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弗雷德·德·维尼( Alfredde vigny,1797-1863),十九世纪法国诗人、剧作家和小说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一。
作为这个流派最有哲理思想的作家,他虽认识到旧制度将不可挽回地灭亡和资本主义制度将不可阻挡地取得胜利,却自觉地站在维护旧制度的立场上;他的作品大多是对封建制度的挽歌。
维尼出身贵族,他的家庭遭到大革命的冲击,对新制度十分不满,始终留恋往昔的生活,这对童年的维尼产生了很大影响。青年时期维尼已经成为一个保王派。一八一四年波旁王室返回法国后维尼便进了“红色火枪队”,为国王效命。一八一五年国王路易十八再次出奔时,他就在护送的队伍中。
一八一六至一八一七年他随军驻扎在巴黎和郊区时开始创作诗歌和悲剧。一八二二年他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后来不断加以补充。维尼十分讲究诗歌形式,不肯轻易发表,他一生只发表了二、三十首诗歌。
写于复辟时期的诗作以长诗《摩西》、《爱洛亚》和《洪水》最有代表性。这三首长诗都取材于圣经故事。在《摩西》中,维尼描写先知摩西怎样变得与人们格格不入,最后祈求上帝让自己死去。在维尼笔下世界或上帝对人类的厄运无动于衷,人类社会是仇视个人的;他的人物面对厄运,惟有用沉默来回答,或者选避到寂寥的孤岛上去,或者去寻求死亡。悲观、孤独、绝望成为维尼诗歌的主题。
一八二四年维尼怀着立功扬名的希望想参加入侵西班牙的行动,未能如愿。他常常出人于文艺沙龙,与一批年轻的浪漫派文人来往
一八二六年他发表了历史小说《散-马尔斯》,引起人们的注意。这部小说以十七世纪法王路易十三统治时期为背景,描写了一六三九至一六四一年由贵族青年散一马尔斯组织的一次叛乱。在小说中,维尼把黎希留执行巩固绝对君权的政策看作是动摇贵族社会大厦的开端认为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黎希留执行重商主义政策的结果。他站在推行分立主义的大贵族一边,完全赞同大贵族反对黎希留的阴谋活动,把黎希留塑造成一个有野心、想当摄政王甚至想当国王的反面形象。维尼居然肯定主人公散-马尔斯企图求助于外国军队攻入法国的行动,把他写成为了“崇高事业”而献身的殉难者,像英难样昂首走上断头台。维尼敢于为这样一个卖国者张目不是偶然的。波旁王室就是依靠反法联盟的军队返回法国的。二十年代末,随着查理十世上台推行更加反动的政策,革命风暴日益逼近,复辟王朝摇摇欲坠,卖国的论调于是又甚嚣尘上,统治者企图再一次依靠外国军队苟延残喘。《散一马尔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一部小说
一八二七年维尼看到在军队不能满足自己向上爬的愿望,便退伍回家。稍后,他翻译莎士比亚的剧作《威尼斯商人》(1828)和《奥赛罗》(1829),获得成功。维尼虽然曾经受惠于雨果,却不满于雨果在戏剧创作上的成就,他也开始写作戏剧。《昂克尔元帅夫人》(1831)未受欢迎。七月王朝的现实使维尼感到极端不满,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写出了《查铁敦》(1835)。查铁敦是十七世纪的一个英国诗人。剧本描写他一贫如洗,寄居在富商约翰·贝尔家,接二连三的打击促使他服鸦片自杀。维尼在剧本中抨击了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刻画了一个庸俗、粗鄙、自私、专横的资产者贝尔。作者进而提出了诗人在资产阶级社会的地位问题诗人在这个社会里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相反遭到人们的冷眼对待,并受到社会舆论的打击。作者企图通过诗人的不幸命运控诉资产阶级社会。但是,维尼是站在贵族阶级的立场上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他目中的理想是贵族社会的正统秩序,他认为自由竞争扼杀了人们的精神自由,也扼杀了作家的想象力和诗情。这一切的造成是由于命运在起作用。查铁敦把自己的精神苦恼和绝望当作人类的通病认为只有死才能摆脱这一切可见维尼是从消极的角度,以时代落伍者的眼光去批判资本主义的弊病的也正是站在这样的立场上,维尼写出了抨击法国大革命的短篇小说集《军人的屈辱与伟大(1835)。这部小说集包括三个短篇。第一个故事描写一对刚结婚的年轻夫妻因男方写了讽刺督政府新闻自由的三个剧本,被押解到美洲枪决,以此指责督政府的“惨无人道”。第二个故事极力美化王后和贵妇,描写她们的善良品性,以衬托大革命的“残暴”。第三个故事通过一个从小崇拜拿破仑的军官的经历和思想变化,把拿破仑塑造成一个歇斯底里的暴君篇小说的灰暗色调和宿命观点,反映了作者对旧制度灭亡的悲哀心理。
从一八三六年起,维尼蛰居于自己的私邸中,在乡间过着孤独的生活,很少去巴黎,也很少发表作品,想以此远离资产阶级社会,保持“在沉默中受煎熬的气节”。这一时期写成的诗歌在艺术上较为成熟,很能反映他的精神状态,后收入《命运集》(1864)中。《牧羊人之屋》把宇宙拟人化,写成冷漠无情的命运本身,把贵族阶级的没落看作人类遭遇到恶运。《海上浮瓶》将人类比作抛入海中的浮瓶,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任凭海浪的摆布和上帝意志的驱使。《狼之死》表达了维尼的处世哲学。这首诗描述一条老狼为了保护幼狼,咬住冲上来的猎犬的喉咙,子弹猎刀都不能使它松口,不叫一声地死去。这条老狼犹如贵族阶级的命运。维尼充满激情地歌颂这种“高度坚忍的骄傲”。八四八年革命时期,维尼一度走出他的象牙之塔,参加竞选,结果一败涂地。自此以后,一直到死,维尼再也没有抛头露面。
维尼精巧的诗歌对唯美派诗人颇有影响,他富有哲理地表达悲观绝望的思想更为后世某些颓废诗人所师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