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IOS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欢迎访问小越美文网 阅读最新散文诗歌 下雪了作文

遇见八步沙 作者:张尚梅

时间:2020-10-18 17:33:45    来源:
前言:“古道边,戈壁滩,土也黄,天也黄……”第一次听这首古浪小调,我不懂它的意思。
 
而后的十余年里,我先后深入这里五十多次,终看清了黄沙肆虐,听懂了曲子蕴含,知道了治沙人的艰辛。
 
01
 
2007年4月,我以记者身份第一次来到八步沙。
 
一盘浑圆的落日紧贴沙漠棱线,脚下是矮小的灌木丛,沙丘连着沙丘,一眼望不到边际。初春的沙漠像一片睡着了的海。
 
很多年前,这里飞鸟不落、黄沙蔽日、沙逼人退。周边村子多一半是光棍汉。
 
“再不能这样下去了!”以石满为代表的6位农民在治沙合同书上按下了鲜红的指印。
 
一个铺盖卷,一袋黑干粮,一辆架子车;钻“地窝子”,冒西北风,吃“沙拌面”。
 
八步沙——从此有了第一代治沙人。
 
累了,旱烟解乏;冷了,柴火暖身;苦了,咬牙忍着。风沙揉进面里,苦乐刻在脸上,希望寄予树上。
 
六个家庭全部上阵,大人小孩一起行动,亲朋好友前来助力,浩瀚的大漠里终于有了绿色的踪影……
 
我只能用“震撼”一词来描述第一次见到沙漠的心情
 
2
 
2008年8月,我第二次走进八步沙。
 
同行的第二代治沙人石银山摸着一棵新生的树苗失声痛哭——他想起了父亲
 
那年,他悄悄问父亲:“努力着没有尽头的事,值吗?”石满说:“树活了,我的心就活了。”
 
然而树活了,老人却垂下了枯瘦的双手。第二年,在挖树坑的时候永远闭上了双眼。弥留之际,他留给了后人一句话:“把我葬在八步沙,我要一直守护着这片林子!”
 
2012年,我与治沙人一起过除夕。一瓶老酒起了盖,郭万刚老泪纵横,治沙的辛酸往事历历在目。
 
上世纪九十年代,八步沙林场发展遇到了困难。大伙决定打机井,发展集体经济。
 
拉设备、到处借款,腊月十六日出门,直到大年三十,郭万刚没进过家门。
 
一天去拉设备,大冬天趴在后车厢一夜,回到场里,郭万刚捂着肿胀发热的腮帮子,一次吃下了3副剂量的感冒药。
 
昏昏沉沉睡了5个小时后,他被程生学摇醒:“贷款到了。”“真的?老天开眼呀!”郭万刚喜极而泣,直奔家门。
 
冒着虚汗,喘着粗气,两腿发软,10分钟的路程,他走了足足1个小时。
 
快到门口的时候,他看见几个女人、小孩正向家里走去。郭万刚明白,这是来要账的。
 
一个个答复,一个个劝慰,一个个承诺……总算劝走了要账的。一抬头,他看到媳妇站在门槛上问:“干啥的?”郭万刚悄悄抹泪,撒谎说:“拜年的,打过招呼走了……”
 
一个又一个深情的讲述,一段又一段感人故事,在八步沙,我深刻领悟到什么是“钉钉子”精神。
 
3
 
八步沙的冬天白色是主色调,但绿色的梦想从未缺席。
 
2016年11月3日,气温接近零下20摄氏度,皑皑白雪间,红柳、沙枣树枝枝傲骨。在沙障区,第三代治沙人郭玺开着叉车行走在治沙路上。
 
郭玺憨憨地笑着。他说,张姐,我没有见过大海,但我希望,通过努力,能把这片沙漠变成花海。
 
如今,八步沙人走过的地方,绿色铺地、鲜花盛开,黄羊、野兔等野生动物在此安家落户。38年,三代治沙人管护面积37.6万亩,在移民区种植梭梭嫁接肉苁蓉,为当地农户分红,人均年收入15000元,硬是在寸草不生的沙漠里,绘就了一幅迷人的图画。
 
他们终将把风沙变成了风景、黄沙变成了黄金。
 
随着“六老汉”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他们的故事也家喻户晓。为了挖掘他们笑容背后不被人知的新故事,四季变换中,我走过数不清的乡间小路,坐过数不清的农家炕头,采写稿件百余篇。写愈挫愈勇的石老汉,写舍不得用自己植的树做一口棺材的贺老汉,写辞掉铁饭碗植树造林的郭万刚……
 
2018年,八步沙林场展板在国家博物馆展出,我有幸跟随前往。后来,我和“六老汉”那张珍贵的合影在时代楷模发布会上出现,我激动地哭了。
 
今年,时代楷模宣讲团成立,我在国家部委、西北四省及十四个市州全程跟踪报道90多场。
 
8月21日,总书记视察八步沙,并与治沙人一同挥锹治沙。随后,我再次前往八步沙采访,与治沙人一起分享总书记教诲,备受鼓舞。我们真心祝福八步沙的明天更美好!
 
一次八步沙行,一生八步沙情。我用脚步感悟这一路上的风霜雪雨,用相机和笔见证八步沙的故事,守望治沙人的乡愁。用脚力“丈量”、眼力“观察”、脑力“思考”、笔力“抒写”,继续传承好八步沙精神内涵,带大家聆听八步沙铿锵有力的绿色足音。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