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娃娃家的 杉木
/// 你以为小丑是个疯子
其实,他是一面镜子
01
一直想说,却不知从何说起。
这是我看完电影《小丑》过后的感觉,这感觉很折磨人。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对美国好莱坞的电影没感觉,无论是《速度与激情》系列还是漫威系列,故事越来越单薄,说教越来越无趣,更多是靠特效和大制作支撑。已经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不看也罢。这其实和我们对一些事物的追求一样,过犹不及。
然而,《小丑》这部电影却扭转了我业已失望的心。
02
电影故事并不复杂,但是却把人性的弱点暴露无遗。
《小丑》的主人翁是由菲尼克斯扮演的亚瑟,一个哥谭市社会最底层的演艺人员。亚瑟虽说是演艺界人士,但是他不是那些如日中天的大腕,也不是那些风光无限的明日之星,甚至连一个演员都不是,他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舞台上跑龙套的、片场上的群众演员,他扮演小丑。
亚瑟甚至只是一个小的广告公司的临时雇员,就像我们在街头经常看见一些商家做活动举办的晚会上,舞台许多举着牌子满场跑的那些人,亚瑟就是他们,有时候还不如他们,他甚至要在街头举着广告牌为企业做广告。
他在愉悦别人,却不能愉悦自己。
03
电影中的故事也就从举着广告牌的画面切入正题。画着小丑的脸,穿着小丑的衣服,亚瑟举着广告牌在川流不息的大街上卖弄的做着广告,却无端被一群小混混砸了牌子,并且暴打一顿。
混乱、暴戾、对立就是哥谭市的现状,也是许多鲜花簇拥的城市后面掩藏的一面。
好心的同事送了一把左轮手枪给他防身。枪在任何社会都是强权的象征,似乎谁拥有枪谁就拥有世界,有领袖说“枪杆子出政权”。有了枪的亚瑟在家里幻想着所有的愉悦和憧憬,甚至在第二天去儿童康复园表演的时候也带着枪。
不幸的是,演出中,枪掉在地上;更不幸的是,当他撒谎说枪是演出道具的时候,赠枪给他的同事出卖了他,亚瑟理所当然的被开除了。
04
故事到这里进入高潮,在电话中已被开除的亚瑟没有卸下小丑的化妆,一个人悲伤地坐在空荡荡的火车上,厄运进一步到来。亚瑟其实一直患有一种精神疾病,那就是遇见伤心、紧张、害怕、焦虑的时候会无法控制的大笑,哪怕他掐住自己的脖子都无法克制。凑巧,三个华尔街的精英正在火车上调戏一名女子,而亚瑟因为紧张害怕发出的大笑,理所当然的被认为是一种挑衅,一顿暴打不可避免。
亚瑟在反抗中开枪杀了这三个人,没有丝毫怜悯,场面血腥而狰狞。这一次的杀戮没人让亚瑟觉得害怕,反而激起他的报复后的快感和施暴后的自豪。
善恶一念之间,然而从天使到恶魔却未必是一念之间。
吴三桂的反水难道真的是“冲冠一怒为红颜”?非也,水到渠成而已。
05
更可怕的是,因为被误传为戴着小丑面具杀人,并进一步被以讹传讹说成是贫民对精英的仇杀,整个哥谭市都因此陷入阶层对立的混乱中,小丑面具开始充斥整个城市,随之而来的破坏与抗议也此起彼伏。
患有精神疾病的亚瑟经常说“患精神病最大的悲哀,别人总是希望你装没病”。但是,真正的最大悲哀是你即使装做没病,可是所有人还是都认为你有病。
亚瑟做梦都想做一个脱口秀的表演者,他的偶像是一位相当于郭德纲一样的一位娱乐界大咖,他梦想成为他,为此,亚瑟刻苦准备。在从小丑的岗位上被开除后,他有机会去尝试做一个脱口秀的表演,然而一紧张就大笑的毛病不仅注定他成不了一名表演者,还因此成了笑话。他的这段失败的表演视频还被那位大咖作为一个反面段子在电视节目里加以嘲讽,不仅如此,他还邀请亚瑟参加电视直播。
已经崩溃的亚瑟此刻疯狂了,他杀掉那个撒谎的同事,他还捂死那个造就他精神疾病的母亲。他精心准备好一切,就是为了在他偶像的节目现场直播枪杀了他的偶像!
06
“no zuo no die”,这位偶像果真自己害死自己。
亚瑟的最后疯狂点燃整个城市暴乱的火种,整个哥谭市沦陷。
亚瑟被街头暴乱的民众从警车中救出后,影片达到了最高潮,罹患精神疾病的亚瑟从一名小丑终于变成了暴乱之王。
他在警车上妖艳的翩翩起舞,那种恶的光芒瞬间照亮了整个哥谭市。
07
影片结束了,观影的我久久深陷其中。
这部电影因为理所当然的原因不可能在中国内地上映,但是又因为都所当然的原因在网络上悄悄热播,IMDb9.6(开画9.9)、豆瓣9.3(开画9.7)、烂番茄85%(开画85%)
《小丑》牵扯政治吗?或许你可以这么认为,或许你自觉不自觉的把他和当前某地的混乱局势做一个关联,以为小丑面具就是影射黑面罩,“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各自的感受,也无可非议。
但是,我相信导演的话,他说这部电影不关乎政治,毕竟这部电影开拍以及结束的时候是在2018年底,某地的混乱并没有开始。
然而这是一个政治泛滥的时代,没有任何事能够超然于政治之外,电影自然也是如此,无论是刻意还是无意,电影故事都会是社会某些方面的浓缩或者扩大。
08
虽然叫好声众,但是,即便在西方国家,许多主流媒体也依然把这部电影批驳的一无是处。这并非没有道理,《小丑》这部电影也不符合美国好莱坞的主流价值观。
整部电影充满大量隐喻,表象符号,镜头飘移,人物狰狞,光影玄幻,场面血腥。情节看似简单,但是背后又扑朔迷离。许多时候我们分不清,电影中的情节谁是真实的,谁又是亚瑟的幻想世界。
在这个精神分裂的世界中,观众不时深陷其中,恍惚,压抑,悲情,愤怒,惊恐。
有人给这部电影打分说,情节5,其他表演、音乐、摄影、剪辑等都要打十分,虽然有些夸张,但也不完全是随意任性的评论。
但是,无论你说好还是不好,看完这部电影,你内心一定是有话想说,而这想说的话恰恰是因为电影触动了你。
09
杰昆菲尼克斯饰演的亚瑟,或者说杰昆菲尼克斯饰演的小丑已经达到了一个极致的地方,几乎可以说不可复制。无论是他眼底里飘忽和失意,也无论是他无法自控的大笑,包括他那怪异夸张的舞姿,都必将成为永恒的经典,这是毋庸置疑,我相信奥斯卡影帝称号对杰昆菲尼克斯来说是唾手可得的事。
杰昆菲尼克斯不是演的像一个小丑,他就是一个小丑。我们应该为真正的艺术家致敬,为了演好电影中的亚瑟,杰昆菲尼克斯暴瘦47斤,两排如折翼的肋骨似乎要从体内破皮而出。有过减肥欲望和经历的人一定很有感触,减五斤不难,减十斤那是多么辛苦,想减二十斤则是一种梦。为了一部电影减肥47斤,这真的是为了艺术献身。
电影中的小丑亚瑟是一个鲜活的艺术人物,一个底层的、卑微的生活着的普通小人物。杰昆菲尼克斯把那种时而自卑、时而亢奋憧憬成功的状态刻画的淋漓尽致。
10
看完电影,或许你会忘了情节,忘了暗讽,忘了政治,忘了残酷,但是你一定会记住亚瑟那无法压抑的大笑,那种不是为了笑而笑的笑,“桀桀桀”,撕裂、无助、绝望、悲哀。如果我们记忆中的笑是杨贵妃那种“一笑倾城、再笑倾国”,是“回眸一笑”,是“和羞走,倚门回首”,是“掩口葫芦而笑”,那亚瑟的笑是这个世界上我们最不愿听见的笑。
亚瑟是嘲笑自己吗?是嘲笑人生吗?是嘲笑友谊吗?是嘲笑亲情吗?是嘲笑名人吗?是嘲笑社会吗?按说都是。
活在社会的底层,工作的压力不仅大还随时面临下岗,无论他多么努力依然被老板呵斥、被小混混欺侮,这样的自己当然值得嘲笑。
梦想的人生是渴望能够做个人人喜欢的脱口秀演员,是希望每天把欢笑带给这个世界:“妈妈对我说过,要给世界带来快乐”。然而,残酷的现实中,亚瑟的一生是悲惨的童年,是无人倾听的世界,是朝不保夕的每天,是被嘲笑欺辱的日常,这样的人生本身就是一个悲剧,何尝不值得嘲笑。
亚瑟和我们所有人一样渴望着友情,小心的维护着同事之间的关系。然而,那个看似关心他的同事,却在转身之后就向老板举报,轻易地让他丢了工作,这样的友情还不值得嘲笑吗?其实,在残忍的杀了那位同事的同时,他放过了另一位,亚瑟并不是一个完全嗜血的恶魔。
最终击溃亚瑟的也是最致命的因素却是他的妈妈。这个和亚瑟相依为命需要亚瑟每天照顾的母亲居然是伤害亚瑟最深的人,亚瑟的精神病就是因为她的男友在亚瑟童年时候折磨造成,而她也放任这种折磨存在。这样的母爱当然值得嘲笑。当亚瑟最终弑母的时候,观众居然不是极端的愤怒和哀伤而是对亚瑟的某种理解。亲情,有时候是最大的伤害。
而那些社会名流呢?无论是高高在上的政客,还是电视里夸夸其谈的名嘴,这些人谁真心把普通民众记在心里?小人物在他们眼里不值一提,蝼蚁一般,生活中点缀的笑料。亚瑟最后的愤怒和报复也就来的理所当然。
社会呢?更是值得嘲笑。没有温暖,没有关怀,所谓的太平盛世不过是欢歌之下的掩饰和吹嘘。亚瑟被小混混殴打倒地,路过的人都不正眼瞧瞧,亚瑟此时在笑,他当然不是笑自己,他是嘲笑这个病态的社会。
亚瑟在弑母的时候说过一句话,就是最好解释:“你知道什么会让我发笑吗?我曾认为我的人生是一出悲剧,现在才发现,其实是一出喜剧”。
11
摆脱政治上的臆想和猜测,我觉得《小丑》带来的很多思考,最关键的是需要我们更多的对精神疾病患者予以关注。
影片中的亚瑟不是天生就是一个恶魔、一个暴力犯罪者。他也曾努力的工作,认真地生活,细致地照顾家人,即便他说“贫穷才是疾病”,他也依然有着梦想。是什么让他从一个轻微的精神疾病患者变成一个杀路人、杀同事、杀母亲、杀政客的恶魔?当然是这个社会。
亚瑟渴望爱,就像亚瑟找到母亲的妄想症对象(那个市长候选人)说的一句话,“我不想要什么,我就是想你抱抱我”。然而,不可能有,不仅没有人去关心他,甚至原本最应该关注他的社会心理救助机构也是敷衍了事。
亚瑟杀了那个心理医生,“你都没在听,对吧?”
这不是报复,这是血一样的警醒。我们这样的社会有没有真的对精神疾病患者多一点关心。
这几年来,我们的社会在高度物质丰富化,当年命案发生的一些主要原因如今已经发生改变,现在的一些暴力恶性犯罪原因更多的都和精神疾病有关。
狭隘、偏执、歇斯底里,这是我们给这些罪犯贴上的标签,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但是我们也需要反思这个社会对他们做过些什么?
社会发展的越快速,人们承受的心理压力也就越大,而我们这个社会更多的是关注弱势群体的物质救助。就像《奇葩说》节目里的嘉宾蔡康永说:“我们所谓做善事其实就是捐几个钱”。殊不知,这个社会还有许多精神上的弱势群体,他们也需要救助,需要更多的关心。很不幸,我们总是等发生才去后悔一切,然后等着下一次的后悔再发生。
这就回到了《小丑》导演菲利普斯所说的初衷,他拍这部电影就是希望人们更多的关注精神疾病患者,这也无怪电影中亚瑟总是反复说一句话:“我只希望我的死比我的人生更有价值”。
12
小丑离我们很远吗?其实,我们人人都是小丑。我们在生活面前愉悦别人,没人知道掩面之后,是各自的内心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