他的言行,写成《中说》。这位,真是个山寨的祖宗。
王通有一个弟弟,也就是王勃的叔祖,叫王绩,疯疯癫癫,嗜酒如命,却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他的代表作《野望》在形式上已经是成熟的律诗:"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因此,王勃可是标准的书香门第,有这样的家世,有那么好的机遇,真是抓了一首好牌呀!
可惜,后来,王勃却把一手好牌打烂了。
为什么会这样?成功来的太容易,助长了他的傲气,一连作死了三次,直到把自己真的作死了。
公元666年,王勃16岁,真是666,喜事接着来,被皇帝调进了沛王府,征为王府侍读。
沛王是谁?李贤。
李贤是谁?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二儿子,在他大哥李弘死后,他便被立为了太子。
侍读是啥工作?陪太子读书,家教兼同学。
未来太子的玩伴!傻子都可以猜到,此时的王勃可真是前程似锦啊!
谁知,四年后王勃出事了。因为他写了一篇不该写的文章。
这篇文章叫作《檄英王鸡》。
檄英王鸡?啥意思?就是向英王的鸡发起挑战。
英王是谁?李贤的亲三弟,武则天的三儿子李显。
这皇哥俩玩斗鸡游戏,王勃手痒痒,就写了这篇文章,玩玩幽默。结果,幽默被玩成了悲剧。
文章被唐高宗读了,读到“两雄不堪并立,一啄何敢自妄”时,勃然大怒,大骂道:“歪才呀,歪才!这分明是在挑拨小哥俩的关系呀!”当天便下诏,废除王勃官职,轰出了沛王府。
唐高宗为什么如此生气?
唐朝一开国,诸王之间争夺皇位、互相攻讦的斗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王勃《檄英王鸡》无意中触动了高宗这根最敏感的神经,没杀了他算是开恩了。
无论何朝何代,要想活得安稳,一句话,珍爱生命,远离政治。
第一次作死之后,王勃没脸在京城混下去了,去哪里,可能他听了赵雷的《成都》,去巴蜀旅游去了。
其实,此时的王勃心情那真是糟透了。一起来看看他的这首《别薛华》:“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下面。我们不妨将这首诗和他之前写的那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做个对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是不是一首悲凄,一首得意?
在巴蜀,王勃游历了三年,觉得风声不那么紧了,便返回长安参加科选,毕竟他已经24岁了,要工作来糊口。
可是他这个上了皇帝黑名单的人,注定了仕途不顺。后来,一位朋友帮助了他。这位朋友叫凌季友,当时担任虢州(河南灵宝市)司法,为王勃在虢州谋得一个参军的工作。参军是做啥的?八品小官,做些抄抄写写,跑跑腿的杂事。
王勃这十年混得够惨,没升反降,降了一品,14岁七品,24岁八品。别折腾了,安安稳稳过日子吧。
可是,王勃却不知吸取教训,继续把他的作死行动进行到底。
第二次作死过程是这样的:在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了,王勃不知哪根筋搭错了,把曹达藏匿起来了,后来,王勃又把另一根筋搭错了,他把曹达杀了,因为怕走漏风声。
这事好矛盾,王勃为什么要保护罪犯曹达,既然保护又为什么又把他杀死?据新旧《唐书》所载,王勃这次作死,是被同事构陷的,因为他恃才傲物,被同事嫉恨。
同事的关系往往便是竞争的关系,低调低调再低调,这才是明哲保身的好方法,切记切记。
无论这件事中有何蹊跷,都不用去计较了,反正结果都是一样的,王勃被判了死刑,蹲监狱去了。
但王勃是幸运的,竟然没被砍头,莫非是因为他还没写出《滕王阁序》,上天不要他的命?那一年,唐高宗李治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大赦天下。
于是,王勃从鬼门关走了一遭,又绕回来了。
老天放了王勃一马,但王勃却不放过自己。刚出狱的他,拒绝了朝廷对他的重新启用,决定去交趾(今越南境内)走一趟,踏上了他的不归路。
交趾那么远,而且还要过海,王勃为什么要去冒这个险,出国旅游?
因为他要去看望他老爸王福峙。他是个孝子,觉得愧对老爸,因为老爸被他连累了,被贬为交趾(今越南境内)县令。那时候的越南在唐朝将于内,但却是野兽纵横,巨蟒出没的荒蛮之地。
675年的秋天,王勃开始了他的探父之旅,从洛阳出发沿运河南下,于八月中旬到达淮阴,又从淮阴到楚州,离开楚州,继续沿运河南下,入长江后折向西行,到了江宁。
然后,继续进发,路过了洪州(今南昌),既然到了南昌,自然要登天下闻名的滕王阁。
无巧不成书。
洪州的阎都督因为重修了滕王阁,正打算趁着重阳节放假,在阁内举办个文学派对,听说王勃恰好路过,阎都督赶紧差人送上了邀请函,现在天王落魄,不用出场费就可以拉来充门面,不请白不请!
于是千古名篇《滕王阁序》诞生了,只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足以让历史从此定格在那个千年前的午后。
大约在676年春夏之交,王勃终于来到了交趾,见到了他生活窘困的父亲。
676年冬,《滕王阁序》已经传播到了长安。
唐高宗也读到了这篇序文,忍不住赞叹:“此乃千古绝唱,真天才也!王勃现在哪,快把他找来!”
可是王勃已经不在了。
一篇横绝千古的《滕王阁序》,耗尽了王勃一生的时运。
676年夏,探父之后的王勃明知夏季南海风急浪高,依然决意踏上归途,中渡海溺水,乘风逝去。
他只活了短短的26个春秋。
有人说,他是生无可恋,刻意投海。
假如王勃泉下有知,他应该庆幸,他死对了。
死于海中,也许是他最好的结局。
其实,假如他没写《檄英王鸡》,他没被逐出沛王府,他必然不得好死。
因为,在他死去四年后,太子李贤被废,然后母亲武则天为了扫除称帝障碍,派人赐他自尽,李贤的所有亲朋好友都被株连,包括一大批皇亲国戚。
太子最要好的朋友高岐,便被家人残杀,父亲用倒刺向他的咽喉,伯父用到砍进他的腰腹,堂兄斩下他的头颅,把他血淋淋的尸身扔在大街上。亲人们以此来表示和他斩断关系,毫无亲情。
试想一下,假如王勃此时依然在太子府,而且是太子的红人,他会落得何种下场?
王勃死后20年,他的大哥王勮,二哥王勔,弟弟王助也一同死了。
王勔、王勮和王勃一样,都是才子,被称为王家三株树。
大哥王勮一度官任天官侍郎,也就是吏部侍郎(正四品),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副部长。二哥王勔,官至泾州刺史(正四品),弟弟王助,官至监察御史(正八品)。
但是王家兄弟在武则天年间,被揭发有谋反嫌疑——武周时期诬告盛行,说谁谋反,一封匿名信就可以;举报不实,也不负责任。
酷吏来俊臣是负责审讯者之一,于是,王勮、王勔、王助这哥仨,都问成死罪,加以族诛。
假如王勃此时还活着,又怎能逃过这场劫难?
人生如寄,多忧何为?
祸福相倚,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什么是真正的幸运,往往身在其中时,却并不明白。
作者: 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