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读书日里谈论读书这个话题,内容神圣而庄严,意义重大而深远。
宋代的黄庭坚先生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书籍是开启心智的钥匙,书籍是汲取智慧的源泉,书籍是远航的灯塔,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籍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伟大的创举!
人类创造了书籍,书籍又反过来为人类服务,助推社会进步!
自从有了书籍,人类便结束了在蒙昧与黑暗的漫漫长夜里摸索爬行的历史,迎来了理性思考的万道霞光;自从有了书籍,前人的智慧之光就照亮了后人前行的身影,人类行走的步伐从此就变得坚定沉稳、矫健快捷。
书籍,使人类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传承和推广普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如星火燎原,越烧越旺。
知识就是力量,书籍则是知识的载体。
要想获得知识,首先要拥有书籍,其次要阅读书籍。没有书籍,知识就无从获取,但拥有书籍并不等于就拥有了知识。拥有了书籍而不阅读就等于没有书籍。虽然阅读了,但若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或囫囵吞枣、不进行思考性品味地泛泛而读,阅读就达不到理想效果。所以要获得知识,就必须对书籍进行思考性阅读。
“人不读书,其犹夜行”;“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人要活得明白,活得有成就,活得有价值,就要善于读书。
所谓“善读书”,就是会读书,也就是读书第一要选择善本。读书一定要进行选择,有些书具有高贵的血统,有的则不然,我们要与高贵的文字结缘。第二要用心用脑,读书时一定要进入思考状态,要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一事物联想到他事物,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有机地结合起来。唯其如此,每读一书,才能有所收获,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所以,“善读书”不仅仅是一个方法问题,而且是一个关系到个人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问题。
当今社会,读书求知、读书求新、读书求变,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读书已成为时代潮流和发展趋势。不读书就会被时代淘汰。
根据研究报道,18世纪以前,知识更新为90年左右翻一番,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更新加速到了3—5年翻一番,近50年来,人类创造的知识比过去3000年的总和还要多。也就是说,在农耕时代里,一个人只要读几年书,就可以用上一辈子;在工业经济时代里,一个人要读十几年的书,才够用一辈子;但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一辈子读书,活到老,学到老,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与进步对人们的读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读书绝对不行,但不会读书也不行。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读书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呢?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历代学人多有论述,见仁见智,异彩纷呈,但归纳起来,大体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第一,读书要早;第二,要读好书;第三,要一辈子读书。
先说说第一点,读书应以早为好。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苦读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这是唐代著名大书法家、爱国将领颜真卿先生的《劝学》诗,他在诗中劝喻世人读书一定要早、要勤,就是人一定要早启蒙、多读书,在少年儿童时代就要通过读书打好建功立业的基础。这是因为,少儿时期,正是人一生中身体处于快速发育成长的阶段,思想纯洁,天真无邪,犹如一张白纸,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少儿时期,也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学过的东西,一辈子都会铭记在心,难以忘怀。如果错失了这段时间,许多事情就会受到影响和耽误。“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这首诗讲的就是时间不可重复、人生难再重来这样一个道理。
目前社会上兴起的学前教育热,就是人们认识到早读书好处后的一种理智选择与自觉行动。据研究表明,幼儿长到三岁时其性格与行为习惯便已基本形成,并且会影响其一生的成败得失,俗话说:“从小看大,三岁志老”,从孩童时的表现,就可以看出一个人今后的发展情况,一个人三岁时的行为举止就能反映其一生的作为与成就。由此可知,早读书对人生是何等的重要。
那么,启蒙教育又以什么时候开始为好呢?对于这个问题,当下许多年轻夫妻对孩子实施的胎教已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回答。怀孕期间,他们或播放悠扬舒缓、美妙动听的音乐与诗歌,或自己哼唱、弹琴、诵读,并注意孕期始终保持愉悦的心情,从而起到影响腹中胎儿情绪,使胎儿产生感应与共鸣,刺激胎儿的发育成长。这当属学前教育的第一阶段。
十月怀胎时,孩子孕育在母体之中,孩子的孕育与母亲息息相关;孩子出生后,母亲又是孩子最亲近、接触时间最长的人,所以母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以及细微的情绪变化都对孩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婴幼儿时期,孩子的好奇心很强,模仿能力也很强,长期的耳濡目染,孩子的性格与行为习惯就越来越像自己的母亲了,所以教育家们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段时间应该是学前教育的第二阶段。
这两个阶段对孩子的教育都不是读书认字,但它比读书认字还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人们在评论某人的表现与业绩时,常常会说其家教好或者家教不好。对表现优秀者不肯定本人,而是说其家教好,先人积德好,对表现不好者,则说其家教不好。由此可知,所谓家教,其实就是指家庭环境或大人行为习惯对孩子的熏陶与影响,所以评论某人的家教,与其说是在褒贬孩子,还不如说是在褒贬父母。
婴幼儿时期,孩子的可塑性很大。正所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以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亲的学识修养对孩子的性格形成、行为习惯养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而性格的形成除了遗传的因素外,主要形成于少年儿童时代家庭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古人对此认识十分到位、十分深刻,做得也十分讲究,如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说的就是亚圣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而连续三次搬家的故事,也正是孟母的贤明与远见卓识,才将孟子培养成了一代圣人。
现在的很多家长,一方面望子成龙,给孩子设计了十分美好的发展蓝图,给孩子的未来寄予了无限的希望,但另一方面却不为孩子的学习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孩子在家时往往给其约法三章,提出很多学习方面的要求,但对自己却放任自流,不仅不读书,而且在孩子做作业时或看电视、或聊天喧哗、或搓麻将,干扰孩子的学习。一些家长成天脏话不离口,动辄吆三喝五,训斥孩子,当孩子学习成绩上不去时,又怨天尤人,不是说孩子不好好学,就是说老师不好好教,却从来不将自己的行为与孩子的成长联系起来。
严格地讲,父母亲是孩子一生中读的最早、读的最多的两本书,这两本书虽然无字,但却胜似无数的有字之书。孩子从这两本书中学到的东西是刻骨铭心的,必将在孩子的心灵深处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是渗透和流淌在血液中的,必将如影随形地伴随和影响孩子的一生。愿为人父母者都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为各自的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也就是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首先要让自己身上具备龙和凤的文化基因。
再说说第二点,要读好书,就是要读经典著作。
所谓经典,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经典著作是历朝历代圣哲先贤们的智慧结晶和心血之作,是一类被一代又一代人反复诵读,反复检验,已被漫长的历史接受,也被庞大的人群接受,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普遍尊重的典籍。不好的书籍难以传承。所有的经典著作都是经过了时间和空间双重考验的好书,都是作者伟大人格、高尚灵魂的表达与寄托,阅读一本经典著作,就是同一位伟大的人物进行心灵沟通,就是同一位高尚的人物进行直接对话,就是在触摸超越周围的空间和时间,触摸超越自己的历练和智慧。
学海无涯,人生有限,经典著作如汗牛充栋,一个人穷其一生精力也只能摄取其九牛一毛,那么对广大的非研究人员的经典阅读,我们能否界定一个范围呢?
曾经获得“中国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荣誉称号的余秋雨先生,曾就中国文化方面的经典著作按时间排序,给非研究人员开出了一个应该阅读和记诵的书单,对我们阅读经典很有指导意义,他开的书单是这样的:
《诗经》是我国第一本诗歌总集,对其中的第七、八篇,以及《关雎》,《桃夭》,《静女》,《氓》,《黍离》,《七月》等要熟读默记。
《论语》这本书要多读精读,其中《学而》、《为政》、《里仁》、《雍也》、《述而》、《卫灵公》等篇中的关键段落,要能够背诵。
对《中庸》要做到熟读默记。
《老子》,也就是《道德经》,总共五千多字,应借助现代译注进行诵读,对重要的句子,要能背诵下来。《道德经》是中国传统经典中在世界上发行量最大、
流传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本书,在德国每一户人家里都有一本《道德经》。
《孟子》中的《梁惠王上》、《尽心上》等篇要精读默记。
《庄子》中的《逍遥游》、《齐物论》、《大宗师》、《至乐》等篇要精读默记。
《离骚》可对照今译,进行诵读、理解、记忆。
《礼记》中的《礼运》篇要精读,“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那一段要能够背诵。
《史记》中应读名篇很多,如《项羽本纪》、《游侠列传》、《屈原贾生列传》、《刺客列传》、《李将军列传》、《魏公子列传》、《淮阴侯列传》、《货殖列传》、以及《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都要精读默记,悉心体会理解。司马迁是中国首席历史学家,又是中国叙事文学第一巨匠,读他的书,可兼得历史知识、文学知识和人格熏陶,对他写的书,读的越多越好。
曹操的《短歌行》、《龟虽寿》、《观苍海》等诗篇,感情浓烈、气势恢宏、格局很大、思想性很强、艺术价值很高,要熟读默记。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读山海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诗文要熟读默记。
唐诗是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第一文化标志,一般人至少要能背诵三五十首。按重要等级排序应为:第一等级李白、杜甫,第二等级王维、白居易,第三等级李商隐、杜牧,第四等级王之涣、刘禹锡、王昌龄、孟浩然,这四个等级的唐诗,在各种选本中都能找到。他们的诗都充满了感情色彩,写得很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既容易理解,又很好诵读和记忆。
南唐后主李煜是一个失败的政治人物,但却是文学大家,对他的《浪淘沙》、《虞美人》等应熟读默记。
宋词,是继唐诗以后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另一文化标志,也应多读能诵。按等级排序应为:苏东坡、辛弃疾、李清照,对这三个人最重要的一些词,要做到熟读默记,朗朗上口;陆游的诗为宋诗第一,可与唐诗并肩媲美,也应选读熟记。
明清小说,真正的顶峰杰作是《红楼梦》,这本书是必须要认真阅读、反复琢磨的,毛泽东主席曾经这样评价《红楼梦》,他说:“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这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对中国独特优势的概括,他把《红楼梦》视为华夏精神文明的圭臬。第二等级的《西游记》、《水浒传》,第三等级的《三国演义》、《儒林外史》、《聊斋志异》都要阅读。
此外,对孙子、墨子、韩愈、柳宗元、朱熹、王阳明、等人的著作以及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还有具有文学价值的宗教文本,如《心经》、《六祖坛经》都要有所涉猎。
对一些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艺术,例如以敦煌、云冈、龙门、麦积山为代表的石窟艺术,以《石鼓文》、《兰亭序》、《九成宫》、《祭侄稿》、《寒食帖》为代表的书法艺术,以张择端、范宽、黄公望、石涛为代表的绘画艺术,以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孔尚任为代表的戏曲艺术,都要有所涉猎,要对他们不感到陌生。
对于国际间文学艺术方面的一些名人经典也要了解并记住他们,例如美术史上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伦勃朗、罗丹,文学上的莎士比亚、歌德、塞万提斯、雨果、托尔斯泰,音乐上的贝多芬、巴赫、莫扎特、斯特劳斯、肖邦等等。要以欣赏的态度去接触和了解他们,并使他们渐渐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对于经典著作的阅读,一定要做到字斟句酌、精研细品、反复吟诵、熟读默记,对一些重要的章节与段落要能够背诵下来。
苏东坡先生说:“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他认为对经典著作读多少遍都不多,只有熟读之后进行认真思索,你才能体会到其中蕴涵的真正意义。这是建立在经典阅读基础之上的经验之谈!
阅读经典时,如能随手做一些札记,读后再写一些心得体会之类的文章、阅读效果就一定会更好。其实读书学习,就像修建高层建筑一样,只有基础广大坚实,才有可能修建起摩天大厦。经典的阅读对于一个人一生事业而言,就等于在为修房子打地基,占地越大、基础越坚实,房子才会修建得越高大雄伟,才越有可能成为地域性或全球性的标志性建筑。
读懂弄通一些必须掌握的经典,对一生的读书学习和干事创业就奠定了基础,不仅对确定人生志向、选择研究方向和发展道路有帮助,而且阅读就变成一件令人愉悦的赏心乐事了,阅读也就变得十分容易、十分轻松、十分惬意了,而且阅读其他书籍时就有了正确的鉴别力、理解力和判断力,就知道什么书可读,什么书不可读了。当今社会,信息量很大,但往往鱼龙混杂,文化垃圾随处可见,披着文化外衣到处招摇撞骗、贩卖狗皮膏药者比比皆是,所以缺乏鉴别能力就可能会上当受骗、误入歧途,从而贻害终生!
最后说说第三点,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一辈子坚持读书。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知识是靠日积月累、一点一滴地积攒起来的,读书求知既是一个渐行渐远、渐行渐高的过程、更是一个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由低到高、由片面到全面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付出时间的代价。一暴十寒不行,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也不行。任何一种试图不花时间、不花力气,读上两本书就能成名成家、行走天下的想法都是幼稚的、不切合实际的异想天开。
知识的海洋浩瀚无边,但人的生命却短暂有限,穷其一生精力也只能获取沧海之一粟,活到老、学到老、学到老、学不了,更何况生活的负担、工作的压力,还要耗去一生中主要的精力和时间,真正用于读书的时间就十分有限了,所以,如何合理安排时间用于读书,就成了一个需要慎重考虑、认真对待的大问题。
历史上曾经有许多惜阴竞时、发奋读书的动人故事,他们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如“悬梁刺股”、“凿壁偷光”、“映雪囊萤”等等,方法姑且不论,精神实在感人。农耕时代,生产力不发达,生活水平比较低下,人们尚能如此勤奋,如此投入地惜时苦读,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和古人已不可同日而语,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古人连做梦也是不会想到的,所以我们没有理由浪费资源而不好好读书。
宋代的欧阳修先生由于公务繁忙,没有完整的读书写作时间,所以他创造了读书写作“三上”法,即马上、枕上、厕上,一是骑马行走的时候进行思考,每有所得,便写成字条,装入口袋,回家后再行整理,二是入睡前躺在床上要先读一阵子书,三是上厕所时也手不释卷。正是由于他珍惜时光,刻苦读书,终于将自己修炼成了一代宗师。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光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看看古人,想想自己,我们读书学习的功夫远远赶不上他们,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却对我们的读书学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我们一定要向古人学习,珍惜时间、珍爱生命,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尽可能地排除干扰多读一点书,让生命更加充实,让人生更有价值,通过每一个人的求知上进,使我们的国家变得越来越富强,越来越美丽。
根据统计,目前在世界上阅读量最大的国家是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100本以上,中国人目前年人均读书量为4.2本,大量的人群根本不读书。这恐怕就是犹太人为什么越挫越勇、人才辈出、愈来愈受到世人的关注与崇敬,而中国人则越来越心浮气躁,难以自守的主要原因吧。
要做到一辈子读书,就要把读书变成一种生活内容,变成一种生活习惯,变成一种生活乐趣。兴趣是激励学习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一个人一旦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读书就会变成一件无比快乐的事情,一天不读书,心里就不踏实,就会食不甘味,夜不安席。只要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就一定能把书读好。所以培养读书兴趣,养成读书习惯,对于成就一生的功业意义十分重大。古人有两句非常著名的话,叫做“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应该把第二句改成“学海无涯乐泛舟“,在快乐中读书,在快乐中求知,在快乐中成长,在快乐中有所作为。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读书的目的全在于应用。社会实践活动会使书本知识得到检验和印证、得到充实和升华,所以,我们读书时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切忌“空对空”。不能为读书而读书,更不能为装点门面而读书,而要紧密联系思想实际、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不断地用读书学习来校正自己的思想认识、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不断地把读书成果转化为提高自身能力、创新工作业绩的不竭动力,如此理论联系实际地读书就一定能读出成果、读出品位、读出高度、读出乐趣。
作者简介:赵文博,男,陇南师专原党委书记,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陇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出版诗文集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