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愿意驯养我吗
前段时间学了一篇奥威尔的课文,关于作者介绍的时候知道他有一本叫做《动物农庄》的书,问同学说是讲一只猪革命的故事。听起来很有趣,就找来读了读。
薄薄的一本小书,只有八十多页。但是读起来真的是让我太震撼了。简直是惊为天书,每一个字都令人触目惊心。
故事说的是马诺尔农庄的一只叫老梅杰的猪在提出了“人类剥削动物,动物须革命”的理论之后死去,几个月后,农庄里掀起了一场由猪领导的革命,原来的剥削者——主人琼斯先生被赶走,动物们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尝到了革命果实的甘美,马诺尔农庄被更名为“动物农庄”,还制定了七戒。然而不久,两只领头的猪为了权利而互相倾轧,胜利者一方宣布另一方是叛徒、内奸,猪们逐渐侵占了其他动物的劳动成果,成为新的特权阶级,“所有动物一律平等”的原则被修正为“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平等”,动物们又恢复到从前的悲惨状况。
“几天以后,处决引起的恐惧慢慢消失了,有些动物记起来——或者说认为他们记得——第六戒的法令:动物不能杀害动物。虽然谁也不敢在猪或者狗的面前提到这一点,他们都觉得已经发生的杀戮事件和这一点不符。克洛弗叫本杰明给她读读第六戒的内容,本杰明像往常一样,说他不想管这类闲事,克洛弗于是叫来了缪里尔。缪里尔给她读了第六戒,是这么说的:动物不能无缘无故杀害别的动物。不知怎么搞的,动物的记忆中没有 无缘无故 这个词。”
怎么样,读到这里是不是就觉得有点眼熟。这是不是像某两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更加令人惊叹的是这本书写作于1945年。1945年我国在干什么,日本投降,然后开始内战。当然,这本书可能是说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不过之后我国在之后也无可避免地走上了这样的道路。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和我一样,初读这本书的时候,特别的震撼。觉得他怎么比我们自己还了解我们。有一种特别强烈的共鸣。
不过阅读此书,知人论世很重要。(我也是第一次接触这个作家,才去了解了一点点。)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1950)是英国左翼作家。
而预知民主,先知左右。而外国的左右翼和我们是完全不一样的,我国是一党专政。右派的下场都不好,我最近在看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对于这方面有很多的感慨。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一看。
好了,废话不多说。传统意义上的右翼是西方议会中的保守派,左翼是西方议会中的民主派和激进派。右翼多半和遗老遗少、王公贵族和宗教势力有关,而左翼则代表新兴势力,如各种民主派、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夹处激进、保守之间,往往是中间派。种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是极右翼,托派和无政府主义是极左翼。这是大致的划分,情况经常变。现在,左右两翼不断分化改组,有所谓的新左新右。很多玩经济、玩选举、玩战争的,都是右翼的变种。很多玩理论、玩环保、玩人权的(还有后殖民主义、东方主义、女权、同性恋等等),都是左翼的变种。现在的西方左翼,避实就虚,避重就轻,一盘散沙,经常往右转。
而奥威尔的立场是左翼民主派的社会主义,他既恨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又恨苏联的斯大林主义。英国的保守派,他也恨。
“我在一九三六年以后写的每一篇严肃的作品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反对极权主义和拥护民主社会主义的,当然是我所理解的民主社会主义。”
——乔治·奥威尔《我为什么要写作》,收入《我为什么要写作》,102页。
“在我看来,人们只有一视同仁地坚持要英国结束在印度不受欢迎的统治,才能去谴责发生在波兰、南斯拉夫等国地犯罪。我属于左派,因为必须在左派内部工作,尽管我十分憎恨俄罗斯地极权主义及其在我们国家地恶劣影响。”
——乔治·奥威尔《致阿索尔女公爵》,收入《奥威尔书信集》,350—351页。
奥威尔的特点是痛恨暴政,同情弱者。他始终同情劳苦大众和被压迫民族,对英国式的傲慢与偏见有深刻反省。至于他为什么这样,和他的经历不无关系。
乔治奥威尔原名艾立克·阿瑟·布莱尔,出生在英国殖民地印度。童年耳闻目睹了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尖锐的冲突。与大多数英国孩子不同,他的同情倾向悲惨的印度人民一边。
少年时代,奥威尔受教育于著名的伊顿公学,后来被派到缅甸任警察,却站在苦役犯的一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参加西班牙内战,因属托洛茨基派系而遭排挤,回国后却又被划入左派,不得不流亡法国。二战中,他在英国广播公司(BBC)从事反法西斯宣传工作。1950年,死于肺病,年仅47岁。
这里,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他是为反对资本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才批判斯大林主义,批判斯大林主义是为了捍卫社会主义。他理解的社会主义,是为被压迫者和受害者说话。
奥威尔是个瘦骨嶙峋,腼腆敏感,喜欢自讨苦吃,喜欢冷眼旁观,为生活写作,为写作生活的人。临死前,他立下遗嘱:死后不要给他写传记。为什么不要?因为他很重视生活体验,也很追求文字完美。既要真,也要美。他的小说,大多取自亲身经历。但他对自己的生活很不满意(“我这辈子大部分时间过得很糟糕”),绝不想自爆其丑(“自传只有在披露了某些丢脸之事时才可信”比如卢梭 哈哈。)
总之,他追求的真是一种夸张的逼真,既有写实性,又有文学性,亦真亦幻。他宁可把他的书当自己的传记。而他的早期作品,本身就是自传或半自传的东西。
好了,我们回到《动物农庄》这本书上。按照奥威尔自己的话说他是一个政治文学家。在二战结束前,1943年11月至1944年3月,他写了《动物农庄》。这本书,说出了他最深的忧虑。
“西方文学自伊索寓言以来,历代都有以动物为主的童话和寓言,但对二十世纪后期的读者来说,此类作品中没有一种比《动物农庄》更中肯地道出当今人类地处境了。”
——学者夏志清
作者的寓言,为我们预示了苏联质变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围绕着“七戒”的改变。
什么是“七戒”,请看小说第二章:
两条腿的都是敌人
四条腿的,或者有翅膀的,都是朋友
动物不准穿衣服
动物不准睡在床上
动物不准喝酒
动物不准残杀动物
所有动物都是平等的
头两条,很关键。动物中的傻瓜,背不下这两条,雪球把它简化成“四条腿好,两条腿坏”。最后,这两条被修正为“四条腿好,两条腿更好”(第十章)。
第三条至第五条,动物为了防止部分动物搞特殊化,宁肯拒绝人类的遗产。但奶牛的乳房涨了、树上的苹果熟了怎么办?总得有人吃喝。猪不但霸占了牛奶和苹果,还搬进琼斯的豪宅,睡在琼斯的床上,穿琼斯夫妇留下的衣裳,甚至在留给动物老同志养老的专用牧地上种大麦,准备酿酒,还到人类的农场买酒,自个儿偷着喝。他们把第四条改成“动物不能睡在有床单的床上”(第六章),把第五条改成“动物们不许喝酒过度”(第八章)。
第六条,禁止动物杀害动物,也被改成“动物不能无缘无故杀害别的动物”(第八章)。
第七条,所有动物平等,也被改成“所有的动物都是平等的,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平等”(第十章)。
小说开头,老梅杰说,人类剥削动物,压迫动物不合理,动物要翻身,造反是唯一出路。他的说法很合理。
但问题是,他们赶走人类,人类的遗产将如何处置?如果同人决裂,岂不是又回到了畜牲?如果同自己决裂,又由谁来当畜牲(不管本国,还是他国,总得有人当畜牲)?
所以,造反的结果是,只有一部分动物先富起来。革命把猪变成人,其他动物还是过着悲惨的生活。
读《动物农庄》,要看一头一尾,特别是结尾。
小说结尾,动物和人类握手言欢,这是悲剧还是喜剧?
答案很清楚,这是悲剧。
读《动物农庄》就像是平地一声雷,像一颗导弹一样绽放在我的小宇宙。让我去思考自己生活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好啦。有关书评就写完了。奥威尔还有一本震惊世界的书,叫做《一九八四》。我还没有读,但是我已经很期待与它见面了。
参考书:李零《何枝可依》三联书店,2009年。
PS:一直介绍的都是小说,下篇不想写小说啦。
你们想看什么 诗集 散文 传记 理论的 还是什么。欧尼什么都可以。
最后祝大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