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维特·哈兰是第三帝国导演中最有名的一位,那赫伯特·塞尔平恐怕就是最有天赋的一位。
缺少哈兰上可通天的人际关系网,加上在个人政治观点上,塞尔平和纳粹官方意识形态也一直保持距离,甚至经常抗拒上面干涉,这给他惹来不少麻烦,剧本总不能一次通关,后期重拍也是家常便饭,但他在电影上的灵气却是同辈导演中少有的。
塞尔平是个英国通,他曾改编过奥斯卡·王尔德的名作理想丈夫,后陆续导演多部浪漫喜剧,二战爆发后,他的重心转到军事人物的传记片上,如著名的殖民者卡尔·彼得斯的传记卡尔·彼得斯,彼得斯赤裸裸的暴力行为被美化,他成了点化蛮荒野人的文明使者。
从纯粹电影的角度来判断,这部电影不失为一部杰作。虽然摄制组没有去东非,但他们在葡萄牙选的外景栩栩如生。
之后是关于德国早期潜艇发明人威廉·鲍尔的传记机密文件WB1。塞尔平仔细研究了19世纪潜水艇的详细构造,把影片拍得像是一部教科书。
他的摄影机运动依然精彩,如果说影片有什么失败之处,那就是喜剧元素的不当加入。
[机密文件WB1的拍摄为塞尔平带来了宝贵的水上制作经验,他在第二年的遗作/泰坦尼克号就如鱼得水了。
这部电影是戈培尔个人特别想拍的,但他为什么把执导权交给了个他讨厌的导演,也许是塞尔平的才华打动了他?没有人知道。
从戈培尔的想法出发,这应是最好的反英题材——想想看,这艘象征着大英帝国无与伦比
海上霸权的巨轮,沉了,该是多么绝妙的讽刺。所以戈培尔将这个项目划入政府委制的名单,还给了塞尔平当时最走红的女星西碧尔·史密茨。
依照影片的设想,白星航运公司的主管布鲁斯伊斯梅( Bruce Ismay)因为垂涎打破航速纪录的虚名,将泰坦尼克号一步步推向了死路。而船上唯一清醒地意识到了潜在危险的是大副彼得森,(一名德国人!)。在船沉后,伊斯梅得救了,最后被送上了审判席,但他将所有过错都推到死亡的船长头上,于是这又成了对“典型的英国式正义”的批判。
不幸的是塞尔平拍出了一部好的灾难片,但却算不上是一部好的宣传片,本片的试映结果很糟,戈培尔深感震怒,他令塞尔平重拍部分场景,但遭断然拒绝,于是他命盖世太保拘捕了塞尔平,后决定命40岁的他到前线去参军,第二天,塞尔平就在监狱里自缢身亡。
塞尔平自己也无法知道/泰坦尼克号所经历的曲折遭遇了。他死后的第二年,戈培尔令略微改过后的片子在巴黎首映,但并没允许在德国本土发行,直到1950年才与德国观众见面,受到热烈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