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贝内·乌斯曼( Sembene ousmane,923)是我国读者比较熟悉的塞内加尔作家。一九五八年曾来我国访问。
乌斯曼出生于一个劳动人民家庭自幼随父亲在卡扎曼斯河上打鱼。由于家贫,只在小学读了三年书。十五岁时独自到达喀尔谋生,先后做过管子工泥水匠和法国航空公司的学徒。一九四二g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作为机车司机被征召加人“自由法兰西武装力量”,在意大利和德国境内打了四年仗。战后在法国做过汽车工人、码头工。
一九五九年,他完成第三部小说的创作后回到塞内加尔。
乌斯曼能够成为一个作家,完全是由自学成功的。他到欧洲后,一有空闲就如饥似渴地读书,对文学的兴趣尤其浓厚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并开始用法文习作。他的文学创作是与其亲身经历紧密相连的。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他身受的殖民主义剥削和压迫,同时也表露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无比热爱。他九五六年出版的《黑人码头工》一书,就是根据在法国当码头工时的悲惨境遇所写的第一部带有自传性的长篇小说。书中主人公塞内加尔青年迪雅沃法拉沦落在马赛当搬运工。他热情,正直,有头脑对祖国同胞有深沉的爱。
由于他领导了黑人兄弟的罢工,引起了法国殖民当局的仇视,被无端逮捕并被判处终身劳役。他的老母在忧虑中含恨而亡,他的情人也被迫卖淫。残酷的现实进一步教育了迪雅沃,尽管身陷囹图,但他不气馁,而是更认真地思考着人生的意义和非洲的前途。小说以悲愤的笔调不仅描绘了黑人码头工在殖民主义压迫下所受的非人待遇,同时也揭示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真理。
一九五七年,乌斯曼发表了第二部小说《祖国,我可爱的人民》。在这部书中作者再次反映了非洲大陆争自由争解放这一伟大的历史潮流。主人公鸟玛尔·法伊是非洲年轻的知识分子,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到祖国后,看到殖民主义者开设的土产收购公司对自己的同胞重利盘剥,无比愤慨,他决定建立一个“合作农场”,由农民自己销售农产品以摆脱殖民者的魔爪。但即使是这种改良性质的尝试也触犯了殖民主义者的利益,乌玛尔终于被杀害。一个乌玛尔牺牲了,但却在千百万人民的心中埋藏下火种,作者最后写道:“乌玛尔法伊确实死了,他的尸首被埋在土里。但那些杀死他的罪犯失算了,坟墓并没有成为乌玛尔安息的地方,乌玛尔活跃在所有男人和所有女人心里…他的优秀的人民永远歌颂他。”作者在这本出色的小说中讴歌了非洲一代新人献身于民族解放事业的大无畏精神,同时指出如果不从根本上推翻殖民主义制度而采取改良主义或个人反抗的道路是不能真正取得独立与自由的。这部小说较之其处女作获得了更大的成功,被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里出版,受到世界范围的广大读者的欢迎。
一九五九年作者的第三部小说《神的儿女》问世。这部具有鲜明反帝反殖民主义色彩又具有非洲人民文学传统的小说,结构宏大,主题积极,内容深刻,描写生动,是作者的优秀代表作。它以一九四七年十月十日至一九四八年三月十日发生的西非工运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达喀尔—尼日尔铁路大罢工事件为背景,描绘了铁路工人为争取改善待遇而对殖民统治者展开的英勇斗争。
作者记录了这次大罢工从酝酿直到取得胜利的全部史实,热情歌颂了罢工领导人巴格尤戈、拉比贝、托都等工人阶级的代表人物,着力刻画了他们在斗争中不断成熟、干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高大形象。同时作者也描绘出这次空前规模的大罢工给不同阶层的人们带来的考验以及在人们生活和思想上引起的种种变化。全书像一幅壮阔的画卷,既显现了西非人民在殖民统治下的悲惨图景,又展示出非洲大陆的雄狮已发出怒吼、殖民主义统治全线崩溃为时不远的前景。此书出版后立即被译为英文,被誉为“一部杰出的著作,喊出了黑非洲的呼声”。
近年来,乌斯曼又相继创作出短篇集《上沃尔特人》以及《热风》、《汇票》《哈拉》等长篇小说。
自六十年代开始,乌斯曼除创作外,还自编、自导、自演电影。一九六六年他编导的电影在世界黑人艺术节中放映获得高度评价。一九七二年,他还编导了以反殖民主义斗争为主题的彩色故事片《艾米达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