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IOS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欢迎访问小越美文网 阅读最新散文诗歌 下雪了作文

谢甫琴科 传记:乌克兰诗人

时间:2020-10-18 17:29:16    来源:

谢甫琴科(1814 - 1861),十九世纪乌克兰杰出的革命民主主义诗人

谢甫琴科于一八一四年三月九日生于乌克兰基辅省兹维尼戈罗德县莫林采村的一个农奴家庭。祖父是皮鞋匠,父母都是农奴。在他九岁时,母亲去世。父亲种地和运盐,无暇料理家务,又娶了一个凶恶的带三个小孩的寡妇。十二岁上,他失去父亲,成为继母差遣的牧童。十五岁时,他当了地主的仆人。一八三一年初,农奴谢甫琴科跟随主人来到彼得堡。他在京城认识了一些诗人、画家、作家,他们关心这个才华出众的青年,设法把他从地主手中赎了出来。一八三八年他获得自由以后,进入美术学院跟随当时有名的画家勃留洛夫教授学画。由于勤奋好学,谢甫琴科在政治上、文学上、艺术上的修养日臻成熟。

一八四○年,在彼得堡出版了谢甫琴科的第一本诗集《科布扎歌手》(“科布扎”是一种乌克兰民间弹拨乐器)。这本小书使他立即成为著名的乌克兰诗人。诗集包括《我的歌呀》《卡捷林娜》等八首诗,表达对故乡的热爱,是乌克兰民歌体创作,有憨厚纯朴之风,无矫揉造作之气。别林斯基主编的革命民主主义期刊《祖国纪事》赞扬它而反动文人却称他是“庄稼汉诗人”。一八四一年,诗人的第一部长诗《海达马克》出版了。长诗描写十七—十八世纪乌克哥萨克起义者—海达马克反抗波兰地主的起义斗争。这是一部浪漫主义的作品,充满了呐喊的声调,狂热的情感,血与火的场面,迅速变换的场景等等。但在历史过程的描述方面,表现了一定的现实主义

一八四三年春,谢甫琴科回到乌克兰探望亲人。他到处所见是眼泪和痛苦农奴照旧被鞭答,被出卖,拿去换狗。诗人的心被阶级的义愤和激情所燃烧。他广采博录乌克兰民间口头创作,作为自己写作的素材。一八四五年,从美术学院毕业后,他在基辅大学任绘画教员。一八四六年,他参加柯斯托马罗夫等人的“基里尔-梅福迪”社的活动。这个秘密的政治组织在群众中进行启蒙活动。它主张斯拉夫民族的统一和废除农奴制。次年三月由于告密,这组织的很多成员被捕。在告密报告中提到谢甫琴科在该组织的会议上朗读“反对法律”的诗,指名道姓地攻击沙皇。诗人于旅途中在第聂泊河渡口被宪警速捕,还从他的行李中搜出了一些诗稿。这是诗集《三年》(1844-1847)中的一些作品,有描绘农奴制统治下俄罗斯生活的长诗《梦》(1844,表现沙皇王朝是各族人民监狱的长诗《高加索》(1845)等。《三年》的基调是揭露农奴制社会的黑暗和无法可循,号召人民像一七六八年哥萨克那样实行武装起义(《冷崖》),用“凶恶的敌人的鲜血”来浇灌自由(《遗嘱》)。这些诗篇明确表现了作者的革命民主主义世界观,充满强烈的战斗激情。

谢甫琴科被押解到彼得堡第三厅。在审讯中,他声明他所以写作反对沙皇的诗,是因为人民对沙皇和政府的不满以及地主对农民的压迫激起他的愤怒。诗人被宣判流放到奥连堡去当兵服苦役。沙皇尼古拉一世还在判决书上亲批:“严加监视,禁止写作和绘画。”于是,诗人开始了艰苦的流放生涯。在奥连堡兵营,白天是机械的操练,晚上听土兵们诉说挨鞭答的痛苦。谢甫琴科继续写诗歌颂乌克兰祖国,控诉农奴制的罪恶和沙皇的暴政。这些诗偷偷地写在小本子上,藏在诗人的皮靴筒里,被称为“靴筒诗抄”。一八四八年春至一八四九年十一月谢甫琴科被挑选参加了军官们组织的咸海科学考察队。他在考察期间写诗作画,描绘沙漠和海洋的大自然景色,抒发诗人波涛汹涌的内心情感:虽然它们浸透了哀婉的情调,但诗人并不向环境屈服,而是渴望战斗,并透过迷雾般的现实,看到一个未来的没有地主和农奴的幸福的乌克兰。由于参加考察有功,奥连堡司令曾向彼得堡请示,要求把谢甫琴科升为军士。这时又有人告密,说他违背皇上禁令写诗作画。沙皇拒绝了司令的请求。

一八五O年六月,谢甫琴科从奥连堡被押解到里海边的诺沃彼得罗夫斯克要塞,严加管制,将近七年。其间,他又于一八五一年被派参加卡拉套山脉的地质考察队,作了不少画,写了《音乐家》、《艺术家》等几篇自传体小说。作者根据自身经历的回忆塑造了人民艺术家的形象,是乌克兰文学的不朽作品。八五五年,沙皇尼古拉一世死亡,亚历山大二世登基,宣布大赦。但谢甫琴科的名字被新任沙皇从大数名单中亲笔勾掉。诗人在彼得堡的朋友们为他的自由而奔忙。他本人在等待中记日记。这些日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政治信仰,是作者的自画像,又是认识他那个时代的珍品。在日记中,作者怀有对农奴制的强烈仇恨,对人民斗争的胜利充满信心。这个农奴出身的民主战士,认为农奴制的灭亡已是指日可待了。

一八五七年七月二十一日,谢甫琴科终于获得释放。八月二日,诗人从诺沃彼得罗夫斯克乘渔船到阿斯特拉罕,再乘轮船沿伏尔加河到尼日尼诺甫哥罗德,滞留至次年二月二十五日才获准前往彼得堡。诗人绕道莫斯科来到京城,受到俄罗斯革命家和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涅克拉索夫等的热烈欢迎。谢甫琴科回到首都后,在美术学院工作,并继续写作革命诗歌,号召人民“把斧头磨得更锋利”,起来反对沙皇专制和农奴制度。他与涅克拉索夫主编的革命民主主义期刊《同时代人》保持联系,密切合作。一八五九年五月,诗人回到乌克兰故多探望仍然是农奴的亲人们向他们进行革命宣传。为此,他又一次遭到告密和逮捕,被押送经基辅回彼得堡。在彼得堡,他继续从事革命的文化工作。但是,多年的士兵苦役和流放生涯,严重损害了诗人的健康。谢甫琴科因患水肿病,于一八六一年三月十日与世长辞。他的遗体葬于波涛滚滚的第聂泊河岸上。

人民诗人谢甫琴科受到人民的纪念,却引起沙皇当局的仇恨和恐惧。当诗人诞生一百周年时,沙皇政府禁止纪念。列宁就此写道:“自从采取这种方法后,千百万庸人’都变成了自觉的公民,都深信俄国是各族人民的监狱’这句名言是正确的了。”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